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宇志 宋兆寬(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建設和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通輿論宣傳陣地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縣級媒體布局,整合縣級媒體資源,不斷提高對人民群眾的服務水平。
在縣級融媒體的研究中,關于縣級融媒體的表述還有“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出現,但是兩者基本內涵一致,所以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界面中分別輸入“縣級融媒體”或“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篇名檢索,在2016年到2020年之間,累計檢索到2441篇相關期刊論文,剔除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相關會議通訊之后得到2420篇相關有效文獻,再借助于陳超美博士研發的 CiteSpace可視化軟件,能科學識別并顯示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態。

圖1 發文量的變化趨勢
1.發文數量的變化
通過對近4年發文統計的研究發現,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再到2019年關于縣級融媒體的研究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具體的變化有三個時間點:第一個時間點表現為發文量的突變增長,從2017年的1篇,到2018年的168篇;第二時間點的特征為爆發增長態勢,主要集中于2019全年,其發文量為1029篇;第三個時間點的發文量開始有所放緩,即2020年的944篇。但是,據中國知網站點預測,其發文量預測值達到1458篇,在繼2020年受到相關社會結構因素變動的影響之后,發文量回歸了增長的勢頭。
2.發文期刊的類別及發文情況
從發文量上看,排名前20的期刊,有《廣播電視信息》102篇、《傳媒》100篇、《新聞戰線》91篇、《中國有限電視》90篇、《青年記者》90篇等,累計發文量達到1268篇,占總發文量的52.4%;其中《傳媒》《新聞戰線》《青年記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等均為中文核心期刊,累計發文量為330篇,占總發文量的13.6%。就發文期刊而言,關于縣級融媒體的研究,其發文期刊類別分布較廣,但多數集中于新聞傳媒類期刊,其中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占整體發文量的六分之一,發文較少。
3.研究機構及論文作者
對于縣級融媒體的研究機構可以看出其研究力量分布,主要來源于實際的基層媒體從業者、傳媒大類的相關學者、傳媒集團等,是其重要的研究力量。其中不乏各大知名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
從論文作者來源看,主要分布在媒體中心的從業人員、高校的教師隊伍、媒體管理層等,都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探索。有黃楚新、陳國權、謝新洲、宋建武、王曉偉、田龍過、楊明品、郭全中、朱天、朱良志等人。
4.研究的關鍵詞
關鍵詞是一篇論文研究的核心和論文內容的深刻表達,透過一篇論文的關鍵詞我們可以得知論文的主要研究熱點,所以在文本分析之前,對某一領域的相關論文關鍵詞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多數學者的研究傾向。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關鍵詞知識圖譜(見圖2),并統計部分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見表1)。

表1 關鍵詞頻次(前20)和中心性統計

圖2 關鍵詞知識圖譜
通過對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的分析發現,關鍵詞突現的時間基本上始于關于加快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而展開,相繼出現“短視頻”“新冠疫情防控”“社會治理”“輿論引導”“基層治理”等新的細分研究領域。根據關鍵詞頻次(前20)統計顯示,在縣級融媒體的研究中,學術界和業界對于其“融”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如:融的技術、融的方式、融的體制機制、融的內容生產等方面都進行了近乎全視角的研究探索。
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行業媒體從業者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問題進行了可行性探索,提出建設路徑,總結失敗經驗并改進策略;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教師和科研院所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出現的新矛盾進行分析和思考,整體上從理念融合、機制融合、內容融合都進行了極具價值的探討。
本文基本上從頂層設計、全面探索和經驗總結以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作用四個層面對縣級融媒體建設做了深入分析。
關于縣級融媒體的頂層設計的初心,眾多學者從其建設的時代定位出發,系統性地闡述了縣級融媒體所發揮的功能作用,并且也指出了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從現實出發,指明了縣級價值的可行路徑。在這之后,也有學者提出,縣級融媒體的最終目的并非只是當前的融合或者更深層次的融合,而是去推動媒體的升級發展,尤其在移動媒體普及的當下,要想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媒體的升級,其路徑必然是重新思考縣級融媒體與用戶關系,探索新時代的用戶需求以及滿足這一需求并不斷增強二者的黏性。也有學者提出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要注重學習優秀地區的建設模式、融合方式,以及在適應本地區發展的基礎上所做出的積極探索;要關注本地區的實際,抓住其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發展窗口等。積極探索縣域化的服務內容,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要切合本地需求,扎實做好縣級融媒體基層思想輿論陣地的工作。
在全面探索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中遇到的瓶頸主要有:一是如何打造縣域新型主流媒體;二是如何最大化地實現縣級媒體中心服務基層的設計初心。有學者深刻指出縣級融媒體建設要進行深度融合,包括內容人才、機制體制全方位“融合”;也有學者指出,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始終把握自身的建設定位,制訂縣域用戶喜聞樂見的信息內容,滿足其縣域內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增強二者的信息互動,堅持打通輿論宣傳的最后一公里,提高輿論引導力,進而達成基層媒體鞏固輿論場的作用。但是從當前建設實踐來看,不少縣級對于融媒體的理解停留在簡單相加,其真正“融”的階段并未形成。盲目“建號”、運營壓力過大、內容賬號更新間隔過長,都是徒有虛表的一番操作,也就背離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初衷;同時在內容發布上無所謂各平臺屬性、粉絲屬性,缺乏平臺適應性、用戶的黏性,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陳舊,缺乏創新,所以縣級融媒體并未得到實質性發展;加上融媒體中心人員待遇相對較差,缺乏人才吸引力,導致融媒體中心人員組成老化、缺乏互聯網思維、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
在縣級融媒體的積極實踐中有著較大影響的有長興模式、玉門模式、邳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在如何構建科學融合體系、強化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深化創新廣度深度等問題上,探索出了戰略驅動、技術驅動、人才驅動。有學者提出了新的建設模式,即開發屬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移動應用。這樣的建設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融”的方式和深度,在平臺和技術的支撐下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的相“加”到相“融”,有效推動了全媒體采編和內容生產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國外相關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但是國外對于新技術驅動媒介融合、圍繞媒介融合的理論實踐、融合的模式經驗等的相關研究依然具有借鑒價值。其中在建設思路和具體做法上,必須要做好科學部署和規劃,堅持全局性、長遠性的戰略眼光;其次是要樹立互聯網思維,精準解決縣域群眾的信息需求,制訂內容生產和分發策略,堅持“內容為王”的融媒體理念;再次要不斷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和核心技術支撐,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共同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實現從人才融合技術融合推動融媒體中心的跨越式發展。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全國上下各地區各部門都在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并認真貫徹落實。而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恰恰能夠滿足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信息傳播需求和輿論引導,實現惠民政策和實際施策信息的無死角對接,滿足政務服務落地基層的需要。因此,積極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縣級媒體的融合創新發展,增強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輿論引導力,鞏固基層輿論場,其對于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來說意義重大。
在當下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需要把黨的基本理論、路線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優勢貫徹落實到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扎實推進基層主流媒體的思想宣傳陣地的建設,有效打通基層思想宣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實現提升基層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上,縣級融媒體要充分發揮傳統紙媒的內容優勢和新媒體的技術優勢,運用具有縣域特色的方式,講好時代故事,增強融媒體中心在基層的吸引力;發揮縣級融媒體無限接近基層群眾的優勢,增強與群眾的深度互動,反映群眾訴求,對于基層媒體推進融合改革、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界和業界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縣級融媒體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原因分析、融合路徑與發展策略等方面。其研究對象也多以某一縣區媒體融合現狀為例進行個案研究,成果主要以單篇論文和研究報告為主的展現形式。也正是基于這些從整體出發到個案研究,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成果,為今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