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杰
高中階段的英語閱讀部分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許多學生反映英語閱讀花費的時間長,但是由于理不清楚閱讀邏輯,在閱讀過程中有比較大的障礙,甚至有部分同學喪失了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課堂教學階段以及課后復習階段都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閱讀教學模式,將零散的信息變得集中、將抽象的要素變得直觀,從而更好地梳理出文章的行文邏輯及脈絡主旨,深化學生對文章的領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高中階段英語語篇閱讀難度越來越大,閱讀文章篇幅較長、信息量大、邏輯復雜,這都是增加英語閱讀教學難度的關鍵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法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某個中心詞或中心事件為發散節點,再以發散節點為中心建立分支,完成發散性思維的結構。在語篇閱讀的教學實踐上,教師應該在課前、課上、課后三個階段融入思維導圖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關鍵問,理清文章內部邏輯,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強化。
一、思維導圖法在課前預習階段的運用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應該考慮到單詞、語法方面的問題,在初步閱讀文章時可以幫助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記憶單詞。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文章的具體體裁,將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體裁的特點和語篇結構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文章行文方式及主要邏輯。
以英語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中的閱讀文章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為例,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人物傳記,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可以讓學生歸納段落大意,找出每段話的中心句,以林巧稚的人生艱難抉擇為中心關鍵詞,以林巧稚一生各個時期發生的事件為背景,讓學生構建起關于這篇閱讀文章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課本上勾畫出具體時間點及主人公所做的重大決定,再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一段引出關鍵詞a life a hard choices,由此關聯以下四個細節段落里主人公林巧稚在人生四個轉折點中作出的四個艱難抉擇。第一個轉折點是at age of 18,林巧稚作出的決定是chose to study medicine instead of finding a husband;第二個轉折點是1939年,林巧稚作出的決定是rejected to stay in the US and wanted to serve the women and children at home;第三個轉折點是1941年后,由于the war,在her department was closed的背景下,林巧稚作出的決定是opened a private clinic;第四個時期是1954-1983年,During her lifetime, she chose not to marry. 林巧稚一直致力于tending patients, publishing medical research on care for women and children, and training new doctors;1983年4月22日,She left her savings to a kindergarten and a fund for new doctors. 教師可以先舉出第一個需要作出抉擇的人生轉折點的例子,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重要時間點并找出其對應的主人公做出的選擇,將整篇閱讀文章的內容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有條理地呈現出來。從思維導圖中能夠清晰地看出林巧稚在做出每個選擇時到底舍棄了什么,由此教師在課堂進一步地提問學生:What was the main principle guiding Dr. Lin through the choices of her life?做好了鋪墊。通過列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在閱讀時更加有目的性,了解以具體時間和事件構成人物傳記類文章思維導圖的形式,加強對文章材料整體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可以為在課堂上具體分析由這些事件透露出的人物的精神品質做好鋪墊。
二、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在學生通過課前預習階段對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之后,教師在課堂上進一步運用思維導圖,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內容、行文方式進行梳理;學生對文章的細節可以有所把握,將文章的細節與主旨聯系起來,可以深化對文章主題的認識。通過思維導圖來梳理文章的行文方式,總結出具體文體的構成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以及寫作水平。仍然以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中的閱讀文章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已經總結好主人公林巧稚的主要生平事跡,教師可以以林巧稚的性格特點為中心,將其具體事跡與性格的關系用思維導圖表現出來。教師可以先舉出第一個例子:她rejected the offer、charged low fees和left savings to others這些事件中可以總結出的性格特點是determined and generous。由此可以讓學生自己繼續總結其性格特點,再口頭表達出來:如林巧稚善良和樂于助人的性格特點是由她拒絕在美國工作而選擇回國為國內的婦女兒童服務、她在戰爭期間為了需要幫助的病人開私人診所并且收費極低以及她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姐妹等等這些事件表現出來的;而她在上學期間就得到獎學金、她發表了許多醫學研究專著以及培養了許多醫生則可以看出她的勤勉刻苦以及在醫學領域的專注。在學生概括有困難時,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比如教師提問:從林巧稚為了回國為國內的婦女兒童提供服務而放棄在美國工作的機會這件事中你覺得體現出來主人公的什么品質?這既是對文章細節的考查,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記憶,又引導了學生思考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給予學生最基本的思維導圖框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何構建思維導圖,教師對其思維導圖進行點評,然后再總結提煉文章的主旨。教師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將本篇文章的行文方式與寫作技巧融合,讓學生了解記憶什么樣的文體可以運用什么樣的寫作方式,改善學生的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這一單元的閱讀課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為例,這是一篇介紹古今中外節日方面知識的說明文。在課前預習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弄清文章大意、掌握重點詞匯以及語法;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的關鍵詞以及主體,再讓學生細讀課文,先自己試著補充發散的問題分支,然后再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確定答案,最后每個組派代表闡述各小組的觀點。教師將細讀以及討論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以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本篇課文是說明文,條理比較清晰,教師可以在學生瀏覽后帶領學生確定文章中心,將文章的框架整理為引言部分、主體部分以及結局部分。這一階段教師盡量控制在五分鐘左右完成,接下來重點讓學生細讀課文,根據文章的細節和事實依據總結出引言、主體、結局部分的核心內容。學生在自己閱讀總結完以后,要和小組成員之間交換觀點,討論出最合適的主要內容,如引言部分用“festivals are different but have common spirits”來歸納;主體部分主要包括“harvest festivals”,“customs change”以及“festivals change”三個部分;最后的總結部分則是強調了“importance of festivals”。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可以把抽象復雜的說明文整體化、脈絡化,從而達到學生能直觀形象理解文章的目的。學生在閱讀時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性的,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讓學生不再畏懼長文章的閱讀、不再因為幾個不認識的單詞就喪失閱讀興趣,而是抓住關鍵詞快速把握文章內涵。通過思維導圖的展現,學生也可以看到說明文如本篇課文的行文結構由引言、主體、結局三部分組成;人物傳記如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則是以在不同時間轉折點上林巧稚作出的最代表人物性格特點的重大抉擇來貫穿全文。通過學習不同題材的閱讀文章,教師可以總結出記敘文、人物傳記、說明文、議論文的具體行文技巧,把寫作技巧與思維導圖融合,學生可以看到作文題目判斷出體裁,聯想到學過的相同體裁文章的思維導圖框架,這樣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三、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中的運用
在課前預習階段,在課堂上運用思維導圖基本上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的,為了鞏固學生對思維導圖掌握閱讀材料這種模式的掌握,教師在學生課后復習的環節中也可以積極運用思維導圖的模式,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用思維導圖分析比較復雜的閱讀材料的方法。
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利用思維導圖來寫文章的概要,學生的表述就是在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加工而輸出,這就讓學生的閱讀輸入和寫作輸出連成一條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和要求。高中階段英語教材的閱讀部分主要以記敘文、說明文和人物傳記為主,教師可以先簡要地說明這些文體的主要結構特點,為學生自己總結思維導圖提供依據。教師要提醒學生把握住記敘文的六大要素,理清文章出現的何人、何地在做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以此為線索把握文章的發展脈絡,從而弄清文章內容以及主旨。而說明文一般是說明事物具有的某些特點、對事物的發展過程進行介紹。根據說明文采用的空間、時間、邏輯順序的說明方式,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按照文章中出現的時間變化來總結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按照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等空間順序來把握對景觀、建筑等事物的介紹;體味從現象到本質、原因到結果、特殊到一般的邏輯層面的順序來總結抽象事物的方式,從而梳理構建說明文的思維導圖。而人物傳記類的文章一般要理清人物的重要生平信息,把握人物的姓名、生卒時間、生平、受教育水平以及重要貢獻等等,再通過其生平總結出人物性格特征的思維導圖,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文章主旨。在學生針對不同文體已經形成了構建思維導圖的大體框架后,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選取和課文相似體裁、主題的文章,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文章的思維導圖,在下一節課堂上呈現出來,和教師一起共同討論對這篇文章的感悟。這樣才能把老師教的思維導圖法真正轉化為自己的閱讀技能,把比較復雜、難懂的文章條分縷析,提高學生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
總結:
由此可見,一方面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做好初步的思維導圖,為后面課堂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堂上利用提問形式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方式與思維導圖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獨立自主地閱讀;在課后讓學生鞏固思維導圖模式,可以開拓學生閱讀視野,增加學生寫作素材積累,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以思維導圖構建新型語篇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把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的具體內容有機結合;同時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加深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把握,形成課前準備、課后反思的教學綜合策略模型,讓教師能夠更直觀地把握學生掌握得比較好的、掌握得比較差的具體部分,從而“對癥下藥”,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