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向箔

麥齡開發團隊

劉麗亞
智能時代,教父輩學會使用智能手機,成為年輕人普遍面對的課題。為了教會爸媽用智能手機,一群年輕人在網上發起“教爸媽玩手機”小組,相互學習經驗。有人花10萬元做了個教學機器人,兩個月后,這群小伙伴還把“機器人”升級成為一個小程序,創作了3000余個互動教程,希望讓更多的老年人通過它學會用手機。
今年26歲的劉麗亞來自河南,上大學時,父母用的還是老人機。她打電話回去,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
直到2017年,劉麗亞才覺得父母不會用智能手機是個大問題。那年暑假,她在外地實習結束后,打算回去看一下。下了動車,母親才告訴她,父親得了腦動脈瘤,已經在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好在即將康復。
回家后,母親跟劉麗亞說起父親的病情以及治療的兇險,還有她站在手術室門口簽病危通知書的心情。劉麗亞不知道應該如何回應,只能慶幸父親闖過了這一關。
從這件事情開始,每次打電話回家,只要沒人接,劉麗亞就會非常恐慌,把鄰居的電話打個遍,害怕父親又進醫院了。看到手機上的陌生電話號碼,她都不敢忽視,趕緊回撥過去。
后來,劉麗亞用實習工資給父母買了智能手機,教給他們的第一個功能就是打視頻電話。每周固定時間通話,看看對方的情況。外出的日子沒辦法陪伴家人,她決定用智能手機來看護父母。
父母才50多歲,劉麗亞本以為他們可以自己學會使用智能手機,沒想到幾個月后,父親手機里的好友還是只有當初幫他加的幾個人,仍然只會打視頻電話。父母唯一無師自通學會的,就是刷短視頻。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劉麗亞在家辦公,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父母了。
一次,劉麗亞開車帶父母去醫院。在醫院門口,她讓父母先進去,自己將車停到地下車庫去。等她停好車回來,看見父母還站在大門口,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出示健康碼,醫護人員不讓進。
劉麗亞無法每時每刻陪在父母左右,也不忍父母被現代科技拋棄。她突然意識到,讓長輩們學會用手機不該是需要一點教一點,而應該是讓長輩們有自學的興趣,“我希望我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可以熟練地操作智能手機,這樣生活就會方便很多。”
劉麗亞和朋友們覺得,如果有一個東西,能教老年人玩智能手機,比如教他們網上健身、網上購物,告訴他們手機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辨別詐騙信息……這樣就算兒女不在他們身邊,也會放心一些。
劉麗亞先試著把教程做成圖文的形式,但父母用這個教程時,翻了兩三頁就關掉了頁面,原因是他們嫌節奏慢。她又把教程做成了一個個一兩分鐘的視頻,可這個速度又太快,父母看了幾遍還是記不住。
2020年10月中旬,劉麗亞在網上創建“教爸媽玩手機”小組,想通過這個小組尋找跟她一樣為了教會長輩用手機而想盡辦法的年輕人。僅一個月時間,“教爸媽玩手機”小組吸引了6000名組員加入,到2021年1月,小組成員已經發展到8000余人。
小組成員胡羽兮教爺爺玩智能手機是因為他有剛需——收款。胡爺爺年逾古稀,但不服老,還延續著干了大半輩子的裁縫生意。有意思的是,近年來找胡爺爺縫縫補補的年輕人變多了,他們大概發現了復古手藝和追逐最新的電子產品都是一種“潮”。當胡爺爺把改完的服裝交給年輕人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掏出手機問:“掃哪兒?”年輕人出門不帶現金,可胡爺爺的鋪子里沒有收款碼。
胡羽兮給爺爺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把小小的手機頁面放大在紙上,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圈出各個按鍵,并標注使用說明。如此一來,胡爺爺一步步照著做,不僅能找到孫女、用微信收款,還能在微信上看新聞、群聊天等。
2021年10月初,胡羽兮加入了“教爸媽玩手機”小組,還把自己為爺爺畫微信使用說明書的事情分享給了其他組員。很快,這份帖子被列為“精華”。
“教爸媽玩手機”小組成員里,像劉麗亞、胡羽兮這樣能夠好好跟長輩溝通的占比不多。不少組員的父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哎呀,記不住。算了,不弄了”。
一位小組成員分享了她教父母玩手機的崩潰瞬間。“一個月內,我經歷了‘輔導娃’和‘輔導媽’的雙重崩潰。”她說,“娃學不好,我還能對他發發脾氣。媽學不會,她還對我發脾氣,一個月練就一身‘忍功’。”在這位網友分享的故事中,老年人學手機主要有幾個典型表現:首先是極其抗拒,覺得學起來復雜就不想學了;其次是對于點擊手機的手感很不習慣,總是“下手太狠”,點得很用力,但又沒點到;第三是要重復學五遍到十遍,甚至更多遍……
有細心的網友還指出,App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按照說明書來,等長輩們學會了,應用的界面早就變了。“我也干過畫智能手機說明書教父母的事,當初教的是怎么把零錢免費提現到銀行卡。花了一個星期才畫好,等我畫好發給父親,發現其中的有些按鈕已經換位置了。”這位網友說,“現在手機App的設計都傾向年輕化,對于父母來說,快速找到隱藏在角落里的圖標確實有點困難。”

網友畫的微信使用說明書

小組成員

麥齡機器人
和小組成員交流后,劉麗亞獲得不少靈感,更遇到了和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來自江蘇的葉子銘、來自湖北的李海震等六人。經過一番思考,他們計劃開發一個教長輩們玩智能手機的小程序。他們把小程序命名為“麥齡”,諧音是“邁齡”,希望長輩們能邁過年齡的障礙,融入智能時代。
他們把教程做成浮窗的形式,再配上一個智能機器人。老人按照機器人出現的位置,一步步點擊,就能完成手機操作。令劉麗亞欣喜的是,經過初步測試,周圍的長輩們都很適應這個學習方式。
這次創業并不只是七個人的并肩奮斗,背后還有三百個為小程序內測版本服務的志愿者,以及8000余個小組成員。麥齡1.0版本內測時,小組成員把小程序轉發到家族群,再把長輩們的意見反饋回來,麥齡團隊成員就根據這些意見改進小程序,對產品進行迭代。“我們共同完成了3000個教程,現在小程序還在公開招募創作者。我們會給創作者提供選題范圍,以保證平臺上的教程不會重復。”
“讓年輕人與老年人互相合作,攜手跨越數字鴻溝,正是我們的初心。”劉麗亞說,“適老化不止于把圖標放大、文字放大;彌合數字鴻溝不止于教會手機,還在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