摘要:初中階段的物理課程知識通常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具有緊密聯系,如電路、汽化與升華等物理現象。培養學生物理知識的生活化認知主要涉及生活化教學這一主題,在該主題下,學科理論內容的呈現方式與案例引入等,通常都會以現實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與現象進行舉例,以此引導學生在結合生活化視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科理論內容的深入探究。本文從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工作的發展現狀上展開不同角度闡述,并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創設方式與應用途徑等方面提出設想,旨在通過相關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當前的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
一、引言
生活化的學科理論認知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啟發自身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思維,還可在原有的理論認知基礎上進一步加深與鞏固。對于教學人員而言,生活化認知的教學導入,也可在當前的學科素養培育工作中上提供一條可行思路。初中物理課程的理論內容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具有基礎奠定、思維培養的作用,還具有學習視角的導向作用。因此,在當前的物理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學人員應重視生活化內容的導入,使學生可以在原有的學習思維與模式上得到較好的綜合性拓展。
二、培養學生生活化認知的途徑分析
(一)案例導入
生活化案例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在結合課程理論內容與現實生活案例的基礎上,對案例中蘊含的學科知識進行探究、思考與實踐驗證。該學習、思考過程中,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可以得到較好培育。
(二)課外實驗項目設置
課外實驗項目的設置通常需要教師結合學科理論知識的特點,并在設置相關實驗任務的基礎上,使學生基于課外實踐進行學科理論內容的探究式學習。該種方式側重學生的動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對生活案例進行數據記錄、現象分析與可控性實驗等,以此使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方式。[1]
(三)課堂合作探究模式
課堂合作實驗探究模式與課外實驗項目設置具有一定共性,即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對課程理論內容的生活化應用進行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環節上,教學人員通過實驗展示、問題設置與教學互動等方式,使學生基于生活化物理案例進行思考、探究與合作學習。該環節的教學工作需要教學人員在教學氛圍與組織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此通過氛圍引導與合作互動等方式進行生活化內容的導入。[2]
三、相關教學思路與對策分析
(一)實施精準案例導入
學生在學科理論內容學習中的生活化認知,需要教師在導入案例的過程中遵循“接地氣”的原則,使學生可以結合觸手可及的生活現象或者事物進行探究式學習。初中物理課程的內容在性質與應用方向上大都與現實生活具有緊密聯系,教師可基于趣味性與生活性進行教學案例導入。比如,在關于靜電的教學講解中,教師可引入“冬天脫毛衣”的生活案例,使學生結合自身的親身感受體會并思考靜電現象的作用方式。隨后,教師也可適當將該部分理論知識講解進行延伸,如引入工業生產中的靜電防控,在粉塵過多的生產環境中靜電現象所具有的安全隱患。通過該種生活案例與案例延伸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基于簡單的物理現象對后續高階的理論應用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此外,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點,教師可在案例引入環節上,基于常見的生活化案例導入,使學生可以從相對簡易的視角進行課程理論內容的學習。
(二)優化課外實驗項目設置
課外實驗項目與任務的設置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活現象的方式,使其發揮主體性進行自主性學習,教師則通過學生的實驗情況與學習情況等進行相應輔導。如,在電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用的干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上標記的1.5V標記。有些學生很容易理解為電池的總電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常識進行相應的教學,糾正與物理課程知識不一致的概念。例如,電壓主要由電場中的電位差產生,外部電路中的正電荷可以通過電場中存在的力沿“正負”方向流動。電池上的“1.5V”主要指正負極之間的電壓差,即電源轉換電能的程度。
(三)基于合作探究滲透生活化教學
合作探究的教學組織方式可在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展開,教師通過設置相關問題的方式,使學生基于合作探究的模式進行學習。在生活化認知的教學主題上,教師應注重問題的設置與學生的思維引導。比如,在關于聲音特性的教學講解上,教師可導入樂器演奏的案例或者練習題,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如“在小明在演奏小提琴的過程中,小提琴所發出的音調與響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在探討該類的物理題型中,教師可結合控制變量法對學生進行解題思維訓練。如,教師可引導學生猜想琴聲的音調與琴弦材質有關、音調與小提琴手按弦品位影響以及音調與琴弦粗細有關等。在該種選擇題或者填空題的題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聲音產生的原理通過多媒體音頻的展示功能,使學生即可以通過軟件模擬的方式控制不同粗細的琴弦、不同長短的琴弦,使學生在保證變量與固定量的基礎上反過來思考琴弦的聲音響度與音調高低都與哪些因素相關。該環節的問題設置與解題訓練主要建立在現實生活中的常見案例上,對于啟發學生的生活化認知具有較好的引導作用。
結語:綜上,在當前的學科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學人員需結合學科性質進行生活化內容的導入,使學生在發揮主體性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學習。物理課程的理論內容在性質與應用途徑上與現實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在課堂教學環節與實驗展示環節上,教師應側重學生的思維導向、觀念導向與視角導向,引導學生基于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對所學內容加深思考。
參考文獻:
[1] 黃鵬云. 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分析[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12):2.
[2] 吳建兵. 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 2021(2020-12):148-148.
作者簡介:蔡以著,男,1969年4月出生,1988年6月畢業于江蘇省高郵師范學校,同年8月分配至江蘇省高郵市卸甲鎮初中參加工作,現在高郵市高郵鎮秦郵初中任教,從教30余年初中物理,先后參加物理教育專業自學考試和物理本科函授并相繼畢業,中學高級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