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依青(首都師范大學)
本文討論的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指利用數字多媒體對象展示文化內容的創新展覽方式,對大眾具有普及教育的效果,社會認可度及美育功能高。其內容以歷史考古類居多,具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與圖片,由于其內容的藝術性與專業性,一般要求較高的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作為主要依靠視覺進行信息傳達的活動,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極其依賴視覺設計手段來向觀眾輸出文化知識與文物理念, 這就對視覺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視覺設計需根據展覽腳本,將晦澀的專業知識分解重組,提煉重點,并以直觀有趣的視覺語言呈現給觀眾。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一步步清除觀眾理解道路上的“絆腳石”,將展覽內容的信息通過可視化的表現形式傳遞給觀眾,并且最大化地發揮視覺元素的作用以使得這一知識的傳遞過程直觀迅速且印象深刻,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20年以來,隨著數字信息的飛速發展,全球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等也早已建立起自己的線上展覽系統。線上的展示方式隱含了“可能性”,與“確定性、實在性”形成對比,并伴隨著技術深化和脈絡梳理逐漸呈現出獨立化的傾向。
線上展覽數量的激增表明人們正在追求更有價值的線上體驗,尤其是移動端的線上展覽意義更為重大。長久以來,手機等移動端的文化普及應用因時間碎片化不足以進行深入學習體驗而飽受詬病,而線上展覽的出現為移動端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模式。線上展覽解決了線下展覽的時空限制的問題,及細節無法呈現等問題。
線上展覽如何巧妙利用數字和多媒體等媒介進行互動,達到超越線下展覽的參觀體驗是目前線上展覽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視覺語言闡述線上空間表達的內容,就變得十分關鍵。要想充分利用視覺語言來創造豐富的線上體驗,就需要對線上展覽進行扎實的研究、整理、策劃,并對視覺元素如何整體發揮作用有清晰的認識。
其一,線上展陳數字資源曾被視為線下展覽的補充,是對展品內容進行的信息擴容,但僅僅照搬線下展覽模式,又忽視了線上空間的獨特性。二維與三維空間決定了展覽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別,擺脫了空間的限制。線上展覽應該側重主題性、故事性的展覽邏輯,在充分了解展覽對象,深度挖掘展品內涵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重構、再造與整合,而不是簡單地把實體展覽照搬到網絡平臺上。
其二,網絡傳播方式所帶來的“跨時空”特性,是線上展覽較顯著的優勢,由此還延伸出更多的益處,比如解決了易碎展品、限制移動展品、預算成本等問題,觀眾能夠通過線上獲悉這些珍貴展品的樣貌。
其三,基于共享傳播方式的更變,展覽資源隨機推廣的可能性增多。一是對于展覽主辦方來說,適度有效的宣傳能經由用戶自行擴散;二是將主動觀看的話語權交給了屏幕前的觀者,他們由原本的被動接受轉向對資料的主動甄別和掌握。
當展覽空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視覺語言的重點也隨之改變。在如今的信息洪流、圖片泛濫的時代,觀眾的目光在每件作品上停留的時間平均不過幾秒鐘。這樣在三維到二維的過程中,利用視覺圖形的創造吸引力,能在第一時間滿足觀眾的視覺興奮點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碎片化的觀展過程中,第一視覺印象往往決定了對整個展覽的整體感知。因此,利用多樣的視覺語言,甚至根據不同用戶群體設計不同的視覺語言以取得最直接的感知吸引力,是線上展覽必要的手段。
1.便捷性
與傳統的線下展覽相比,線上展覽更加便捷,在時空上有更大的自由性,不再受展廳空間的束縛,沒有閉展時間,展覽永不落幕,觀眾隨時隨地都可開啟文化探索之旅。以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展覽為例,千人排長隊甚至引發“故宮跑”的現象級場面,雖然現場的觀眾可以在動態中感受無盡延伸的畫卷流動感,但“排隊六小時,觀展五分鐘”的體驗也消磨了人們的耐心和時間,與此同時,作品的藝術美感在擁擠的人流和倉促的浮躁氛圍中也喪失殆盡,而線上展覽的出現就完美地解決了排隊等實際問題。此外,觀眾可以自行選擇觀展時間,甚至可以隨時暫停或恢復觀展進度。以往只能應用于短視頻、游戲等的碎片時間可以被收集利用起來,一段碎片時間觀看一件展品,解決了碎片時間觀感不深的浪費問題。線上展覽適應互聯網“分眾化”的傳播規律,也創造了文化傳播的無地域、無文化障礙、無時間約束的可能性。
2.私人化
互聯網技術滿足了當代人對于私人空間的心理需求,線上展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免受實體展覽之中他者因素的干擾,在屏幕與觀眾的純粹私人空間中與展品展開零距離對話。
此外,線上展覽把數字文物資源有規劃地整合,分類進行重點展示,通過3D掃描、VR實景等多媒體技術還原展品,觀眾可以在屏幕的方寸之間,從各個角度欣賞其精致入微的細節,不同的群體可以從中吸收對各自有用的信息。線上展覽以巧妙的方式解決了不同層次觀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差異問題,人們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解讀方式對展品進行理解,給觀眾營造獨立、自由的私人觀展體驗。未來的線上展覽也將仿照社交平臺或短視頻等推流機制,根據用戶觀展喜好與投入時間,允許觀眾自行給藏品打上標簽,由智能化的篩選機制后續為用戶推薦更適合自身的線上展覽,甚至允許觀眾自行定制展覽,真正實現展覽的私人化。
3.視覺語言多樣性
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結合了不同類型的媒體對象,例如圖像、文本、視頻和聲音文件,甚至虛擬生物、游戲等,并圍繞它們創建多種敘事,便于虛擬訪問者與文化內容互動。而不論是哪種媒介,都離不開視覺設計,當展覽空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視覺語言的重點也隨之改變。在如今信息洪流、圖片泛濫的時代,觀眾的目光在每件作品上停留的時間平均不過幾秒鐘。這樣在三維到二維的過程中,利用視覺圖形創造吸引力,在第一時間滿足觀眾的視覺興奮點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碎片化的觀展過程中,第一視覺印象往往決定了整個展覽的整體感知。因此,利用多樣的視覺語言,甚至根據不同用戶群體設計不同的視覺語言以取得最直接的感知吸引力,是線上展覽必要的手段。
線上展覽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它消弭了空間感,也隱去了觀展同伴,在電腦或手機屏幕上欣賞文物、瀏覽展廳,和在現實中走進展廳與展品近距離接觸是截然不同的體驗。通過屏幕顯示的文物或藝術品雖然可以允許觀眾隨意地放大縮小或切換視角,但現場所帶來的材質觀感體驗是在屏幕上無法展示的。這種問題在現有的大量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中并沒有得到解決,從展品的內容選擇到線上展廳的思路邏輯,如果全然照搬線下展覽模式,就忽視了線上空間的獨特性。二維與三維空間決定了展覽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別,擺脫了空間的限制,線上展覽應該側重主題性、故事性的展覽邏輯,在充分了解展覽對象,深度挖掘展品內涵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重構、再造與整合,而不是簡單地把實體展覽照搬到網絡平臺。
作為新的展覽形式,目前的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通常由大量沉重的文本組成,某些顯示對象甚至直接來自線下展覽,并沒有提供更直觀、有效、生動的信息傳達。雖然部分展覽以高度發達的技術為依托,多方位化對展覽物品進行精確展示,但在展覽視覺語言上太過單一,只利用了技術手段,并沒有意識到線上展覽中視覺語言的決定性作用和多樣化空間。從線下到線上是從空間到平面、三維到二維的轉化,僅僅把原有的文字、圖片進行簡單羅列是不夠的,缺少生動性的平面設計語言和針對性的創新圖形設計也使得二維線上展覽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枯燥體驗。
作為主要依靠視覺進行信息傳達的活動,線上文化類普及展覽極其依賴視覺設計手段來向觀眾輸出文化知識與文物理念, 這就對視覺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一步步清除觀眾理解道路上的“絆腳石”,將展覽內容的信息轉變成可視化的表現形式,并且將視覺元素的作用最大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將信息視覺化傳達的工具,圖形設計是任何展覽都需要精心設計的一點。
圖形設計作為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伴隨著人類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原始社會自然拙劣的模仿,到奴隸社會抽象的敘事,再到現代社會的透視法則,隨著時代的更替,圖形也會因載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正因如此,圖形設計的語言不是一成不變、靜止的,而是每個時代的人們把符合時代特色的不同的視覺形式進行添加、刪除等的過程。
通過收集、對比近年來圖形設計的應用,本文總結出當今圖形設計的趨勢有以下幾點。
動態圖形越來越普遍,通常以微交互和解釋性運動的形式出現,以增強畫面的趣味性,方便與觀者產生互動。2020年東京奧運會發布的一系列體育項目通過動態圖形設計,以更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向大眾再現了每項運動的魅力,體現了圖形設計無國界的交流特性。
在極簡主義趨勢的發展潮流下,大眾對于情感化的設計需求逐步上升,人們渴望有溫度的設計。圖形需要與觀者建立更多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聯系,這就意味著圖形設計要具有獨特的觸感和肌理。
圖形僅有簡單的線條構成,簡化了大量細節,主要目的在于解釋說明信息內容。細節的忽略使得圖形語言的重點在于信息傳達,圖像簡明直接,同時簡化圖形也有一種獨特的可愛風格,因此簡化圖形細節也成為趨勢之一。
1.符號化
文化類普及展覽中的圖形設計往往將主題展品符號化,提取展品的特點,以抽象、簡明、概括的線條或色塊呈現二維空間的展品形象,并將其運用到展覽各個視覺載體中。當展覽中文字作為視覺元素大量存在時,文字成為圖案,組成畫面的一部分,文字的可視化設計使其變成一種圖形符號,用以輔助造型。這樣一種符號化的展品形象是對于復雜圖形設計的簡化,也是更易于形成獨特設計特色的主題標志。
2.裝飾性
由于文化類普及展覽的信息來源扎根于豐富廣博的歷史文化,展覽中的圖形設計很大程度上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吸納借鑒中國傳統紋樣圖案中的形式美造型規律,故圖形設計在藝術特征和造型風格上體現出強烈的裝飾性意味。
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傳播載體的改變也影響了圖形設計文化觀念的轉變,圖形設計在新的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日趨多樣化。
1.動態化
借助多種技術媒介,圖形形態、空間自由度大大提高,線上展覽中的圖形設計由傳統線下展覽中的靜態圖形轉向富有流動感、節奏感的動態化圖形,形態豐富,比例夸張。很多繪畫作品本身想要描繪的就是動態的事件,受繪畫本身的局限性,古人創作了多種動態繪畫手法,而今利用現代技術對動態手法進行復原,以重現動態事件。
2.極簡扁平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互聯網高速傳播的背景下,線上展覽的受眾群體逐步擴大,為了有效的信息傳達,圖形設計也逐漸趨向國際主義簡約風格,通過圖形扁平化,去除了陰影、羽化、漸變等3D寫實效果,用矩形、圓形、菱形等扁平化幾何形代替原本立體的圖案效果,雖然在空間表達上有所損失,但二維扁平圖像簡潔醒目,形式感強,也更方便知識信息的傳遞。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個行業都面臨著如何將龐大的信息體系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現給大眾,以新的形式向公眾傳遞文化、歷史等信息的問題。尤其是線上文化普及類展覽,由于信息密度大,更需要探索新的圖形語言,以實現高效準確的文化信息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