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雷,何 果
(1.桂林理工大學 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資源環境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發展研究智庫,廣西 桂林 541004)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生產方式逐漸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經過實踐表明,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時,伴隨著5G技術、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全球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新正在重塑全球和區域競爭格局[1],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例如,以語音交互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創新,使得智能家居、車聯網逐漸被運用到家居、汽車產業,改變用戶的生活方式,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廣西發展,并分別于2017年、2021年兩次赴廣西考察。2021年4月25—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變化多端,若不緊跟創新趨勢,加快未來產業布局,搶占未來發展新高地,勢必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廣西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陸海交匯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格局和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具有獨特地位[2]。由此可見,緊跟創新趨勢,加快廣西未來產業布局,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指示精神的關鍵舉措,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推動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意。
基于此,本研究圍繞對創新、未來產業的認識,分析當今創新趨勢給廣西未來產業布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對創新趨勢背景下加快廣西未來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和建議,為廣西發展未來產業提供思路和啟示。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并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再次突出“創新”在國家未來發展的核心地位。縱觀人類歷史,創新驅動發展,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使社會發生巨大變革。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過程及創新方式發生很大的改變,具體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創新主體虛擬化,為創新管理帶來全新挑戰。數字技術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的數字創新,實現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主導者和參與者在線上進行交互。在此背景下,個體和組織這兩類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模式下日顯多樣性、可塑性、虛擬化。第二,創新要素數字化,為企業創新開拓全新邊界。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已經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改變人流、物流、知識流和信息流,推動這些創新要素流動方向和流動速度的革命性變化,低成本的創新要素為企業創新提供全新的邊界條件。第三,創新過程智能化,為產業創新提供全新空間。和一般創新過程不同,人機交互和深度學習強調創新過程中對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級。同時,創新過程的智能化加強創新合作者之間的創意交互、流程重構和商業共創的機會,導致平臺組織和網絡組織的創新協同成為必然選擇。第四,創新組織平臺化,為生態創新提供全新載體。依靠軗擬現實技術,軗擬信息空間大量涌現。以雙邊平臺、多邊平臺、生態社區、創新社群為代表的新型創新組織將成為必然選擇。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所推動、以滿足經濟社會不斷升級的需求為目標,會在未來發展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并形成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但當前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新興產業[3]。未來產業前瞻性強,不確定性大,要求各種產業新主體、新要素、新技術共同驅動[4]。當有重大技術創新發生時,部分企業將技術創新商業化、產業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比如,數字經濟時代,一系列“互聯網+N”產業轉型發展,為許多企業迎來發展機遇。因此,未來產業是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的結果,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的方向。
未來產業發展呈現“四新”特征[5]。一是依托新技術。不同新興技術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并被運用到產業發展中,加速未來產業的形成。例如,隨著互聯網技術興起和快捷支付技術不斷成熟,直播帶貨電商產業成為一波新浪潮,這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體現。二是引領新需求。未來產業不僅可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還可以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例如雙碳背景下,各大企業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用戶駕駛更加智能、更加綠色、更加經濟的電動汽車。三是創造新動力。技術創新能夠促進和孕育未來產業的發展,未來產業的發展又能在持續優化的過程中生成技術創新,兩者相輔相成。四是拓展新空間。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產生,有助于我們打破認知極限與物理極限,提高生產力。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變革也加速演進,一些高科技產業向東部發達地區集聚趨勢明顯。廣西作為后發展欠發達省份,在未來產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時,尤其是在創新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廣西創新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廣西是我國邊境省區之一,其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與東中部及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相對滯后,同時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興產業,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導致廣西創新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二是對廣西創新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廣西現有創新體系存在機制不夠靈活、高水平創新平臺極缺等問題,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融合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區域創新發展也不均衡,出現弱者愈弱、強者愈強的局面,廣西科技創新正面臨著“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嚴峻考驗[6]。三是對廣西創新人才提出新的挑戰。當前,廣西重大人才項目主要有“廣西杰出人才培養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學者”“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聘專家”“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及“自治區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計劃”,有一定的開展創新的科技人才團隊,但人才總量較低,高端創新人才嚴重不足,創新團隊交叉融合較少,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水平稍有欠缺。
雖然廣西在創新能力、創新體系及創新人才方面存在挑戰,但近幾年廣西在創新趨勢的時代引領下,主動求變,不斷利用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加快未來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態勢前景較好。與此同時,廣西在全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愈加突出,這也為廣西集聚創新要素、增強產業創新能力迎來良好機遇,這些機遇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創新趨勢倒逼廣西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未來產業布局。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全渠道零售、社交媒體、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領域,孕育許多前沿的創新。實踐表明,創新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引擎。廣西“十四五”規劃指出要超前布局未來產業,這表明廣西已將發展產業擺在未來戰略發展的突出位置。二是大變局時代及后發優勢有助于廣西借鑒經驗實現彎道超車。回顧中國經濟近二十多年來的迅猛發展,我們會發現,推動中國發展的核心動力已經不再是比較優勢,而是后發優勢。從全國來看,廣西經濟發展速度相較東部省份稍有落后,其可以在借鑒、吸收國內其他地區創新發展的做法、制度等基礎之上,創新適合具有廣西本土特色的產業布局,實現經濟向好發展。三是廣西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領域有布局未來產業資源稟賦。例如,2020年廣西移動和柳州工人醫院合作發布的柳州工人醫院5G+“智慧醫院3.0”,用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不同設備和科室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智能化基本醫療分析[7]。同時,廣西氣候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前三,藥用動植物資源、海洋資源超過7 000種,是全國“天然藥庫”“生物資源基因庫”和“中藥材之鄉”[8],這使得廣西在生命健康領域也具有發展潛力和資源優勢。
當前突飛猛進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孕育顛覆性的新技術,為未來產業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受區域發展差異的影響,廣西推進未來產業布局亦存在諸多挑戰。但總的來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之下,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等一批國家級重大平臺建設,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戰略地位更加凸顯,使得廣西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促進產業加快融入全國及東盟創新鏈。因此,廣西未來產業發展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機遇大于挑戰。下一步,廣西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緊跟創新趨勢,加快布局未來產業,不斷釋放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廣西未來產業空間布局方面,要以國家發展北部灣城市群戰略和廣西強首府戰略為背景,打造廣西未來產業“雙核—三軸”空間布局。“雙核”是指以北部灣城市群和南寧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現代海洋、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第三代半導體、氫能六大產業,堅持創新引領,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潛力,盡快形成“以點代面,擴散發展”的趨勢。“三軸”是指以西部陸海新通道、湘桂走廊、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軸線,東融粵港澳大灣區,南向東盟,西合湄公河流域,北聯長江經濟帶,加快構建“東融、南向、西合、北聯”發展格局,不斷為廣西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廣西未來產業發展要聚焦“優中培精”型、“有中育新”型、“無中生有”型發展態勢[9],科學謀劃未來產業布局,深入推動未來產業落地,不斷提升廣西未來產業經濟價值。
(1)“優中培精”型未來產業。以具有較好產業基礎、能夠搶抓先機、率先布局的人工智能產業為依托,加強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以實現顛覆性創新和技術的產生。首先,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依托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市的優勢產業,建設和完善一批重要產業鏈;其次,將重點行業布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南寧和桂林,加大政產學研合作力度,依托高校人工智能創業服務機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另外,依托我區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AI、新材料、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未來重點領域[10]。
(2)“有中育新”型未來產業。結合廣西產業基礎和技術成熟度,緊跟最新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發展趨勢,加快釋放現代海洋產業、生命健康產業、通用航空產業潛能。現代海洋產業方面,以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的臨海、臨港產業園區為支撐,培育海洋經濟全產業鏈,形成現代化海洋經濟產業帶[11];并發揮北海、欽州、防城港的地域優勢和平陸運河的聯動效益,以江海聯動釋放廣西現代海洋產業的優勢和潛力。生命健康產業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打造南寧中醫藥健康旅游核心區、桂北中醫藥養生養老休閑旅游區、桂西中醫藥養生養老長壽旅游區、西江生態養老旅游區和北部灣國際濱海健康旅游區的發展布局[12];引進和發展一批生命健康產業高端技術,支持高端醫療、健康監控、智能診斷、養老服務等產業發展[10]。通用航空產業方面,立足北海電子產業、南寧高端鋁合金新材料等領域,積極研發新型航電設備和航空材料[13]。
(3)“無中生有”型未來產業。把握未來產業變革趨勢,超前部署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氫能產業。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推進半導體通信等重大研究測試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半導體材料領域標準制定;籌建廣西半導體芯片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半導體芯片創新中心;此外,還需要在第三代半導體及先進封裝技術方面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為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方面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撐,并在儲存芯片、處理器及其他高端通用芯片的設計方面進行重點突破。氫能產業方面,一方面要推進以南寧、柳州、桂林、玉林、貴港為重點的新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氫能制取與儲運,加速推進液氫燃料電池系統與裝備研發產業化;另一方面要圍繞氫能產業關鍵領域,搭建多元化、多層次創新平臺,扶持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加快重點實驗室與前沿研究平臺建設,將氫能與未來產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不斷提升氫能產業價值[14]。
(1)加強規劃布局,推動產業升級。首先,學習借鑒其他省區成功經驗,統籌規劃我區未來產業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研究制訂《廣西未來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明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其次,通過發展未來產業,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將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賦能支柱產業,推動支柱產業轉型升級[10];除此之外,以首府南寧為龍頭,帶動發展包括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在內的廣西北部灣城市群,形成廣西未來產業的核心組團,同時沿著空間布局中的“三軸”發展軸線,形成覆蓋全面的完整布局,強化桂柳城市組團未來產業布局,推動建設南柳桂北自主創新示范區[15],還要發揮平陸運河的“產業運河”功能,沿平陸運河適度超前布局未來產業。
(2)整合優質資源,強化創新支撐。一方面,以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為載體,打造“數字絲綢之路”,積極引進高端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用等各類創新主體實現共創共享,并充分發揮我區面向東盟、鄰近粵港澳大灣區等區位優勢[16],主動融入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合作,同時加強以面向東盟為重點的跨境科技創新合作,引進境內外大型企業和知名高校進行合作并設立研發機構;另一方面,通過“騰籠換鳥”和“筑巢引鳳”引進未來產業“鏈主企業”,強化技術創新產業化,不斷提升技術創新在場景中的應用,逐漸形成產業集群[17]。
(3)打造創新平臺,提升創新能力。借鑒深圳龍華觀瀾高新園經驗、杭州西溪谷區塊鏈小鎮經驗及杭州蕭山區與微軟中國合作經驗,打造廣西未來產業集聚區、特色小鎮和孵化基地。圍繞未來產業前沿問題和關鍵技術,建設自治區未來重點實驗室、產業工程實驗室及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10];鼓勵柳工、玉柴等大中型國有企業搭建數字平臺,牽頭構建創新聯盟,發揮賦能和孵化作用,提升未來產業效能;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努力推動技術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
本研究以創新趨勢為背景,聚焦廣西未來產業布局,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過程、創新組織”4個方面闡述當今創新的新特征;從依托新技術、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拓展新空間等4個方面闡述未來產業發展的特征;總的來看,廣西未來產業發展機遇大于挑戰。最后以打造廣西未來產業“雙核—三軸”的空間布局,聚焦“優中培精、有中育新、無中生有”3種未來產業類型的發展方向及3個方面的具體舉措,對緊跟創新趨勢加快廣西未來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建議,為廣西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啟示。
近年來,廣西在全國整體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要更加重視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在國家大力推動創新的背景下,克服挑戰,迎接機遇,將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科學地對廣西未來產業進行布局,于變局中開新局,積極搶占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