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求助常常并非可恥之事,孤勇有時卻是魯莽之為。實際上,一個人能夠積極地尋求幫助,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而這一點,也是人類的本質。
——南京郵電大學心理中心微信公眾號

陸曉花
“您撥打的電話暫時無人接聽,請稍后再撥……”電話遲遲沒有接通,不久后,我收到了一條消息:“我今天下午有咨詢,不能接電話,明天上午11點前可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實行封閉管理,通過電話,我采訪了南京郵電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以下簡稱心理中心)主任、副教授陸曉花。
“我們心理中心沒有固定的排班,學生有需要,咨詢老師就會一直在線。”一次咨詢時長約50分鐘,從早上9點開始,直到下班,陸曉花一天能完成五六名學生的咨詢,“心理中心的老師一周最多能夠完成約25次咨詢,這其中包含新接的咨詢者和一些需要長期咨詢和疏導的同學。要知道,很多問題不是一次咨詢就能解決的。”
“其實,負面情緒并不可怕,它只是在發出信號,告訴我們,你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了,你需要照顧自己的需求了。這時候,你可以休息,可以找人傾訴,也可以找個心理咨詢師。”在南京郵電大學,學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預約咨詢,心理中心的老師會通過預咨詢評估咨詢者狀態的緊急程度,安排咨詢時間。
近年來,學生因心理問題采取過激行為的事件屢有發生,并且呈現出低齡趨勢。專業人才匱乏是目前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如今,南京多數高校都建立了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一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二級,各學院心理健康工作站;三級,學生心理委員。“除了班級心理委員,我們學校還設置了宿舍心理聯絡員,形成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這些心理委員都由大學生擔任,從各班選拔,經過心理學培訓,結業考試合格后才上崗工作。他們距離同學最近,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容易發現問題。多年實踐證明,設立學生心理委員非常有效,已經阻止了多起極端事件的發生。”
提供咨詢服務之外,陸曉花還承擔著心理委員培訓和各類心理相關活動的策劃宣傳工作。“我們的活動可以分為人際、學術、合作和分享四類,模擬情侶一周、問卷調研、幸福公開課、南郵故事等都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活動。另外,心理微電影大賽、心理健康周和健康月等大型活動也是我們普及心理知識,呼吁大家關注心理健康的重要節點。”
從研究生時期起,陸曉花就開始接觸心理健康的臨床工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督導師,她更善于看到行為背后的本質。
“社會中人們遭遇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校園里的孩子們也常常會遇到。”談及當下年輕人比較關注的考試焦慮、容貌焦慮、就業焦慮等話題,陸曉花溫柔地解釋道,“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它在告訴我們要做好準備去面對壓力,要進入戰斗狀態了。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我們害怕焦慮,是因為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了。”陸曉花鄭重地說,焦慮并不是傳說中的洪水猛獸,要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接納和承受焦慮的能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抗壓能力。”陸曉花認為,孩子對焦慮的耐受程度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即使是長大成人后,仍然可以追溯到家庭的根源。比如,當孩子在為期末考試緊張失眠時,父母總是在不斷施加壓力,責問“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不”,這無疑是在加重孩子的恐懼和焦慮。相反,如果父母與孩子建立了很好的溝通,安撫他,支持他,和他一起復習,這將幫助他學會照顧和安撫自己,為以后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打下好的基礎。
“我們常常倡導,不要讓孩子做溫室里的花朵,而要做搏擊暴風雨的海燕,但這往往造就的是一種‘假性獨立’。一些有著留守經歷的孩子,他們獨自扛起生活,看似堅強獨立,實則內心脆弱,一旦扛不了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這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供給的依賴感和安全感是必不可少的。”陸曉花提醒道,當一個家長說出“孩子以前好好的,從沒讓我操過心”時,親子間缺乏良好互動的問題就暴露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
“同樣的行為,背后可能有著各種不同的深層原因。”陸曉花總是這樣告訴來心理中心實習的學生,“同樣的厭學行為,可能是父母過高的期待、失戀的刺激、生理上的疾病導致的,也可能是單純因為不喜歡所學的專業。這就需要我們在咨詢中耐心地探尋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
選擇心理學專業可能是出于對人類心理和情感規律的好奇,但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心理咨詢師并不容易。2017年9月,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取消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考試,僅憑一場考試即入行的時代結束。“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和積累。”這條路上,陸曉花不敢有一絲懈怠,“心理咨詢師更像是一位醫者,需要謹慎地面對每個人的問題。”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新冠肺炎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恐慌、焦慮的情緒逐步蔓延,陸曉花迅速組織心理中心工作人員搭建了面向湖北籍師生的心理熱線。求助者的信息和電話接連不斷,整個春節,陸曉花和同事們都在處理各種各樣的熱線事務。幾天后,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向全國發出求援信息,江蘇省召集心理工作者,陸曉花第一時間報名,成為首批支援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心心語”熱線的志愿者之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都是新手。”第一次值班結束,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向陸曉花襲來,疫區人民的痛苦和焦慮沖擊著她想要助人的渴望,她感到無力和痛苦,甚至深深內疚。很多時候,陸曉花很難在現實層面幫到疫情中的人們,這種心理落差一度困擾著她,好在同事和隊友給了她很多支持,大家一起堅持了下來。陸曉花開始對來電進行總結和分類,尋找到相對應的資源和應對方案,并把這些資料編寫成文檔。這份文檔立即在工作群中產生反響,團隊成員們紛紛加入,逐漸成為江蘇省志愿者團隊心理抗疫的“法寶”。
“在疫情告急時,由于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態度就成了戰勝病毒的關鍵,而這就是我們心理工作者可以做貢獻的部分。”陸曉花越來越覺得這份工作是極有意義的。每當回想起當初選擇心理學專業的那個時刻,她都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可以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站出來。
“更多的是積極地推動。”談及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帶來的影響,陸曉花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從不同的案例中,我更加理解人生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那些關于痛苦經歷的陳述,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準備,不再理想化。當我們自己遇到困惑時,也可以找同事和督導師幫忙,無論誰從事著怎樣的事業,求助都是一種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