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東紅
減負一直以來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低年級是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形成素養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立足于新時期,探索新的教學路徑,以真正實現增效減負落地生花。
一、立足課堂,增實效
課堂是老師向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和方法講述的主要陣地,是減負增效之根本,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領增效減負,落地生花,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得以培養,老師必須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讓減負增效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始,向40分鐘的語文課堂要效率。立足于日常語文教學活動,要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全面圍繞學生的學習發展與成長實施教學。
1. 巧用信息技術
信息化教學手段是當前老師授課中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課堂上發揮著巨大的優勢。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上,老師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趣味曼妙的音頻、活靈活現的視頻、多姿多彩的圖畫,就能夠最大程度上吸引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欲望,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以《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部分,老師就可以利用微課為小學生播放冬天下雪場景的錄像,并且進行趣味導入:下雪了,大樹披著厚厚的雪衣,房屋也披上了雪衣,在這個白雪世界中,厚厚的、潔白的雪地在召喚著小朋友們和小動物們,這時你們最想做什么呢?以這個話題吸引小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上課狀態,然后,老師切入主題:小動物們在雪天和小朋友們一樣開心,在雪地里跳來跳去,蹦來蹦去,于是出現了很多腳印,腳印落在雪地里,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另外,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有一部分學生并不知道竹葉、梅花、楓葉的具體形狀,這時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圖片,并且配上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爪子,通過動物的爪子與其相對應形狀的樹葉圖片展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了真正讓學生了解本篇課文語言的富有童趣,了解文章的輕快活潑基調,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本篇文章的朗讀音頻,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感受,既促進他們理解課文,攻克文章中的陌生字詞;同時,又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抽象性的指導,讓學生在感受、體會與聆聽中體味文章的趣味盎然和活潑輕快,促進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和培養。
2. 創設良好課堂氛圍
低年級小學生年紀很小,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較差,思維容易發散,跳躍性較強。為了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融入課堂,對教學內容保持長時間的關注,老師要充分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且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創設民主和諧、充滿個性的課堂氛圍。比如,老師在課堂上要多觀察,觀察學生表達自己的意愿與欲望。當學生想要表達時,老師就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最初想法得以表達,不讓他們的思維受到局限,當學生的認知和想法得到充分尊重時,他們便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到課堂中,暢所欲言,自由表達;遇到語文問題,與老師共同交流與探討,從而在參與課堂、交流問題、溝通想法中實現認知的完美蛻變,從而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另外,老師在課堂上還要多運用幽默的語言,提升課堂的“溫度”,低年級小學生本身年紀很小,在他們眼中,老師是神圣的,同時也是嚴肅的。試想,每一次上課時,語文教師都是板著一張臉,一板一眼地為學生講解,那么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越來越遠,就算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解,也不愿意甚至不敢表達。這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所以,老師要積極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有敢于表現自己的勇氣,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讓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3. 讓生活走進課堂
陶行知先生曾經講過:生活即教育。語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實現輕負增效,老師在語文課堂中要積極融入生活化教學元素,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獲得直觀經驗,從而促進他們主動展開學習活動,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知識;同時,以生活為源泉,還能夠真正實現學生在生活中認知知識,在生活中遷移運用知識,從而實現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雨點兒》的教學為例,雖然學生對于下雨天很熟悉,雨點兒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司空見慣,但是學生真正留心觀察雨點兒的時候很少,所以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可以將觀察雨點作為課時任務,在課堂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雨點兒的認識,讓生活元素走進課堂,既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同時,也真正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空間距離,有助于排除學生的認知障礙,讓生活滋潤語文課堂,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更深刻。
二、優化作業,輕負擔
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增效減負,老師要優化作業布置,精心設計,既讓學生從成堆的語文作業中解放出來,同時,又通過精心琢磨老師精選的習題,實現語文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內化、遷移與運用。首先,在課堂上,老師要優化當堂作業的布置。以《烏鴉喝水》的教學為例,新課講述完之后,老師要留有5到10分鐘的時間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課堂作業的內容以本篇文章的主旨和基礎知識為主,當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老師所留有的作業時,老師同時要巡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指導學生作業中錯誤的認識;并且,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及時的糾正與講解,既讓學生最大程度上開動腦筋,考慮問題,又發揮了老師的引導作用,糾正學生的課堂錯誤。通過當堂作業的布置與有效指導,老師既了解到了學生的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又有助于做到真正有效。另外,要合理安排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新時期探討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優化,課后作業布置是離不開的。在低年級,小學語文的課后作業布置重,老師要強調豐富性、趣味性、多樣性、自主性,改變傳統以抄寫、以做題為主的作業形式,為學生減輕做作業的心理負擔和學習負擔。通過趣味性、創意性的作業布置,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作業,從而實現學習效果提升。比如,學完《雪地里的小畫家》之后,老師為學生布置多個語文作業:①根據《雪地里的小畫家》仿寫文章;②將《雪地里小畫家》這篇文章編排為一首兒歌,并且將自己的演唱過程進行錄制;③還有哪些動物會在雪地里“畫畫”?畫出來的是什么形狀?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出;④將本篇文章轉化成一副手抄報。布置完作業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一項或是多項作業并完成,在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的基礎上,讓想象創新與作業布置相聯系,既能夠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同時,也能夠收獲更多,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開展活動,厚素養
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內外活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更是落實減負增效的有力保障。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課堂上,應該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每次上課之前五分鐘,都開展誦讀經典活動,讓小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在誦讀經典中吸收養分,提升他們對于品質的了解和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又如,語文核心素養強調發展學生的語文語感,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老師便可以開展以朗讀為主題的語文活動,如學完《對韻歌》《天地人》《江南畫》《拍手歌》《夜宿山寺》等之后,在班級中開展朗讀活動,并且全班學生共同投票選出班級中的“朗讀之星”,以競賽活動的形式,最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融入活動,表現自己,同時運用語言表達感情,從而實現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和培養;再如,低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寫字習慣的黃金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便可以開展書寫比賽,選出班級中的“書寫明星”,以活動為途徑,在競爭的氛圍中,能夠讓小學生寫好每一個中國漢字,從而培養小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基礎,也真正在競爭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上進心,讓他發展自己,從而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四、巧妙評價,增信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關鍵的,既要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同時要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真正以課堂為路徑,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為了實現輕負增效,老師應該優化日常的評價,讓學生在老師的科學評價中增強信心,提升學習能力。比如,老師針對班級中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實施差異性的評價,對于班級中學習成績較好、優異的學生,要嚴要求,以中肯評價為主,既讓這些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出色的地方,同時又真正認清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從而在老師的科學評價之下,讓學生有明確前進的方向;對于班級中中等的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強化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對于班級中的后進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并且著眼于他們的一點小進步,就要進行肯定與大肆的鼓勵,從而真正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促進學生自由發展。再如,老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以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如,在上課學生回答問題時,讓其他同學給予評價,還要展開自評,將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提升學生對于自我學習狀態的反思能力,也在自評與他評中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日常教學成效。
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增效減負工作是細致的,更是緩慢的,這是一項教育教學任務,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借鑒先進典型,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狠抓課堂教學效率,合理設計語文作業,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優化評價機制,真正將減負增效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