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踏上尋找大月氏之路

2022-04-17 19:03:30海未平
美文 2022年7期
關鍵詞:敦煌

潘西莊遺址出土的石?

海未平

公元2000年,基督教世界的第二個千禧年,原本隱含的是末世的意味,結果卻被流行文化炫為最時尚的風潮和燒遍全球的喜慶。

人類步入新千年,同時也跨入了21世紀。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登峰造極的學術成就和名冠世界的學術聲譽,讓他的名字成為那個時代學術界的象征和符號。1972年,他曾這樣預言21世紀: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如果有來生,我愿意生在中國。

然而20世紀之交,1900年的中國幾乎讓人絕望,一敗再敗,敗到懷疑自己懷疑祖宗。好在千瘡百孔的只是山河,而精神與文化并未泯滅,救亡復興賴以爆發的能量依然深厚而強大。倥傯之間,又一個百年又一個輪回。這次,中國充滿自信、喜悅和期待迎接自己的21世紀,并將此視為新紀元、新征程的開始。

這年暑假,王建新團隊正式踏上尋找大月氏之路,對他們而言,這確實是一個新的開端。踏出這一步,他們開創了自己的兩個第一,國內首次以考古手段尋找大月氏文化遺存,西北大學考古學科首次系統開展游牧文化的研究。

尋找大月氏的目的地當然要鎖定在河西走廊西端,因為《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月氏最初行牧于“敦煌、祁連間”。而錨定的研究對象則是墓葬,因為按照國際考古學界的常規,大家認為游牧人群逐水草而生,居無定所,能夠留下的遺跡不過墓葬而已。

20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7月29日,“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會議開幕之前,王建新與自己的老朋友日本茨城大學教授茂木雅博相約,花了一周時間仔細參觀了敦煌莫高窟。茂木雅博是位非常友好的日本考古學家,他在西北大學設有獎學金,后來還將自己的一部分藏書捐給了西北大學文博學院。8月3日會議結束后,他們從敦煌到蘭州考察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

共有四人結伴而行,王建新、茂木雅博、茂木雅博的中國留學生孫曉崗,以及一名日本女研究生。奇緣邂逅,好像天意注定,四個人都屬蛇,茂木雅博比王建新大一輪,王建新比孫曉崗大一輪,孫曉崗又比那位日本女學生大一輪。這迅速拉近了大家的關系,四個人都很在意而且十分珍惜這樣的緣分,這趟旅行從一開始就充滿愉悅和趣味。相同的專業領域,相同的學術志趣,他們有聊不完的話題,每當有人貢獻新的觀點和新的史料時,整個車里都充滿興奮和激動。河西走廊燥熱的夏天,烘熱了四處飛揚的灰塵,曬蔫了楊樹和莊稼,卻并沒有讓這一車人感到絲毫的旅途勞頓和夏日困乏。

他們從敦煌到玉門,過嘉峪關、酒泉,再到張掖、山丹、武威,最后抵達蘭州,沿路參觀和考察了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和重要遺址。王建新更關心河西走廊上公元前后的文化遺存,還有這里的山川河流與自然環境。

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緊密相連的名稱,是一個地理學詞匯,卻蘊含著更為厚重的歷史文化意義。

河西走廊因位于黃河之西而得名。從蘭州向西鉆出重巒疊嶂的烏鞘嶺抵達古浪縣,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巨大的平川延伸至視野的盡頭。南邊是嵯峨的祁連山,鉛云、雪峰以及黛黑色的山巒,陰冷陰沉。北邊是一溜土墻般的山帶,當地人叫北山,往西到張掖以北,被稱為龍首山,龍首山以西是合黎山,合黎山以西是馬鬃山,這條山帶將北邊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阻隔在外,風沙把它們侵蝕成亙古荒涼的殘垣斷壁。祁連山與北部山帶之間的平川就是河西走廊,走廊的西口與塔里木盆地相接,而東邊盡頭正是烏鞘嶺。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的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屬于干旱半干旱區,滋養她的是祁連山上豐富的冰雪融水。自東往西依次排列著四大內陸河水系: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黨河水系,清澈甘洌的河水沖出祁連山的各個山澗,在扇形的沖積平原和洪積平原上澆灌出肥沃的武威綠洲、張掖綠洲、玉門綠洲和敦煌綠洲,她們義無反顧地奔向荒漠深處,在不斷跋涉中耗盡自己,荒漠戈壁中最遠的一抹綠色是她們最終香消玉殞的地方。

對于西北地區,許多人有一個刻板的認知,那就是這里的干旱是絕對的干旱。其實并不然,西北地區海拔較高的山地,比如祁連山、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各山,它們的降雨量并不少。來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或多或少都能到達這里并積聚成厚厚的積雨云,這些積雨云的裙裾拂過高聳的山嶺和起起伏伏的峰巒,降下甘霖般的雨雪,滋養著雪山、草甸、松林和牧場。祁連山的年降雨量達277毫米至600毫米,迎風坡的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就連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分界線上的阿拉騰山和雅布賴山,雖然地處沙漠深處,但夏季降雨量依然可以在山間的沙土地上潤綠成片的草場,在山坡的巖縫里喚醒榆樹的碧綠。所以西北地區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不同于東部大平原農業文化形態的另外一種景象,那就是以山地為中心,以山地水系為紐帶,以山間牧場和山前綠洲為生存空間的生態和文化風貌。

河西走廊

所有從中亞前往長安的道路,無論沿著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緣而來,還是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而來,抑或是沿天山北麓準格爾盆地南緣而來,最終都要匯聚在河西走廊上。河西走廊幾乎成了“絲綢之路”的代名詞。

這條路是“商業貿易”之路。絲綢是重要的商品,但絕不僅限于絲綢。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產自昆侖山的玉石,產自印度的象牙制品,產自阿拉伯和伊朗的香料,產自羅馬的玻璃制品,產自中國的絲綢、布匹、瓷器、銅鏡、漆器、鐵制品,在這條線路上大規模交易,巨額的財富和稅收,讓周邊所有的統治者都垂涎三尺。

這條路是“文化交流”之路。瑣羅亞斯德教、佛教、景教,以及佛教造像藝術、西域樂器通過它傳入中原,而中原的佛學思想、儒道思想、禮教政制,以及工筆畫也傳播至西域。正如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之后才能隆起喜馬拉雅山一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才更有利于新的思想文化的孕育和創新。

這條路是“技術交流”之路。新的農作物經此傳入中原,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晚期,小麥就通過這條路傳入中國,河西走廊、黃河上游和關中平原是最早種植小麥的地區,相比于粟米,小麥產量高、熱量大,可以供養的人口更多,而人口是征戰的基礎。周、秦、漢、唐統一中國,都以渭河關中平原作為根據地。西漢時代,苜蓿、石榴、胡蘿卜傳入。苜蓿對于戰馬,就像油料對于坦克,這種平常的草本植物卻推動了一次軍事實力的極大進步。冶銅、冶鐵技術,戰車技術也由此傳入。中國人將這些技術消化吸收之后,根據自己生活生產的需要,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然后又反哺至西域。繅絲、冶鐵、灌溉、造紙、印刷等等技術通過這條通道傳播至歐亞非。

然而在古代,河西走廊成就的并非自己,而是千里之外的長安城。

許多人到現在還認為,長安被選作周秦漢唐的都城,主要原因在于四關守長安的軍事價值。其實這并非唯一的因素,甚至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看,中國有兩條重要的區域分界線。一條是南北分界線,即秦嶺淮河一線。另一條是東西分界線,即胡煥庸線,也就是陰山、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一線。這兩條線不僅僅是氣候分界線也是地貌、水文、植被、生態、人口的分界線,最為重要的,它們還是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行為的人文分界線。而這兩條線交叉之處,恰恰就在長安城所在的關中盆地的西邊,古代稱之為關隴地區。長安處于北方的最南邊,東方的最西邊,從文化角度來講是東西南北匯聚之地。統治和駕馭的前提是理解和包容,這里的理解指的是生活理解和文化理解,這里的包容指的是習俗包容和價值包容。長安,長治久安的基礎是有容乃大,有開必先。

這還不算什么,長安的地位更有絲綢之路的加持。因為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中國的財富中心。因為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中國的技術創新中心。因為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和學術中心。周秦漢唐,長安城的思想觀念、知識技術、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一直在引領全國。

成也絲綢之路,敗也絲綢之路。

唐代中期以前,海洋對于人類的認知和經驗來說是畏為險途的黑暗之處或者灰暗之處,歐亞大陸的交通依然以陸路“絲綢之路”為主,這個時期的長安城繁華閱盡。唐朝后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海運逐漸興起。到了宋代,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和海運的發展并步前行,司南的發明和季風規律的發現,讓遠洋航行成為可能。速度快、載重大、關稅少、成本低的優勢讓海運貿易異軍突起,以海洋線路為主要通道的東西方經濟、技術、文化交流躍為主體,陸上“絲綢之路”迅速走向衰落。全國商貿中心,文化與技術的交流創新中心逐漸東移南移,東南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長安城從此沒落不再復往。其實,縱觀上海的發展歷程,從中或許可以窺見當年長安城繁榮的原因和密碼。

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

中原政權最早并未控制河西走廊。秦代最西的疆域在烏鞘嶺以東的洮河流域,那里置有隴西郡,當時的河西走廊被月氏控制。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幾次擊敗月氏,奪取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

大漢帝國經過“文景之治”之后國力強盛。人口從漢初的1300萬增加到3600余萬。鼓勵民間養馬的“馬復令”頒布之后,戰馬數量迅速增加。雄厚的賦稅收入和義務兵役制的推行,使大漢帝國供養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冶鐵技術不斷被改進,經過反復鍛打的“百煉鋼”已經出產,鋼鐵冶煉技術被應用到兵器生產之中,部隊普遍裝備了鋼制環首刀和鋼制戟戈。大漢已經全面超越匈奴。匈奴幾乎沒有常備軍,除過少數近衛軍外,大多數是戰時為兵閑時放牧的牧民,精于騎射的他們,單兵戰斗力確實很強,但整體戰術素養卻無法和漢軍相比。匈奴的兵器也落后一個代級,仍然停留在青銅時代,以銅錘、銅斧、銅刀、銅戈為主。戰端未起,勝負已決。

西漢與匈奴河西之戰示意圖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將衛青北出云中,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而一年前,逃亡中亞的大月氏已經占領了大夏巴克特里亞的國土。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奪獲河西走廊。匈奴哀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漢朝。大漢帝國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涼州四郡。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余里,與匈奴左賢王部大戰,殲敵七萬人,一直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肯特山),在此舉行了祭天封禮,然后掃蕩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才班師。此戰之后,匈奴一蹶不振。

經過漢武帝、漢昭帝兩代人對匈奴的征戰,到漢宣帝劉詢時代,大漢逐漸控制了天山南北各個綠洲。公元前60年,大漢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漢宣帝任命鄭吉擔任第一任西域都護,大漢帝國完全控制了“絲綢之路”東方段。

沿河西走廊一路而來,當年大漢和匈奴之間的烽火狼煙早已消散。浩渺的大漠,奔流不息的河水,綠洲上的泥舍炊煙和飲食男女,并沒有記住那些立馬橫槊、萬里封侯的英雄們,關于他們的往事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傳說,像煙塵一樣時有時無地盤旋在沙漠戈壁之上。

王建新發現,河西走廊上的文化遺址大多是漢代以后的城堡、墓葬和石窟遺址,也有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特別是山丹的四壩灘遺址和武威的皇娘娘臺遺址,讓人印象深刻。但考察過的地方卻并沒發現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游牧文化遺存,這多少有點讓人失望。

8月9日黃昏,一行四人到達蘭州,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趙雪野已經等候多時。高大魁梧的趙雪野是西北大學考古專業1982級學生,他們班是王建新參加工作后帶過的第一屆學生,王建新還擔任他們的班主任。晚宴必不可少,因為有遠道而來的客人,有多年未見的老師。蘭州的風味美食,河西走廊的美酒,白塔山上的燈火和黃河粼粼的波光,那晚的聚餐酒至微醺,意到濃酣。

安頓好客人,興致不減的王建新和趙雪野聊起往事和現在的工作。談到大月氏遺存時,趙雪野說道:“可能會有,敦煌縣和安西縣‘二普’的時候發現有疑似烏孫墓葬存在。”

烏孫,另一個與月氏關系密切的西北游牧民族。《漢書·張騫傳》說到烏孫“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烏孫王的牙帳可能就在敦煌境內的黨河下游一帶。公元前177年前后,月氏攻擊烏孫,殺烏孫王難兜靡,烏孫族人帶著襁褓中的王子獵驕靡逃奔匈奴冒頓單于。從此兩代人的恩怨在烏孫和月氏之間拉開了帷幕。

月氏與烏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集落在了敦煌。敦煌既然可能存在烏孫墓,那也極可能存在月氏遺存,這個機會豈能放過?王建新決定重返敦煌。

8月10日,送別了老朋友茂木雅博之后,王建新給考古教研室年輕教師劉瑞俊打去電話,讓他帶上工具和設備從西安前來蘭州匯合。劉瑞俊是1985級學生,比趙雪野晚三級,本科畢業回當地參加工作,然后又攻讀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后留在考古教研室工作。這個英俊帥氣的內蒙古錫林郭勒小伙子,一直癡迷民族學和民族史的研究。

等人的這幾天,王建新仔細翻閱了甘肅省酒泉地區的“二普”資料。共和國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先后三次開展全國性文物普查工作。第一次是1956年,普查規模小,也很不專業,所以沒留下多少統計數據和資料。第二次是1981年至1985年,這一次成果豐碩,數據和資料比較豐富。第三次是2007年至2011年,這次普查運用了信息網絡、數字成像、GPS衛星定位等現代科技手段,普查資料更加完備、詳實和細致。王建新當時閱讀的“二普”資料,就是“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數據和檔案,當時第三次文物普查還沒開展。

兩天之后,王建新、劉瑞俊、趙雪野三人從蘭州到達敦煌。從何入手呢?他們討論了一下,決定采取“調查為主發掘為輔,先調查后發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野外調查必須有交通保障,車輛必不可少。他們四處聯系,但敦煌街頭的司機們聽說他們要搞野外調查,紛紛搖頭,沒有人愿意去。跟所有旅游景點的司機們一樣,敦煌的司機們更熱衷于接送游客,要么去莫高窟要么去鳴沙山,不但要價不菲,還可以沿路去幾個旅游專賣店,順手抽取一點提成,在游客參觀景區的時候,他們可以停車休息,省心省油。跑野外馬不停蹄非常辛苦還沒有外快,而且敦煌的野外不是戈壁就是沙漠,對人對車都是折磨。有個司機高聲強調,搞考古就要去莫高窟,那才是正經地方。表情自以為是而鄙夷。但王建新他們絕對不可能再去莫高窟,他們所考察的大月氏文化遺存,年代在春秋戰國至西漢初期,而莫高窟在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興建,那已經是5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最后終于有一位師傅愿意接下這單活,車輛是有些年月的大切諾基,外漆面和顏色跟師傅的衣服一樣灰暗而斑駁。從車蓋的縫隙瞭進去,可以看見幾段用黑顏色膠布纏接在一起的電線,車燈忽明忽暗是電流在不同顏色的線路之間艱難地脈沖。拉開車門,撲面而來的是陳舊的汗和煙的混合味道,座椅的面料和原色已經無法看清,臀狀輪廓的磨痕證明這輛車曾經見識廣大、閱臀無數。看車況,估計很難有游客光顧生意,所以也就只能跑跑野外了。還好,車子能正常發動,踩一下油門,車就呼哧猛地向前一竄,滿滿的推背感。劉瑞俊稱贊其“大”而“切”,簡稱“大切”。

我國的地形從西往東,由高到低分為三個階梯。祁連山是第一階梯青藏高原和第二階梯內蒙古高原的分界線,山脈的走向像一張拉滿的弓,疏勒河正好在弓背頂部,祁連山從這里被分為兩部分,東邊的走向是西北東南走向,而西邊是東北西南走向。

河西走廊西端就位于疏勒河以西,站在敦煌眺望,祁連山在城的東南方向。祁連山山地和山前淺山地帶是阿克賽哈薩克族自治縣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賽在歷史上并非哈薩克族的牧場,20世紀初,新疆阿爾泰地區和東天山巴里坤地區的哈薩克牧民陸陸續續南下,將這里作為轉場的目的地。1930年代開始,逐漸有一部分牧民不再返回新疆,居留此處放牧,1954年國家設立阿克賽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被玉門瓜州一線的河西走廊分割為互不接壤的南北兩部,南部位于敦煌東南的祁連山里,北部的那塊飛地靠近中蒙邊境,叫北山或者也叫馬鬃山。馬鬃山是阿爾泰山、東天山和蒙古高原延伸至祁連山和青藏高原的橋頭堡,是西北山地游牧系統里的重要一環。肅北的蒙古族到這里的時間也比較晚,南部祁連山地游牧的是蒙古和碩特部,他們在明朝滅亡前夕受到準噶爾部的擠壓,從北疆遷徙而來;而北部馬鬃山地區的蒙古族是清朝乾隆年間從伏爾加河流域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

祁連山里海拔較高,氣候陰晴不定變化多端,就像牧場上脾氣很壞的兒馬,四處亂竄還喜歡尥蹶子。八月份的天氣,前一刻是灼人臉龐的烈日,下一刻就是變成了利劍般的暴雨,天氣切換得絕情而殘虐。惡劣的自然環境讓這里百平方公里能夠供養的人數極為有限,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口只有7000余,哈薩克族占到一半左右,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人口也不過1萬。這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除了偶爾能看見癱在路邊的瑪尼堆或者敖包之外,再很難看到人造之物了。

駛出祁連山,眼前便是無邊無際的戈壁荒漠,氣溫驟然升高,“大切”開始吭吭哧哧地喘氣,好像一位老人,每前行一步都要拼出最后一口力氣。沒有空調的車廂就是一個烤爐,每個人流出的已經不是汗而是油了。“敦煌、祁連間”,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空間概念和漢字的字面意思,那么它所指的就是眼前的這片戈壁沙漠和身后的祁連山淺山地帶,最多再算上氣候惡劣的祁連山深處。

“這里真的存在過一個曾經強大到控制了絲綢之路,并讓匈奴質押王子的月氏部族嗎?”王建新疑惑了,月氏西遷之后尚有“控弦之士一二十萬”,按每人身后五口之家測算,人口少說也有五十萬之眾,即便是秦漢時期敦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如此狹小的地理空間也不可能存活這么多人口的游牧部族。

敦煌城坐落在黨河下游的綠洲上,這個綠洲比疏勒河下游的玉門綠洲和瓜州綠洲小很多,但因為絲綢之路,敦煌一直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繁榮輝煌。

回到敦煌休息片刻,王建新三人上街散步。

突然聽到身后有人喊了一聲:“王老師!”

回首一看,是剛剛擦肩而過的那群人。喊他的是一位濃眉大眼周正俊朗的維族小伙子,大約30歲左右。

看他回過頭來答應,小伙子一步沖到跟前,拉起他的手說道:“王老師,真的是您啊,我是您的學生考古專業1989級牙合甫·排都拉,沒想到在這里碰到您,太激動了!”

牙合甫·排都拉畢業之后回到新疆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工作,這個時候不到30歲的他已經擔任地區文管所的副所長了。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培養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扎根在西北地區,戰斗在祖國西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最前沿,甘于清貧,奉獻一生,就像趙雪野和牙合甫·排都拉那樣。

師生之間將近十年未見了,容顏已改不敢貿然相認,但師生之情又豈能錯過?牙合甫·排都拉看著那位沉穩堅毅的中年人像自己的王老師,所以錯過身之后才大喊一聲。

聽了王老師現在的工作之后,牙合甫·排都拉強烈邀請王建新到新疆去調查,因為大月氏西遷是沿著天山西去的,“您一定要來看看,有幾個地方值得您關注。”

“好!這算是咱們之間的約定,過不了多久,我一定會去的!”王建新答應道。

第二天,王建新、劉俊瑞和趙雪野,還有敦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敦煌城南70公里左右的南湖林場西土溝調查,據說那里的戈壁灘上有一個烏孫墓葬群。

“大切”行進在戈壁灘上,一路戰栗,一路喘息,像一位虛弱的病人。大家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大切”口吐白氣,累癱在半路上。“大切”變“弱雞(諾基)”了。烈日之下,戈壁灘上嶙峋的石頭和石塊,保持著被焚毀前最后一刻的表情和姿勢,猙獰而凄厲,石頭的生命力和活力已經被煉炙一空,只剩下死透了的沒有任何光彩的硬質焦殼。

茫茫戈壁,銅錢大的蔭涼都沒有。幾個人一下車,感覺元氣就要被蒸騰而去。司機打開那個本來就合不嚴實的機頂蓋,搗鼓半天,最后束手無策地看著王建新。王建新揮了揮手說:“推吧。”

就這樣,滾燙的汗水流過滾燙的臉頰,五個人推著滾燙的切諾基,行進在滾燙的戈壁上,十幾公里的路程感覺有幾個世紀漫長。好不容易到達南湖林場,司機找人修車,王建新他們休整一番,向南湖林場東南方向的西土溝畔進發。

西土溝遺址石結構遺跡平、 剖面圖

潘西莊遺址墓葬的平、剖面示意圖

西土溝是一條寬約100米深約10米的河水沖蝕溝谷,溝底寬7、8米,有一股不大的水流浸潤著干涸的沙地。水流兩側植被茂盛,距離水流越遠地勢越高,植被就逐漸減少稀疏,從水草、蘆葦過度為桎柳、駱駝刺,河溝兩岸之上是沙丘和沙礫。從茂盛到荒蕪,從生機到死絕,不過幾步之遙。

西土溝為西北東南走向,溝的東面是古陽關遺址,西邊就是一座大型墓葬群。看了一眼墓葬的規模和地面封土,以及個別塌陷墓葬所暴露出的墓道墓室的輪廓,還有零零碎碎散落在地表上的空心磚殘片,王建新就失望了:“這是一個典型的漢魏墓葬群,可能與古代陽關的駐軍和居民有關,這不是游牧民族的墓葬。”

調查隊擴大考察范圍,結果就有了新的發現。從漢魏墓葬群向北5公里處,發現有大量陶器碎片散落地表,比較集中的有7處,而且還發現了一組呈橢圓形丘狀的礫石堆積遺跡。根據陶片初步分析,應該具有較大的考古發掘價值。他們商議將此遺址命名為“西土溝遺址”,并籌劃聯合申請考古發掘執照,手續齊全之后就來動工。采集好器物標本后,調查隊也結束了在敦煌的工作,下一站前往敦煌以北的安西縣。

安西縣位于疏勒河下游綠洲上,2006年改名為瓜州縣。

2000年的時候,這里還沒有修通高速公路,敦煌到安西是100多公里的柏油石子路,他們跟安西博物館的同志約好,下午5點出發,大概7點左右到達,河西走廊西端的夏季,這個時間相當于內地下午6點左右,太陽依然西曬,溽熱也未散盡。

然而虛弱無比的“大切”一路走走停停,最后終于猛咳兩聲熄火了。司機師傅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四處敲敲拍拍打打拽拽,這些可能曾經喚醒過“大切”的秘招,這次一概失效。擰鑰匙打火,“大切”只是僵澀地哼哼,然后再無動靜。時間很快到了晚上,戈壁灘上涼意漸起。無奈只能電話聯系安西博物館的同志,請那邊安排車輛過來接人拖車。到達安西時已經是凌晨時分了。

王建新帶著調查隊在安西縣跑了幾天,最后考察了兩個地方。一處是祁連山山前地帶,安西和敦煌兩地的一塊界碑附近,那里分布著一些貌似墓丘一樣的石頭堆積物,“二普”資料記載是一組烏孫墓。結果經過仔細查看和勘踏,并未發現人工擾動的痕跡和人工制品遺物,這是一個由山石崩落后,自然形成的地貌形態。

第二處就是潘家莊遺址。安西縣城向東70余公里,疏勒河南側布降吉鄉潘家莊村西南約3公里的野麻溝,一片荒漠草甸里,2000年3月,村民挖沙時刨出了一些陶器,安西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于此確認了遺址的位置。王建新、趙雪野和安西博物館的人員商議,幾家單位聯合申請考古發掘執照,合作開展潘家莊遺址研究。

暑假很快就結束了,2000年的考古調查劃上了句號。

2001年四五月份,王建新四處籌款購買了一輛越野皮卡,去年那輛大切諾基留給他太多教訓。這年六月,甘肅安西潘家莊遺址、敦煌西土溝遺址的考古發掘執照批復了。王建新向國家文物局請求,讓他們把執照直接寄往安西縣博物館,不要再寄往西北大學,他已經等不及了。王建新、劉瑞俊、研究生丁巖,以及技師陳新儒和陳曉軍五人駕著新車從西安一路奔向甘肅安西縣。

兩天后,他們抵達安西縣,而考古發掘執照還在路上。王建新想起了牙合甫·排都拉的邀請,便帶著劉瑞俊、丁巖向哈密而去。

他們參觀了哈密博物館和伊吾縣的幾個遺址,第三天當車抵達巴里坤岳公臺遺址的時候,王建新被這片散發著神秘氣息的遺址群深深震撼了。成片的石頭圍子和石臺石柱等遺跡散落在莽蒼的草原之中,古老卻并不敗落,蒼涼卻并不頹廢,這里是一個古城的遺址。碧空白云,這里好像還有故事正在發生。野風吹過,耳畔仿佛還能聽見市井鼎沸。

就在岳公臺那個微風吹皺整片草場的午后,王建新發現游牧人群墓葬遺址附近,往往存在聚落遺址。他突然意識到,對于游牧人群文化遺存的研究,不能只關注墓葬還應該關注聚落。但此前考古界一直頑固地認為游牧人群沒有居住場所,對于游牧人群文化遺存的研究,核心應該是墓葬。甚至對于已經發現的游牧聚落都視而不見。比如蘇聯學者在伊犁河流域做塞人、烏孫研究的時候,考古報告中提到發現了塞人的冬季聚落,但他們解釋有居住遺址的這些人屬于半游牧,不算純粹的游牧人群。這個時候,王建新發現聚落遺址不僅僅是農業定居人群才有,游牧人群也有。世界上沒有所謂半游牧,也沒有所謂純游牧,游牧人群的定居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游牧人群的聚落應該納入考古研究體系內,他將這稱之為“游牧聚落考古”。這一觀點的提出,幾乎顛覆了長久以來考古界對游牧文化遺存進行研究的觀念和理論。

潘西莊遺址出土的石?

潘西莊遺址出土的陶罐

王建新后來講到,還是在巴里坤岳公臺的那個午后,他在墓葬遺址不遠處發現了游牧聚落的存在,當時就思量,會不會也有巖畫存在呢?因為巖畫也是游牧人群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特有的文化行為。結果,巖畫就在半山腰的巖壁上。他從而總結出,墓葬、聚落、巖畫“三位一體”的存在方式是游牧人群文化遺存最顯著的特征,只要找見其中一個,那么就會在附近找見其他兩個。

這次沒有刻意安排的考察,卻收獲良多,這讓王建新整個夏天都處于興奮之中。

2001年7月初,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西博物館聯合組建考古隊開始發掘潘家莊遺址。

用洛陽鏟鉆取土樣進行分析,發現此處共有四層遺址文化層和自然層堆積。從上至下,第一層為淺黃色粉砂土,里面含有草本植物的根莖和植物腐殖質,明顯是自然層堆積。第二層為黃色黏質粉砂土,含有少量植物根系和灰陶器及繩紋瓦殘片,明顯為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這個發掘點附近1公里左右,曾發現一座漢代小型城址和一座漢代磚室墓,安西博物館對這些遺址進行過清理,對照兩邊的土層和出土物,考古隊判斷潘家莊發掘點第二層屬于漢代堆積。

當第三層的土樣取出來的時候,發掘現場的平靜被打破了。第三層為黃色砂土,里面含有小石塊和破碎陶片,是人類活動的遺留物。按照常識這個堆積層的年代應該比第二層要早,也就是說第三層堆積早于漢代。難道這就是月氏或者烏孫留下的文化遺存?考古隊異常興奮。

取出來的第四層為黃色黏質粉砂土,未發現人工制品遺物,該層以下均無文化遺物,因而判斷從該層開始的下部地層均屬于自然堆積。

炎熱已經無關緊要,這幫人的干勁比戈壁灘上的灼熱還要滾燙。大家加快清理地表,確定了要發掘的大致范圍,然后開始布置探方。

一共發掘了四條探溝,不久就清理出了三座圓角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墓葬基本上都是仰身直肢單人葬。三座墓葬出土隨葬品43件,其中陶器10件、石器5件、骨珠飾28枚。

看了看雙耳黑彩泥質紅陶罐、石刀、石?和骨飾品,王建新確認,這是一個以獵耕為主的史前定居文化遺存,而并非月氏或者烏孫的墓葬。這些彩陶、石器與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遺址出土的彩陶和石器相似,應該屬于“馬廠文化類型”,而“馬廠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文化晚期類型之一,屬于新石器晚期青銅時代前夜的文化遺存,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2000年,這比大月氏出現在西北地區早了1000年以上。

但是,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甘青地區的繼承和發展,潘家莊遺址的考古資料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曙光很早就照耀至河西走廊西段并遠達新疆的事實,這給那些中華文明外來說者敲了敲黑板,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2001年8月初,王建新、劉瑞俊、趙雪野帶隊再次抵達敦煌西土溝。工作人員分為兩組,一組對石結構遺跡進行試掘。另一組對西土溝西岸進行大范圍考察,在來回步行4個小時的范圍內進行拉網式勘察,一行5人每人間隔100米一字排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寬幅達500米的勘察范圍,像梳子一樣把戈壁灘仔細梳理了一遍。烈日下的五個人,戴著遮陽帽背著水壺,手持木棍或者鐵鏟游蕩在蒼涼的戈壁大漠上,如同仗劍天涯的五位游俠。

考古隊在石結構遺跡群東南沿西土溝西岸4處地點采集了陶片等標本。石結構遺址共有10座,考古隊只挖掘了其中一座,采用的是1/2解剖發掘法。這座石結構遺址有石塊砌成的地面和外圈墻體,明顯是人為筑造之物,但因為沒有發現其他人工制品,所以年代和屬性無法確定。

而西土溝遺址上收集的彩陶片,分析鑒定之后發現跟安西潘家莊的彩陶一樣,仍然屬于新時代晚期的“馬廠文化”類型。可以肯定的判斷,西土溝遺址也并非月氏或者烏孫的文化遺存。

那么,月氏文化遺存到底在哪里呢?河西走廊西部潘家莊遺址和西土溝遺址的發掘,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倒讓這個疑問和謎團更為深重。

冥冥之中巴里坤岳公臺遺址占據了王建新幾乎所有的注意力,他腦子里不停在思考“游牧聚落”文化遺存和“墓葬、聚落、巖畫三位一體”的分布規律。這種觀點很快在馬鬃山考古調查中得到了驗證。

在挖掘潘家莊遺址的間隙,他們考察了馬鬃山。

馬鬃山區3萬多平方公里,轄屬于肅北縣的一個鎮。“馬鬃山區過去沒有發現遺址,只發現過巖畫,‘二普’記載只有巖畫點沒有遺址。但是我們在所有的巖畫點附近都發現了遺址,這也是一個規律性認識,說明巖畫點附近必然存在遺址。發現遺址后撰寫調查報告要記錄遺址的名稱,但很多遺址所在地沒有地名,因為人煙稀少,總共就1000多分散的牧民,鎮子里人口集中,也不過幾百人而已,地理命名在這里幾乎沒有現實意義。帶我們調查的蒙古族向導告訴我們,遺址旁邊有某家牧民的冬窩子,我們就以某某牧民家冬窩子東西南北多少米為坐標來記錄遺址。第一個遺址這樣,第二個還是這樣,發現的遺址都在牧民的冬窩子附近。近現代牧民冬窩子附近發現的遺址應該是古代冬窩子,因為冬窩子需要的生活條件和資源都一樣,說明游牧民族不僅僅有墓葬遺址還有聚落遺址,這種規律很清楚,聚落遺址不是偶然出現的,包括巖畫和遺址的關系也不是偶然存在的。”

2001年8月份,河西走廊西端的考古發掘工作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隨著考古調查范圍的擴大,王建新對于游牧文化的認識和思考卻在不斷加深,在理論和方法上逐漸有了自己的創新。總體來說這一年“發掘無收獲,理論有突破”,感覺一瞬之間進入了另一個視域和洞天。王建新覺得,這年夏天他“窺見天機了”。其實,所有的創新和靈機一動,背后都是大量的知識儲備、長期的實踐經驗和不懈地思考鉆研。

8月底的一天下午,考古隊在安西縣城整理兩個月以來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所積累的資料和標本。安西縣博物館副館長李春元過來聊天,這位方臉高個的西北漢子,性格和他的嗓音一樣敞亮。李春元1985年在瓜州東千佛洞發現了國家一級文物“八仙拐杖”,是當地卓有聲望的專家。他向王建新說到,嘉峪關大黑溝發現過巖畫,自己一直想去考察,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王建新正熱衷于驗證自己的“三位一體”理論和游牧聚落考古的理論,當即拍板“明天就走唄”。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新自己駕車和李春元、趙雪野前往嘉峪關大黑溝。劉瑞俊、陳新儒、陳曉軍和丁巖留在賓館整理資料、打包行李,這邊工作已經結束,考古隊準備近兩天就返回西安。

從安西縣前往嘉峪關大黑溝大約280公里路程,他們到達那里時已經到了正午。吃過午飯,三人前往大黑溝查看了大部分巖畫,拍照記錄,直到天黑才下山。趙雪野留在嘉峪關,明天一大早他從這里坐火車回蘭州。而王建新和李春元當天晚上就要趕回安西,因為考古隊明天準備返程西安,王建新不想耽誤行程。

這是一趟疲憊之旅,副駕駛座上的李春元一上車就呼呼睡去。王建新想盡一切辦法驅趕一天以來的勞頓和困乏。用冷水澆頭,把音樂放大。但疲勞還是附身而來,首先是意志力的疲勞,然后大腦漸漸不受控制走向木訥和鈍滯,就像車燈劈不開的厚厚黑夜,最后沉重的睡意終于壓垮眼瞼的堅持。

突然,王建新被李春元“撞上了!”的大喊聲猛地激醒,不知什么時候李春元已經睡醒了。一瞬之間,只見一輛載重車布滿灰塵的后箱已在眼前。王建新下意識踩下剎車,向左猛打方向。

當意識返回的時候,車已經停在道路左側路基下的戈壁灘上,車頭向后,燈光前是陣陣煙塵和崚崚嶒嶒的石頭。車的前擋風玻璃和右窗玻璃已經碎掉,看樣子是車子沖下左邊路基側翻之后又彈了起來。兩人驚魂未定,還好李春元并未受傷,王建新這時候也沒感覺到什么異樣。有位過路的司機還過來問了問情況。

然而幾分鐘之后,王建新漸漸感覺身軀右側一陣銳痛,好像被一塊巨石砸中。恍惚回到了30年前,那時他才十八歲剛剛中學畢業,在陜南的秦巴山里當學兵修建襄渝鐵路,大錘落下時虎口陣陣酸麻,打風槍時腦袋里嘶鳴起尖利的疼。是的,就是那塊石頭,當年砸在腰上的那顆滾石,現在又砸在了身上。

他又感覺到冷,出奇地冷。那是25年前他參軍當了鐵道兵,在格爾木的冰天雪地里修建青藏鐵路時的那種冷。那種冷,是從手上的傷口里鉆出來的,是大風裹雪在臉龐上割出來的,是牙關打架,是渾身篩糠,是無法控制地哆嗦。

李春元扶著他下了車,讓他斜靠在路基的斜坡上。他看見了站在戈壁上喘息的汽車,這不正是自己從軍隊轉業后,在西安化工機械廠當工人時開過的那輛小車嗎?

印象中,李春元攔下一輛貨車,讓司機將他送往安西醫院。一陣巨疼涌上來,等他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了。這個病房似曾相識,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吃不飽飯,營養不良的他得了黃疸型肝炎,病房里他看書自學的樣子仍然歷歷在目。他恍惚之間又覺得這里不是病房,而是母親任教的三十一中的那間倉庫,那間把書和鴿子飼料一起堆放的倉庫,他經常待在那里看書,孤獨而快樂。

三天之后,意識和靈魂終于不再游走。醫生告訴他,“斷了8根肋骨,還有1根鎖骨”,“車側翻后你撞到檔位桿上了,命大,這幾天血壓正常,內臟沒有受傷”。

傷情穩定之后,劉瑞俊他們將王建新送往敦煌,乘飛機返回西安,住進了西安紅會醫院。

“還能跑野外不?”王建新最關心的是這個。

“這個年齡受了這么重的傷,后面情況不容樂觀”,西安的醫生說得也是客觀事實,王建新已經48歲了,這一年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當時覺得挺灰心的,覺得以后可能干不了考古、干不了田野了,等于事情剛開始干就當頭一棒”,多年以后,王建新說道,當他聽說有可能再也不能從事自己鐘愛的考古工作時,內心充滿了無盡的遺憾和不甘。

但他沒有這么容易放棄,他的精神世界是在苦難中構筑和錘煉起來的。與新中國同齡的這代人,那個火熱的時代賦予他們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他們的價值理念里,艱苦奮斗就是人生的本來,獻身國家和事業就是生命的意義。所有這些我們現在認為高尚而偉大的品格,于他們而言就是日常,就是生活。現在的我們承平日久,過于看重物質利益,常常把個人欲望當作奮斗目標,生活得隨意而放任。

所以,當王建新擔心再也不能從事他的事業的時候,這不是作秀和造作,這是發自內心的惶恐和憂慮。

別人有一萬個理由和借口放棄,王建新只需要一個理由來堅持,那就是“這件事情對國家有意義,我決定做它”。更何況他現在正急切地希望在尋找大月氏的過程中檢驗自己新發現的理論。

好在靜養幾個月之后,他慢慢康復了。2001年年底,他還去南京參加了全國考古工作會議。

“我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

(責任編輯:李雪)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成人18免费|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不卡影院|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性网站在线观看| 91伊人国产|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欧美亚洲香蕉|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韩国福利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视频a|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国产91高跟丝袜|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高清免费毛片|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天天干伊人|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青青草欧美|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视频免费精品6|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狠狠v日韩v欧美v|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国产自在线播放| 久草视频精品|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中国精品自拍|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第一视频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9999在线视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就去色综合|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99re经典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