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昱暉
作為參加寧波——麗水山海協作活動的教師代表,筆者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山海協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導向,立足自身崗位,著眼學校發展,期待教育均衡。圍繞“知、思、行”三字要訣,努力以寬廣的視野,時代的眼光迅速全面地了解縉云當地的教育資訊,知大局,明方向;思量在山海地區之間存在的教育理念、教學形態、工作管理中的差異性,進而剖析找到癥結所在,尋求破解之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資源,積極地把思考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為實現奉縉兩地的教育協作貢獻自身的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擘畫實施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其中山海協作工程是“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狹隘的我一度以為,這些國之雄才偉略與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范疇是風馬牛不相及。未料想,2018年8月,自己卻有幸成為了山海協作活動中的一員,與來自寧波各縣區、各行各業的代表們奔赴同一個地方——麗水,有了同一個目標——支援。自從接受組織任務后,我常常思索: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又該如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新期望呢?下面我結合一年的山海協作活動,就如何立足自身崗位,明確使命擔當,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區域教育教學水平協調發展,來談談自己的所知、所思、所行。
一、知大局,明方向
所謂“知”是吸收信息,讀懂信息。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登高望遠,善于全面了解問題,講全局、懂全局、謀全局,明確方向,方能擔當。
1. 知活動,辨形勢
奉化區對口縉云縣,我作為區唯一的教師代表,只身走進了一所當地名校——縉云實驗小學,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知”就成了我的第一要務,我要精準領悟山海協作活動精神,通盤了解新的工作環境,我更知曉身在異鄉,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我們奉化教師的群體形象。因此,更要以寬廣的視野、時代的眼光認清形勢,看清問題,迅速全面地了解當地的教育資訊,努力增強駕馭局面能力,時刻銘記這是一項嚴肅而崇高的政治使命。
2. 知角色,正心態
大家說,去縉云是支援、是幫扶,但我認為是歷練、是學習。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何時何地,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教書育人。也只有腳踏實地深入教學一線,才能獲知縉云教育的奧秘。這一年,因縉云實驗小學招生的特殊性,一年級擴招到了15個班級,在師資配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毅然接任當時情況較為復雜、課務最為繁重的一年級,腳踏實地深入教學一線課堂。以色列人有一句名言:越是困難的地方越容易獲得成功,這便是當初我接受任務的真實寫照。
3. 知任務,尋路徑
同時,我掛職于校教科處副主任一職,這無疑也給了我一個深入了解他們管理模式、學習優秀經驗的最好機會。實小作為省科研100強學校,有著深厚的教科底蘊。在這樣一所有文化、有積淀的學校,循著他們發展的軌跡,結合我在奉化學校的科研工作經歷,定能探索一條管理新路徑。
二、思形態,找差距
“思”是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選擇。思考力是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堅實要素,養成系統思考的習慣,就能發現在地區理念、教學形態、工作管理中存在的差異,進而剖析找到癥結所在,尋求破解之策。
1. 思教學,仍守舊
去之前,區學科教研員就特意囑咐,她說:縉云的老師對待教學很虔誠,理念上稍顯滯后,你要多看、多聽、多思辨。因此,在忙碌的教學期間,我仍堅持自己的專業學習,努力在各類業務培訓中不斷充實自己,去紫薇小學觀摩省統編教材的培訓活動;到水南小學參加麗水市語文優質課評比活動、鄉村教師能力提升專題活動;在實驗小學聆聽縉云縣閱讀課例展示活動等,深度觸摸當地語文教學。一方面的確被他們苦教、苦讀的梅干菜精神所動容,同時也發現他們的教學形態果然略顯單一,策略手段也存在固化現象,日常學習方式仍以壓榨時間和海量刷題為主。當時與在我們奉化實驗小學掛職的一位縉云書記交流時,他也坦言,和奉化一對比,他們真地是“兩頭黑”,就是早六晚六、起早貪黑的節奏。學習本是高智商的腦力勞動,但卻把梅干菜精神異化為機械的體力勞動。教學理念與我們東部地區還有明顯的差距。
2. 思教師,有斷層
這學年縉云實小因師資的配備沒跟上擴班的步伐,導致借用、上掛、代課老師高達30人,且多數聚集在一年級段。我親眼見這些職場新手在還不熟悉教學業務、不清楚學校各項事務運作的狀態下拼命埋頭于自己的單邊活動,后續的新生力量缺乏幫扶,團隊缺少凝聚力,整個教師隊伍發展缺失長效的培養機制,成長就會喪失原動力!
3. 思學校,受制約
相比我們奉化城鄉之間的教育優質均衡,縉云城鄉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別。從各鄉鎮村小分布點看出,有近50個,且多數地處偏僻、規模特小,實小在這般眾星拱月下成就了多年來的絕對優勢。但隨著新城區紫薇小學的崛起,實小有了危機感,大到學科成績排名,小到某一活動開展,都要搶在其之前。在這種危機意識下,學校把壓力施加到各部門,比如信息考核,各科室每個月有硬性指標,校務會每周要進行公開通報。為了完成指標,各條線的活動和信息鋪天蓋地,導致看似陣容龐大、分工明確的行政團隊,其實已是各自為陣,暗自較勁。缺乏學校的整體統籌安排,又缺乏科室間的通力合作,長期以往勢必影響學校發展樣態。
三、行新招,求發展
“行”是踐行,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恰當地表現出來。掛職于教科處的我邊看邊學,邊學邊做,深入了解他們的管理模式,學習并吸收優秀經驗。隨著科室正副兩位主任相繼二胎,我接過重擔,針對上述現象,結合自己在奉化的科研工作經驗,努力把思考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
1. 教與研,準對接
教學理念上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說得再多,不如做出樣子。每周我定期開設一節互學課,把我們奉化小語的課堂形態充分展現;同時圍繞減負提質專題,開展了系列教研大討論,試著改變教師們的行走方式。年級組里的青年教師無論上公開課還是參加各項業務比賽,必定盡心盡力幫助他們一起試教、研討、修改,傾囊相授。在互聽互評中,認真聆聽他們的每一個觀點,不斷提升大家的語文素養與教學能力。2018年10月——2019年3月分別受學校委托,指導并幫助一批實習生和見習生鉆研教材,查找資料,制作課件,隨堂聽課和跟班學習,為他們的成長起引領和示范。同年,又與當地的名師骨干團隊送教下小溪小學和大洋學校,支援幫扶邊遠的山區學校,努力輸送先進的教學理念,診斷課堂教學。我始終相信,以這種姿態對待教學,以這種勇氣應對研究,肯定能迎來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收獲。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與學習,發現教務處的校本研修聚焦精準教學,而科研處則側重信息技術的校本培訓。導致教研、科研仍然是兩張皮,各自為陣。如何把精準研修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幫助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呢?我主動與分管副校長闡述想法,得到肯定后,與教務主任一起建立了第一個研究項目——《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的“精準化研修”模式的構建》,兩大科室通力協作,進行了頂層規劃,后期隨著動態實施,攜手打造了基于當前社會環境和校情背景下的研修新模式,從而也讓教科研互相融合與促進,真正貼地行走。
2. 破邊際,組團隊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學校建設發展重在引領一批有活力、有干勁的年輕教師不斷提升其專業素養和職業情懷。于是啟動第二個項目——《菜鳥成長社的組建與培養》,培養路徑和評價方式都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打破傳統的師徒結對,采用俱樂部運作方式,自由出入成長社,自主選擇所需的培訓課程,可以跨學科選擇導師,不固定也不止一位,多渠道探索新生代教師快速成長模式,增強其集體歸屬感,從而提升職業幸福感!
都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針對不同層級教師的不同需求,多維度設計教師梯隊。組建實小教科骨干團隊群,建立發展機制,讓一群志同道合、有著更高、更優專業需求的老師們走到一起。我經常性與科研骨干一起共同探討課題研究,從課題申報的選題確立到排摸實施過程中的障礙與困惑再到結題報告的規范化撰寫與特色化提煉都進行了跟蹤式的診斷。11月份舉辦了一期科研大講堂活動,向團隊教師闡述了自己的草根研究歷程,接地氣的講座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同時,我積極籌備第三個項目——《跨區域教科聯盟的組建與實施》,實小不能一味著眼于校內、局限于縣內,要立足學校的長遠發展,豐富教育智慧,促進教育創新。我借力自己參加的跨區域教科聯盟組織,邀請縉云實驗小學也加入其中,與奉化、海曙、余姚、象山等縣市區圍繞教科研特色項目定期進行交流探索,以項目促科研,以科研促發展,努力盤活優質教科資源,真正從學校人走向區域人,這正是一場山與海的相逢。
3. 跨區域,共發展
在縉云、奉化兩校領導的重視及關懷下,2018年11月組織策劃了校際“山海相逢,校際研討”主題交流活動。奉化的教師團隊送來語文、數學兩節展示課,同時開啟釘釘直播,讓兩校的相關教師都參與到聽、評課活動,在相互碰撞中啟迪思維,兩所學校之間也有了全方位、深層次的了解,建立了友誼;2019年4月帶領實驗小學的教師團隊回訪江口小學,在班主任隊伍建設層面開展了主題交流,為兩校的德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簽訂兩校合約,在教學形態改革、科研隊伍建設等多方領域開展線上線下地深入交流,努力實現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2019年11月,協同方橋小學、尚田小學開展“山海聯校”,三校教師共探語數教學新模式,把脈學生學習的新方法,濃濃的學術交流,彰顯了深深的山海教研之情。這些教育交流,不僅是一次次傳經送寶的過程,更是校際互學共贏、密切交流的極富意義的實踐活動。將來,必定會進一步加深合作交流,推動兩地教育協同發展。
一起做有意義的事,將來可以共同回味。此次支教體驗也是我教育生涯中一段特別珍貴和美好的回憶。得知大山深處有一些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正常入學的孩子,我立馬協同區人大、政協、黨代表組成的行風監督員一行13人,給這些學生送去各式各樣的書包和豐富多樣的課外書,并進行了一對二的長期結對,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幫助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