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冰 周同 慕容嘉穎 李香蘭



摘要: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揮“體醫融合”優勢,以體育健康服務產業鏈為對接點,解決體育健康服務業產業鏈急需的運動康復、健身指導類等專業人才需求。通過構建“體康融合,崗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高水平教學資源庫;大力推進教材與教法改革;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提升實訓基地功能,打造技術技能平臺;校企協同,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等措施,引領體育保健與康復類專業群建設,支撐大灣區健康服務業產業鏈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體醫融合;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建設;健康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2)03-0033-05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建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全民健康戰略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等方式提高全民身體素質”。體醫融合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體育健康服務業是體育服務業與健康服務業的融合,體育健康服務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宗旨,以體育理論、健康促進理論、現代醫學理論為理論基礎,將體育體系與醫療衛生體系有機結合,依托社區、醫療機構、體育場館、學校、俱樂部等場地資源,向社會公眾提供體質監測、科學健身指導、康復保健等服務內容[1]。體育健康服務的實現形式是“體醫融合”,運用體育運動方式配合醫學治療方案促使身體恢復健康的一種模式,其特色在于綜合運用養生保健和運動處方等多種醫療和體育元素[2]。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包括體育保健與康復、康復治療技術、社區康復三個專業。專業群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揮“體醫融合”優勢,以健康服務產業鏈為對接點,聚焦健康服務的健身養生(前段)、康復治療(中段)、康復養老(后段)等健康服務業領域,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運動保健、健身指導、康復理療、養老服務等綜合技能的學生,解決體育健康服務業產業鏈急需的運動康復、健身指導類專業人才需求,形成體、醫、養三位一體的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
一、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建設基礎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中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是全國20所體育類高職院校唯一省級示范重點專業。依托學院“校隊合一”體制,“系、所(醫務所)一體”運行機制,校內體醫深度融合,特色突出,具備建成特色鮮明、高水平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的基礎條件。
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高。專業群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96人,2021級新生報到率達91%,2021級新生錄取平均分高出省內同類專業近30分。2019屆畢業生年底就業率98%,2019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或基本滿意度100%。專業群培養學生參加全國及省級技能大賽成績優秀,排名前列。獲得全國體育高職院校健身教練技能大賽一等獎、第三屆全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學生技能大賽體育保健專科組二等獎、廣東省大學生應急救護比賽二等獎。
專業群建有一支專兼結合的“訓教科醫”教學團隊,雙師素質比例占81%。專業群教學團隊參與校內運動隊訓練和醫務保障,承擔專業群教學、科研及實訓指導工作。通過中央財政支持高職實訓基地項目及省示范重點專業建設項目支持,引進美國春田大學健康體育娛樂學院優質的運動康復教育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建成了滿足專業群的教學實訓、運動康復、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體育康復實訓基地,面積2 000平方米,實訓儀器器材1 500萬元,實訓條件國內同類專業領先。專業群依托系所教學團隊和體育康復實訓基地的優勢,先后為廣州亞運會、廣州馬拉松等大型體育賽事和來學院集訓的國家隊提供保健康復服務。
二、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組群邏輯
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包括體育保健與康復、康復治療技術、社區康復三個專業,準確對接體育健康服務業產業鏈條的前段、中段、后段。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健康服務業分類(試行)的通知》的分類,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對接體育健康服務業鏈條的前段,主要是健身養生和健康促進;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對接體育健康服務業鏈條的中段,主要是康復治療服務;社區康復專業對接健康服務業鏈條的后段,主要是健康保健服務和特殊人群康復服務。
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三個專業與體育健康服務業產業鏈的具體對接,職業崗位既有獨立性又有互補性,技術特征既有特征性、又有相關性。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的人才供給鏈和關鍵技術鏈,對接體育健康服務業的產業需求鏈(見圖1)。專業群重在培養能力本位的人才,打造具備核心技術的人才庫,滿足體育健康服務產業需求鏈的職業技師。
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定位,嚴格按照“產教融合、能力本位、跨界培養、多元成才”核心原則,緊密結合體育健康服務業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體育健身指導、運動防護、運動康復、運動療法、理療技術、作業療法、保健按摩、中醫傳統療法(針灸、火罐、刮痧等)、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康復等體醫結合專業技術技能,具備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等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具有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健康服務和康復產業領域培養創新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對接健康服務業,具有相同的行業基礎或背景,專業群內的三個專業以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為核心,以康復治療技術和社區康復專業為支撐,通過共享的課程內容、實訓條件、共同的師資隊伍、合作企業等,構建了互通共贏的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的三個專業對接體育健康服務產業鏈的前、中、后段,服務人群健康的不同時段,其職業崗位密切相關,核心技術相近。無論是通過體育健身崗位,還是康復治療崗位、保健養生服務崗位,都是為了促進人們的健康,都需要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都需要康復的相關核心技術,與群內專業的職業崗位密切相關。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內專業的人才培養,目的是滿足培養面向體育健康服務業相關技術鏈崗位需求的創新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因群內專業背景相同、基礎相同、崗位相關,可實現群內師資團隊、實訓基地、合作企業等教學資源的互通共享,促進專業群的高水平發展(見圖2)。
三、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建設內容與實施
(一)機制創新,構建“體康融合,崗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1.構建“體康融合,崗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群面向大灣區體育健康服務業的人才需求,實行“體康融合,崗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體”指體育保健,健身養生;“康”指康復醫療,健康促進。立足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發揮“體”的天然特色,以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為核心,輔以“康”的醫療促進技術。在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師資、課程資源、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等多方面體現“體康融合”元素,形成符合區域行業發展、培養適用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學院“系所一體”的管理機制,實現“崗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從大一到大三的學習進程中將學習和真實的工作場景、工作體驗融為一體,對接工作崗位。通過崗學交替,既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又通過為國家、省市運動員服務培養奧運精神和愛國情懷(見圖3)。
2.深化校企合作和院校合作,開拓國內外升學途徑
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加強院校合作,深化專業學院改革;通過深化校企及院校合作,建設體育健康服務高水平產業學院,對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改革作出引領示范作用。與國內外院校開展高職專本銜接人才培養,打通升學和繼續教育通路,與本科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打通高職本科升學渠道,并與合作院校實施學分互認,盡量縮短學生學習年限。
(二)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體康融合特色的高水平教學資源庫
1.構建專業群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通過課程群“基礎共享、中層分立、高層擴展”,凸顯專業群的適應性,發揮專業群在擴展新專業方面的集群優勢,整體構建“專業群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擴展能力模塊+綜合實踐模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發揮專業的群聚效應,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2.深化課程改革,夯實課程內涵
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以專業群崗位技能與能力為導向,以基本技能、專業技能、技術應用綜合能力訓練、職業素質形成為核心的教學內容體系;以“任務引領”課程改革為基礎,著重專業群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圍繞教學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編寫活頁式校內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及時更新技術;加強“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校企共建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1+X證書考證與培訓基地。
3.優化完善體康融合特色課程的網絡資源庫建設
優化完善體康融合特色課程的網絡資源庫建設,新建基礎肌動學、運動損傷與康復等特色性強的網絡課程資源,加強移動端網絡課程資源庫建設;將網絡課程資源和微課、視頻等資源進行碎片化建設或整理,符合專業群和對外運動康復培訓需求;引進國內外優秀企業及國家、行業標準化課程資源;建設專業群國外運動康復優質圖書和學習資源庫,使學生在職業觀念、課外拓展、科學前沿方面得到提升;開放特色課程網絡資源庫,提高資源庫應用率,為行業企業、相關院校、1+X考生提供信息資訊共享服務。
(三)大力推進體康融合立體化教材與小班制教法改革
利用真實環境,以真實項目為主導,采取學習與真實工作相結合的方式,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建立健全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專業拓展能力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模塊課程的選課制、學分計量制;實行專業群內跨專業所修課程學分的互認和彈性學制。通過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的改革,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改革。
根據崗位能力及技能要求,開發體康融合立體化教材改革。實施小班教學制,開展分類教學。將不同層次、水平(如普通高職、中高職銜接)的學生試行分層分班教學,特別是實訓課教學。開展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共同教授同一門課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法改革,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和應用,加速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完成職業能力課程的網絡平臺搭建與資源建設,建立體育保健與康復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
以課程團隊為依托,組建教研攻關團隊,深化教材與教法改革,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與研究,針對熱點問題如學分銀行建設、1+X證書制度、課證融合、現代學徒制等開展研究和實踐。
探索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的有機結合,與學院繼續教育部和技能中心合作,利用本專業的教資、場地優勢,開展學生職能培訓和就業后職業能力的提升培訓與考證。
(四)多維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體康融合教學團隊
通過校內教師與教師之間協同,校外教師與企業、行業機構之間協同,以“四有”標準,多維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體康融合教學團隊。
打造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培養專業帶頭人國際化視野。培養在國內行業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2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培養6名骨干教師,專業專任教師達到23名,具有3年以上行業工作經歷專任教師比例30%以上。雙師比例達到90%以上,兼職教師擔任的專業課達40%以上。主持省級以上科研、創新、創業項目5項,建設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五)完善實踐教學基地,提升實訓基地功能
1.提升校內實訓基地的管理、服務、培訓等職能
校內實訓基地本著能夠保證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崗位專項能力訓練的目標進行建設,滿足專業理論和實訓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需要,形成具有教學、培訓、科研、服務社會及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多功能、開放型的省級實訓基地。完善原有的專業基礎實訓中心(運動解剖生理實訓室、運動康復推拿實訓室、運動康復實訓室、理療技術實訓室、運動療法實訓室、運動防護實訓室、體質監測與評價實訓室)、綜合技能實訓中心(摔跤、柔道、舉重、散打、武術和擊劍等場館保健康復綜合實訓室)、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醫務所實訓基地(下設運動創傷科、按摩康復科、針灸理療科等)。根據專業群發展和運動康復行業的需要,新建了運動健康營養師工作室、康復心理工作室、綜合運動康復中心等多功能培訓基地。
2.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提升現有27家國家及省市級運動隊、各級醫院康復科、各類保健門診、健身俱樂部等專業對口、運行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合作水平,新建8個校外實訓基地,滿足學生規模實習的需要。依托合作的企事業單位,推動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共同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實踐教學的培養質量。根據專業群發展和運動康復行業發展的需要,與企業合作共同組建校外“運動康復中心”,用于滿足技術服務、項目合作及學生頂崗實習就業的需要,運動大師全息綜合訓練館的功能評估和運動康復中心,服務健身訓練人群。
(六)以運動康復協同育人中心為依托,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依托運動康復協同育人平臺,組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群一體化專業體育服務團隊,面向體育行業企業進行技術技能培訓,為運動隊提供損傷康復服務,為社區百姓提供健康指導服務,并解決行業企業的技術難題;結合企業培訓需求,定制個性化康復培訓計劃,開展職業技能和人員培訓等社會服務。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契機,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服務型技術技能平臺,利用運動康復協同育人技術技能中心對外進行技術技能培訓,包括運動急救、1+X運動運營咨詢與指導培訓,指導學生考取急救證書、教育部1+X運動運營咨詢與指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外開展運動損傷疾病康復、小兒推拿、孕產康復等特色項目的培訓;為賽事提供服務,為學生就業、創業增加籌碼。對內開展科研、項目實施、研發成果商業轉化、申請專利等服務,實現“產教融合”生產力的雙向提升。
依托運動康復協同育人平臺,組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群一體化專業體育服務團隊,面向體育行業企業進行技術技能培訓,為運動隊提供損傷康復服務,鍛煉學生實操技能的同時,也為運動員提供保障,穩定參賽成績。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量血壓、按摩、急救知識培訓、運動損傷防護知識以及運動營養知識培訓,普及慢性病的防護及營養知識,提升全民健身與慢性病防護水平。結合企業的培訓需求,定制個性化康復培訓計劃,開展職業技能和人員培訓等社會服務,并解決行業企業的技術難題。專業群優質教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專業群的運動康復協同育人中心建成相關職業學校師資、企業員工及社會勞動力的培訓基地。
(七)建立完善的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以專業群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系部組織管理架構,加強專業群分級管理,建設教師職業發展指導等體制機制,制定專業管理制度,使之能有效調動教師積極投身專業群建設中。建設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設置專業群動態調整的進出標準,制定多方(用人單位、麥可思報告、行業企業、畢業生)反饋跟蹤制度,形成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以及能保證專業群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我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結合“雙高建設規劃”,充分發揮“體醫融合”優勢,對接體育健康服務業,聚焦體育健康服務領域,形成體、醫、養三位一體的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并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構建“體康融合,崗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專業群師資、課程教學資源、實訓基地等建設,與健康服務企業深度融合,提高技術技能開發、國際合作及社會服務能力。通過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群建設,形成運動康復、健身指導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優勢,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健康服務業人才的需求,引領體育保健與康復類專業群未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健康服務業產業鏈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榮超.基于“體育+”時代下體育健康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研究——“體醫融合”模式探析[J].湘南學院學報,2018(5):106-110.
[2]姚芳虹,張銳.我國體育產業結構調整與體育健康服務業供給側優化[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議論文集,2019:1213-1215.
(責任編輯:劉東菊)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Major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XIAN Bing, ZHOU Tong, MURONG Jia-Ying, LI Xiang-lan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wan District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e major group of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of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made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nd took the sports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chain as the counterpart,and solve the urgent need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fitness guidance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in the sports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chain.By constru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lternation of post and study",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building ?a high-leve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building a high-level structured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creating ?a technical skill platform,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by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major group support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chain in Dawan district.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major group construction;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作者簡介:肖冰(1978—),女,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保健與康復研究;周同(1969—),男,博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運動防護研究;慕容嘉穎(1987—),女,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傳統康復醫學研究;李香蘭(1970—),女,博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學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體醫融合背景下高職高專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DJG201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