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摘 要:當前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 “崗、課、證”融通的課程屬于學歷證書重要組成部分。“崗、課、證”融通視野下的專業課程開發路徑研究,是解決目前普遍存在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系統性與規范性不夠、課程內容定位不清晰、過分追求全面等問題的重要路徑。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專業課程教學需基于“工作崗位”標準和職業證書標準,重構課程模塊,設計教學任務,使專業課程教學與職業崗位標準、職業證書標準相融合,最終實現專業課程“崗、課、證”有機融合,推動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發展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崗、課、證”融通 職業資格證書 崗位職業技能 課程
1 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各行業已經全面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斷加快各行業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同時國家越來越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穩定和有效的發展,并頒布和發布相關改革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提出“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同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促進課證融通,鼓勵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關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前職業教育要服務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發展需要,需重點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服務需求、就業導向”,同時要對標職業技能標準,逐漸成為高職教育重點關注與改革探索的熱點。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歷史久,卻是汽車產業后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本文以《汽車舒適與安全系統檢修》課程為例,進行“崗、課、證”融通路徑研究,提高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
2 專業課程教學問題與分析
《汽車舒適與安全系統檢修》課程是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現代轎車舒適與安全系統的結構原理、故障診斷與排除能力,從實踐層面上講,該課程對接汽車機電維修崗位,是該崗位必須掌握的理論基礎和職業技能。該課程內容融合汽車電氣設備、汽車網絡通訊等多門學科,綜合性較強。通過對我校專業該課程教學實施經驗總結,該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現將問題總結和分析如表1所示。
總之,基于以上問題和分析,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時必須厘清“崗、課、證”標準內涵和現狀,梳理之間的邏輯關系,合理編制課程標準,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制定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崗課有效銜接,課證充分融合”。
3 專業課程“崗、課、證”融通的內涵
專業課程“崗、課、證”融通主要由三個元素組成:‘崗’是指本專業學生就業時需要具備的職業崗位能力;‘課’是指針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證’是指針對專業畢業生應獲得的相關的國家、行業和企業職業等級證書。相互融通就是將前者三元素相互前街,貫通。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根本,將專業課程內容教學與相關的國家、行業和企業職業等級證書相融合、協調,即學生完成專業課的學習就能與完成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又能滿足企業崗位能力需求。
4 專業課程“崗、課、證”融通的路徑
4.1 優化“崗課銜接、課證融通”的課程教學標準
課程教學標準主體包含了課程定位、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設計、考核評價體系等內容,
在每學年授課前進行企業調研,根據企業、行業崗位能力標準的變化進行修訂。《汽車舒適與安全系統檢修》課程在教學標準制定時,需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本區域企業和行業崗位職業技能需求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提升,高于國家和行業認定證書的標準要求的情況;二是國家和行業證書認定時,制定的工作任務滯后于企業崗位需求,不能完全代表企業崗位的真實需求。本課程標準制定不能盲目套搬國家和行業證書標準,必須考慮本區域企業崗位職業技能需求,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課程內容的基礎,以企業崗位職業技能認定標準為主體修訂依據,課程內容由兩者共同組成。需在深度調研本區域企業對畢業生能力需求,提煉畢業生職業能力清單,依據標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重構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使課程教學滿足企業崗位技能需求,同時滿足證書認證需求,從而實現“課崗融合、課證融通”。
4.2 制定“崗課銜接、課證融通”的課程內容
4.2.1 從“證書標準+崗位技能”中梳理課程內容
在制定課程內容學習任務時,以國家和行業認定的證書標準為基礎,梳理典型工作任務后,通過調研本區域汽車維修行業、企業,梳理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再結合證書認定考核的工作任務進行補充或修改,形成基于崗位技能標準和證書標準對課程內容進行動態調整機制。為滿足學生就業和考證需要,課程內容教學和考核時,應形成隨崗位技能變化的動態調整區間,應將證書認定標準作為最低標準,企業崗位技能標準作為最高標準。
4.2.2 課程內容基于工作過程進行結構化設計
課程教學內容開發必須以企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基礎,從崗位工作任務需求的技能標準到課程內容學習任務培養的職業技能,課程內容歸納、總結需要經歷工作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和學習情境設計三次轉換。
(1)以崗位能力與證書認定領域工作任務為參考,將工作任務集合轉換為學習領域。
課程的學習任務集合來自于企業崗位技能需求和證書認定工作任務,兩者相互歸納,組合而成。證書認定標準是通過獨有的工作領域梳理的工作任務,企業崗位技能標準是工作領域梳理崗位實際的工作任務,匯集了證書認定的工作任務和崗位工作任務后,都不能簡單的采用同類合并和直接借用,就需要根據課程的實際學習領域任務進行重新歸納,總結。重新歸納、總結后的課程學習領域內容包含證書認定和崗位技能工作任務集合的知識、技能和素養。
課程學習領域需要基于本專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和技術內容。在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時,需要多方參與:課程開發專家為理論指導,專業教師為主要負責人,以院校證書考評員及企業考評專家作意見征詢,保證意見的全面性,再根據認知學習與職業教育成長規律,對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重新設計。
(2)重構由知識、技能和素養組成的學習任務,形成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體現,對應課程內容的主體學習單元,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企業崗位工作任務是學習情境設計的載體,高度還原真實崗位工作情境。在近似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進行不斷重復的學習和實踐,獲得崗位技能。但是,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不是對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的簡單布置,更不是將企業工作任務直接套用為課程學習任務,而是需要解構企業崗位工作任務應具備的職業素養、理論知識與技能再進行重構、組合,形成新的學習任務。課程學習任務設計時,應具有平行、遞進、包容邏輯關系中的一種或三者組合,
在課程任務教學中培養學生知識認知、技能訓練和問題解決能力,體驗逐級漸進的學習過程。
其次,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應考慮行業和企業技術的升級。真實的工作情境是隨著技術升級不斷變化的。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崛起的時代,能源技術的更替、智能網聯的發展,工作的環境、設備都在升級,工作情境隨之發生改變。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需考慮學生內在職業能力的遷移性,培養學生能夠隨外部工作環境的變化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建立知識、技能、素養與任務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適應性和可遷移性。
4.3 制定“崗課銜接、課證融通”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崗、課、證”融通課程應盡可能做到課程考核與證書鑒定相對接,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完成了課程考核的同時完成職業證書和崗位技能認定。
(1)課程終結性考核采用“素養+理論+實操”三者相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是培養高素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強調了需要重視學生的素養教育,同時既要技能也要技術,學生不僅要能掌握技能還需思考分析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終結性考核可以證書認定工作任務為參考,并在考核過程中考察學生的職業素養,證書認定的考核標準可以參考國家和行業的證書標準,同時可融入企業崗位任務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理論知識進行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的培養。
(2)課程考核成績可與證書認定相互轉換。
當“崗、課、證”融通后,課程與證書考核在內容和學習任務上的考核成績應能“相互置換”,即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后直接參與職業證書等級認定;職業等級證書認定結果直接或通過公式間接轉換為本門課程成績,同時課程考核結果也可以作為免除職業等級證書部分工作任務認定的依據。
5 結語
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如何滿足行業和企業的崗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推動行業發展和提供技術人才的保障,勢必要求專業課程教學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前瞻性。本文以該專業專業核心課程《汽車安全與舒適系統檢修》為例,進行“崗、課、證”融通的路徑淺析分析,構建“崗、課、證”融通的專業課程,實現三元素共融貫通,能滿足本區域汽車維修行業和企業崗位發展的需求,滿足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現代職業教育“服務需求、就業導向”的辦學目標。
基金:2020年教育部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重點課題‘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領域團隊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項目負責人:尹萬建,課題編號:ZD2020060101)。
參考文獻:
[1]徐文義.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分層分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27):151-152.
[2]趙大鵬.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高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0,17(11):71-72,78.
[3]施志君.技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省電子商務技師學院為例[J].廣東技工教育研究,2015(4).
[4]李佳蕓.基于職業發展構建“課崗對接,課證融合”課程體系——以高速公路收費及監控專業為例[J].廣東技工教育研究,2017(1).
[5] WANG Shuang,WANG Xiaorong,ZOU Rui,et al.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based on standardized case in orthodontics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lessons-based learning[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3,28(4):104-106.
[6] YANG Jing,FU Nanyan,DENG Qin,et al. Application of LBL combined withPBL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J].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3,28(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