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宇

王志琳
在江蘇省莫愁心理咨詢公益聯盟秘書長、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王志琳看來,內卷的常態化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但他并不否定內卷的核心。從人們對《瓦爾登湖》的追崇到社會對成功定義的功利化,背后并不單純,是很多人常說的金錢觀,更多的則是社會發展帶來的生產、生活變革。從民族、國家的層面而言,總是需要最優秀的精英相互比拼,形成此起彼伏、蓬勃發展的浪潮。
對于王志琳而言,他所反對的是這些變革本身所帶來的下沉,最明顯的,表現在年齡段上。簡單而言,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人,在小學三年級時才接觸英語。而因為中國與英語社會的接軌,以及生產中數字技術底層的編碼以英文為主,現在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都已經會說簡單的英語了。這種下沉,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原本該夢想、幻想的時候,被迫深陷焦慮之中。
他們的被迫來自在社會上生存的父母、親戚的壓力,曾有一篇文章,叫作《現在的年輕人啊》,開篇第一句是這樣描述的:“現在的年輕人啊,就是矯情。想當年,我們那個時候……”很多家長從中肯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王志琳經歷過不少心理案例,孩子的父母都會用這樣的語氣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其實,這也是某種內卷的形式化,這種激烈競爭的意識潛移默化地讓自我和他人處于一種對立關系之中。”王志琳嘆了口氣,很遺憾地解釋,“他們的言語,又再度加重了孩子們主體價值的失落,使得他們在不斷加速的社會中,失去了本真生活和本真意義,過著一種非‘人’的生活。”王志琳所說的非“人”,與赫伯特·馬爾庫塞所謂的“單向度的人”極為相似,成為只有屈從現實,沒有批判現實能力的人。
作為一名心理學者,王志琳不希望年輕人最終只剩下單向維度。所以他常常走進大學講堂、中小學課堂,用講座的形式給孩子們鋪設心理健康之路。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程度都明顯不同,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在王志琳看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時無刻不處在矛盾的心理中。”他發現,盡管社會發展多元化,人們自身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仍然是傳統的。在傳統的模式下,又增加了內卷的精英標準,孩子在學習上的挫折感會更強烈,甚至導致情緒失控等不良心理的出現。正因為如此,青少年心理輔導逐漸在國內發展起來。“解開他們的心結,降低他們的挫折體驗,能夠幫助他們培養更好的心理素質。”王志琳認為,這種方式還能夠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挖掘潛質。王志琳把這種方式稱之為“發展性教育”。
發展性教育之外,在王志琳的實踐中,“干預性教育”同樣重要。針對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孩子,王志琳說:“此時一般會采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方式,干預他們不再向不良心態發展。”
總結了大量實踐后,王志琳認為,中小學生家長只需要學習到很簡單的心理學,就能讓孩子不陷入內卷的焦慮。“為什么不能停下片刻,聆聽孩子的想法,給予積極的回應呢?為什么不停下不斷的比較,而是正向的鼓勵呢?其中最關鍵的是父母相互的愛意,同樣能給孩子帶來支撐。”在王志琳過去的研究中,父母關系的和睦,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正向支撐。
好的家庭關系,對高考心理也有積極作用。“孩子熬夜,我心疼;孩子不熬夜,我著急。”即將面臨高考巨大壓力的不僅有考生,也有家長,反內卷依然是這個階段的“主題曲”。“不要拿孩子和其他考生比較,也不要過分渲染高考結果對考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影響,不要反復強調自己對孩子的付出與犧牲。”這些都是王志琳在中學分享的經驗,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少壓力情緒的積累,對于考生而言,反倒是一種積極的動力。
人們會把大學生視為成年人,看似年齡上成熟了一些,但其實越臨近社會的時候,心理崩潰的可能性也越高。
每年開學季,王志琳都會給南京醫科大學新生上一堂《編制你的夢,大學生活“心”適應》的心理健康講座。從抗壓、社交、學業等方面梳理到根本,王志琳覺得,學生們應該學會打破內卷的束縛,學會以平常心做事。
王志琳在課堂上為新生提出建議,“第一點是學會擁抱競爭,多反思當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多總結,多復盤,找準自己的定位,制訂長遠的規劃,水到而渠成。第二點則是嘗試跳出內卷的循環圈。我們需要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從固有思維中跳出,尋找新興情趣點或機會,讓自己有更多的選項和生活方式。與其陷于焦慮之中,不如雕琢一個差異化的自己,以平常心做非常事,或許會有另一片廣闊天地等待自己有所作為。”學生們常常把王志琳當成會讀心術的導師。
顯然,王志琳并不會讀心術,給學生們授課的同時,他也在理解著當代青年的焦慮:一種是佛系躺平的聲音,另一種是內卷的情結,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拉扯撕裂了年輕人的價值觀,也構成了社會和年輕人彼此矛盾的看法。“抑郁好像成了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成了獲得年輕人認可的詞語。”王志琳覺得,這背后掩藏了很難表達的情緒。年輕人對抑郁的認知,從無知到濫用,同樣也體現出了這個年齡階段心態的不穩定。在多次走訪宿舍后,王志琳發現,宿舍長們可以成為一道很好的橋梁。“大學學業、現實遭遇、心理落差等因素均會引發心理危機。而營造融洽的宿舍氛圍能夠早發現、早預防心理隱疾,宿舍長們也能為心理危機者提供更多支持,共同健康成長。”于是,他在校園里開始給宿舍長們進行心理培訓,嘗試豐富心理療愈的手段。
許多心理療愈的手段看起來并不完善,反過來也說明反內卷依然是場消耗戰。有效調節心理失衡與障礙,預防和消解消極因素,不僅需要個人、家庭的力量,還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參與,支持和鼓勵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加強人文關懷和生命教育……王志琳認為,更重要的是對內卷的自我反思、跳脫之外,內卷沒有勝利者,唯有健康的心靈能陪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