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
摘要: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民族自身所獨特且濃郁的音樂魅力,小學生可以從中系統的學習鑒賞各種特色民族音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目前,由于民族音樂在小學教育中沒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因此,小學音樂教育應當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這也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方向。本文就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和弘揚的具體方法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希望能夠為小學音樂教師傳承民族音樂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意義
引言
民族音樂教學作為我國傳統民主教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很濃郁獨特的地方民族精神,在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積極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在小學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不夠深入,或者因為學生不喜歡內容過于獨特的民族音樂,而偏愛一些流行歌曲,使得民族音樂的重要性無法得到體現,而且教師不注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弘揚,導致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學生淡化,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民族音樂,促進學生享受民族音樂,愿意發揚和傳承民族音樂。
1.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意義
1.1 培養學生情懷,豐富音樂教育內容
音樂課程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大促進作用,在讓學生充分欣賞傳統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既能讓每個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由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多元化,在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對民族音樂形成共鳴,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學習音樂的同時,也能詳細了解民族音樂的發展,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
1.2培養學生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不僅要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更需要對其有深刻的理解。 但在實踐過程中,現階段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和發展缺乏重視,沒有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因此,在2019學年,上海音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進行了重大修訂,修改后有很多的內容被民族音樂所代替,教育部對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提出了“弘揚民族音樂,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新要求。并明確指出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將圍繞關于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增強愛國情懷,讓他們更深刻的了解音樂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1.3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源遠流長,每個民族的音樂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教師可以在音樂教育中向學生傳遞民族文化,向學生輸入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知識,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并且也在無意識中培養了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團結意識。
2.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和弘揚的方法
2.1 課前導入法中滲透民族音樂
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教師則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創新教學方式和優化音樂教學內容,激發每位學生們對各種民族音樂的探究興趣,營造和諧舒適有序的教學課堂氛圍,讓全體學生切實感受各種民族音樂獨特的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一個良好的課前導入,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重視課前教育,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從課前導入入手,能夠讓學生提前進入狀態,如此小學音樂教師能夠更好的將民族音樂融入到小學教育中,發揮其教育功能。教師在正式開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介紹可以在上一堂課的結尾,比如上海音樂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第二學期《孔雀舞》課結束,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傣族的舞蹈、民族樂器、民族歌曲、風土人情等知識提前在家通過多媒體查詢。并且為下一堂課的交流和學習提前做好準備,如此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前導入也可以安排在一堂課的開頭,通過網絡下載全國典型音樂作品作為伴奏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初期民族音樂的魅力。
2.2情境創設法中融入民族音樂
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采用情景創設法,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情景教育的情感和內容,并依靠情景教育的力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樂。獲得文化影響力。比如上海音樂出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四年級第一學期的歌曲就是一首典型的北京歌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收集京劇相關資料,創作精品課程,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在上課前,可以播放一首典型的西皮水腔北京歌曲,使其與京劇人物的配色相得益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除了老師的介紹和歌唱表演外,可以組織全班模仿京劇的動作,將整個班級營造成一個京劇的舞臺,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接受京劇,為實現對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情境創設法,深入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深刻理解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2.3體驗中領會民族音樂
教師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習初期,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介紹和唱法,使學生首先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有一個最初步全面的學習了解。但課堂教學最終目標還是需要幫助學生主動融入傳統課堂,增加一種學習文化體驗,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切實讓學生真正全面的接觸和了解我國民族音樂。例如, 上海音樂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中, 五年級第一學期欣賞課《淘金令》, 是一首嗩吶為主奏樂器的民族吹打樂。 學生對于民族打擊樂了解情況普遍比較薄弱,興趣也不足。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營造出音樂表達的喜慶氣氛,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聽、唱、彈、作等多種形式的體驗,了解樂器的聲音特性,體會音樂表現出的粗獷和大膽。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共同創作一個簡單的節奏譜,一起演奏,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學生們積極融入到音樂中,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提升了個性和審美能力。如此,更加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