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萍
摘要:在教育領域,小學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段期間,不少教師都十分關注和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基礎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并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小學在品德和法治方面的情況如何。在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學效果逐漸提高。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在這一概念下加強學生學科知識的具體策略,以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學科素養;課堂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
引言: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積極生活方式、德育和法治意識的重要科目。在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生的德育和法治素質、健康生活質素等范疇內,持續發展的質量。這對于學生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發揮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以加深學生對有關道德和法治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吸收,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現時小學存在教師忽視學生基本角色的問題,教學內容太過簡單,沒有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成效,不利于學生有關學科的學習發展。
一、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忽視學生主體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始重視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作用,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自主學習過程的實踐指導,在課堂上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但是,一些小學教師在道德和法治教學方面的能力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而且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
(二)課堂內容過于簡單,缺乏與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系
部分小學道德及法治教師主要根據教材進行授課,并通過擴展和開發教材內容。這導致大多數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下降,沒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最終導致降低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
(三)課堂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教學方法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進度。深切關注傳統的小學道德及法治教學模式持續發展,以及小學教師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能力有限,現時大部分小學在教授道德和法治方面缺乏創新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占主導地位,既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又不能有效利用學生的主觀動機,這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動機下降,導致教學質量提升不力,學科教學也不見成效。目前,一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很少分析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制定課程,并經常采取統一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新的教學方法被引入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關注未來的教學工作,積極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德治素質。
二、立足學生本位,強化學科素養教學的策略
1、生活導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教育是人類經驗的總結和傳承,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工作者。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建立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小學生幾乎沒有發現和感知生命的能力,但他們也有一定的觀察和表達語言的能力。教師在介紹過程中使用生活化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認同感,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為進一步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此外,生活的介紹也方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教師通過面向生活的提問完成了本課程的介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為下一個教學內容的開發奠定了基礎。此外,生活化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現實的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多元途徑,提升課堂的實際效果
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不僅可以真正實現學生主動參與的目標,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們不僅要真正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內涵,還要結合實際問題思考理論知識在現實環境中的應用,以提高課堂的真實效果。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模擬真實場景,讓學生在這種場景氛圍中體驗和感受,從而獲得更多的實踐技能。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討論問題,并相互啟發。在課堂介紹階段,教師可以使用情景法播放一些因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導致交通事故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利用游戲的教學方法,通過分組和回應來提高教學效果。提出問題后,學生可以立即舉手回答,為正確答案加分,并推斷錯誤答案的分數。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組可以獲得“先進學員”的稱號,老師將頒發獎狀。
3、引領過程,錘煉學生的學科素養
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方面沒有發揮重要作用。一般來說,小學生幾乎沒有社會經驗,對世界的了解也很膚淺。如果他們想要感知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能力,就不可能依靠學生自己的理解。教師要在整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發揮主導作用,這種引導不能過份,不能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走得太遠,但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學習速度。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情境相聯系,從而達到調節學生主體素養的教學目的。當學生獨立思考并參與課堂時,教師應始終觀察學生的趨勢;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教師應及時提醒他們,并將他們帶回課堂;教師應該發現學生在思維方向上犯了錯誤,沒有及時抓住要點,并做出回應;當課堂節奏松散、混亂時,教師應及時采取措施,確保課堂秩序和課堂效率。
結束語:總之,加強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改革,加強學生課程素養的培養,不僅是新時期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有效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真正需要實施小學生道德和法治精神的培養,促進他們的整體發展。因此,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發展需要,深入分析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合理利用豐富的生活化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加強合作研究和討論,豐富課外實踐學習,有效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道德和法治知識,在道德和法治學科中實施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風梅.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科幻畫報,2021(02).
[2]管依娜.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新課程(上),2018(12).
[3]徐邦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