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建忠
找準跑道、構建體系、改革創新、系統推進,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有衢州辨識度、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改革示范典型案例和標志性成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山區共同富裕建設,專門就加快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工作作出部署。衢州作為加快發展地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設,既是必須堅決扛起的政治責任,更是加快衢州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2022年,是衢州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破題并全面實施的一年,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區機制創新年、改革探索年和成果展示年。衢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戰略目標,堅持做強長板和補齊短板并重、“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協同、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共進、縮小差距和示范引領同步,找準跑道、構建體系、改革創新、系統推進,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有衢州辨識度、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改革示范典型案例和標志性成果,努力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更多衢州實踐、衢州樣本。
共同富裕,離不開經濟和產業的支撐。要全面落實“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這一戰略抓手,推動衢州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臨省拓展的一個橋頭堡。
共同富裕,離不開經濟和產業的支撐。要全面落實“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這一戰略抓手,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聚焦聚力聚神抓工業、抓制造業、抓實體經濟,推動衢州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臨省拓展的一個橋頭堡,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實現共同富裕注入最大的增量。
構建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工業強市十大專項行動,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特種紙6大標志性產業鏈和16個主導產業,全面提升標志性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牢牢抓住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政策對接和政策承接,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強化爭先創優,用足用好省級綜合性、大集成的政策“大禮包”,推動縣(市、區)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加快“一縣一業”發展,推動“一縣一策”落地落實。
構建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深度謀劃“浙西省級新區”這一戰略平臺,建設“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重點打造浙大衢州“兩院”、電子科大智慧小鎮等平臺,推進縣(市、區)加快建設一批產業飛地、科創飛地、特色生態產業平臺。
構建完善新時代開放開發體系。積極構建公、鐵、空、水“四位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加快建設四港聯動、多式聯運樞紐港,爭取設立保稅物流中心(B型),打造四省邊際商貿物流高地。

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是主攻方向。
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是主攻方向。
加快縮小地區差距。深化“兩山”轉化富民,推進“兩山銀行”實體化運作,實現各級政府、村集體、生態企業三類主體生態賬戶全覆蓋,力爭“兩山銀行”給村集體和農戶分紅增長一倍以上。推進碳賬戶市場化運行,持續深化“兩山”轉化,不斷探索項目級生態價值核算標準和轉化模式,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各領域低碳示范試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爭取列入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園區,打造成為低碳試點大滿貫市和低碳轉型標桿市。
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實施“一村一策”強村項目,成立強村公司30個,村集體股份分紅總量計劃達到1.5億元;構建“3+X”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舉辦衢州農業科技節暨四省邊際中心農產品博覽會,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響“三衢味”區域公共品牌;加強浙皖閩贛“聯盟花園”市場化開發運營,加快建設“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打造一批宜業宜居宜游的標桿村;深化“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開發“惠農供富”等特色場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合聯”的社會化服務體系。2022年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爭取達到3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85以內。
加快縮小收入差距。全面落實“擴中”“提低”行動方案,計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實施高質量就業創業“三培”工程(新產業工人培訓、工匠隊伍培養、新農人培育),全年計劃開展各類職業培訓6萬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4萬人;創建鄉村工匠大師工作室10個,認定工匠5000人次;培訓農業轉移技能工人1萬人次、農民3萬人次。實施城鄉居民收入“三富”行動,即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產業致富、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致富、推進異地搬遷轉移共富。推廣金融保險富民模式,推進商業醫療補充保險,力爭全市城鄉居民“浙里醫?!せ葆楸!碑a品參保率達到80%,保險產品賠付率90%以上。
加強社會領域項目謀劃和資金爭取。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加快推進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公平優質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推動普惠性學前教育增容提質,持續深化“雙減”、“雙控”、職業教育改革、“青藍”工程等工作。深入實施“健康衢州”行動,深化醫療衛生“山?!碧嵘こ蹋七M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推進市中醫醫院遷(擴)建等一批項目建設。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出臺《衢州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出臺優化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推進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創建,健全市(縣、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城鄉未成年人保護網絡;加強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保障,持續優化出生“一件事”聯辦路徑,加快身后“一件事”聯辦系統開發;深化數字社會系統建設,聚焦社會所需、民眾所盼,打造一批新的重大應用。
全面落實“擴中”“提低”行動方案,計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實施“衢州有禮”文明示范行動,推動精神文明共同富裕。打造“浙江有禮”示范城市,深入推廣“八個一”有禮系列行動,深化“衢州有禮”內涵,持續擦亮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品牌;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推進南孔書屋建設,打造城市街區“文藝驛站”,建設鄉村“文藝村落”;推動共同富裕理論創新,不斷深化與省級高校、智庫的戰略合作,推進研討平臺建設;打好“兩子”文化品牌,舉辦“南孔文化季”等活動,啟動爛柯圍棋文化園建設,籌辦“衢州爛柯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優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計劃增長10%,文明好習慣養成實現率達到91%。
以未來社區(鄉村)為載體,推進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建設。全域規劃未來社區建設布局,逐步實現中心城市建成區范圍未來社區建設全覆蓋、縣城建成區基本覆蓋。持續深化未來鄉村建設,打造鄉村生活館,實施“產業共富賽路徑”行動,推動政策、資源、要素集成集約配置,打造一批市場認可、群眾滿意的鄉村業態。加快提升未來鄉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年計劃達到3.3萬元,增幅高于全市農民3個百分點以上;未來鄉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迭代完善“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改革,完善“141”承接“162”的衢州模式,推進平臺、數據、應用、體制互為貫通,推動縣鄉村三級治理平臺實體化運行,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化、數字化、制度化,提升助企、為民、安全、智治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