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

梁益建
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3月3日啟程赴京,規定的報到時間過去兩個小時后,有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才匆匆趕到。雖然遲到,卻獲得了代表的集體點贊和網友真誠的“謝謝”。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剛做完一個手術,遲到了。”這場小插曲的主人公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他剛做完手術,救治了一個病人。
梁益建長期從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手術矯正、研究工作,他先后為三千余名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打開了折疊著的人生。
“自詡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折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這是2016年《感動中國》組委會對梁益建的頒獎詞。
梁益建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礦工家庭。一家人全靠父親的收入維持生計。從小看到身為煤礦工人的父親多次歷經礦難,壓斷肋骨,因沒錢醫治導致胸腔畸形,“那會兒我就想成為一名好醫生,為老百姓看病。”父親的傷痛成了梁益建立志從醫的驅動力。
1986年,梁益建本科畢業后成了一名骨科醫生。工作后,他考取醫學碩士、神經學博士,又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交流深造,夜以繼日地學習專業知識,攻克醫學難題。學業有成的他毅然回到祖國,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做骨科醫生。
2008年,梁益建被醫院派到四川鹽源縣瀘沽湖地區救治病人。在那里,梁益建遇到一個臉龐幾乎貼著大腿的小伙伍才林,他的身高只有1.26米,走路時很艱難,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仔細檢查后告訴他:“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話音一落,伍才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同年5月,梁益建和醫院幫伍才林籌足手術費后,當即接他到醫院進行救治。
術前,梁益建經過詳細診斷與研究,為伍才林制訂了一套細致的治療方案。手術當天,梁益建為他進行了長達九個小時的脊柱畸形矯正手術。康復后,伍才林的身高達到1.78米,并改名為伍才立,他終于可以有尊嚴地抬頭走路了。這場“邂逅”,讓梁益建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救治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之路。
首列重度脊椎畸形矯正手術成功后,梁益建從一名普通的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性矯正,他下決心做一名“拓荒者”。他說:“我太了解他們了,我不能拒絕他們,救人是我的職責。”他根據學科未來的發展,把科室的研究方向重點放在了重度脊柱畸形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等策略上。
70°、90°、180°……這些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代表角度的數字,但對于脊柱畸形患者來說,這些角度卻猶如巨石般千斤重。脊柱的冠狀位、矢狀位或軸向位偏離正常位置,發生形態上異常的表現,稱為脊柱畸形。挺直腰板走路,穿一件合適的衣服,對于脊柱畸形患者來說,是奢侈的夢想。
2008年,12歲的女孩曾黎(化名),因極重度脊柱畸形,肺功能衰竭,無法自主呼吸,每天靠吸氧氣維持生命。瀕臨絕望的曾黎父母想方設法找到梁益建懇求:“梁醫生,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希望,無論是什么結果,我們都不怪你。”
梁益建知道,曾黎的病情早已超過了既有醫學記錄的禁區。但面對女孩渴求的眼神,梁益建決定為曾黎做風險極高的手術。
梁益建將曾黎的手術分解成八次大手術和幾十次小手術。那年,梁益建剛回國,還未正式安家。為了女孩的漫長手術,他在醫院附近的小區租了房子,只為曾黎術后出現緊急情況時能隨叫隨到。
歷經八個月數十次的復雜手術后,曾黎獲得了新生。這是梁益建救下的第一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滿懷希望找到梁益建。
今年兩會前夕,一名患者從江西贛州打來電話,尋求梁益建的幫助。48歲的他,從2歲時患有脊柱畸形,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胸腔畸形,不能自主呼吸,進而引發呼吸衰竭。在當地醫院進行多次插管治療后,病情仍在加劇。無助之時,病友群里有人告訴他:“去四川成都,找梁益建醫生,他或許能幫你。”
由于患者是跨省轉運,路途中風險無法預估,但經過深思熟慮,梁益建最終同意病人來成都手術。經過多方評估后,醫院最終確定了病人的手術時間,不料卻和梁益建赴京參會的時間沖突了。
“我就在想,這個病人怎么辦,長時間插管容易引發肺部感染,如果開完會回來再手術,他可能等不到那個時候。”梁益建立即向省人大報備、請假:可不可以遲到兩個小時,加個急診(手術)。四川省人大的回應很快傳來,答案是肯定的。這份“許可”,為病人“搶”出了珍貴的兩小時救命時間。
“手術非常成功,目前病人已經拔管,可以下床活動了。”梁益建介紹說,“像這樣極重度脊柱畸形的病人,這次的手術只是第一步,將生命體征穩住后,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還將進行三次手術,將胸腔再造,徹底解決由脊柱畸形導致的呼吸衰竭。”

工作中的梁益建
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雖然自我定位為“小醫生”,但梁益建做出的卻是大成就:他所接受的脊柱畸形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屢次被國內醫院所拒絕的。手術有多難?梁益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但他用自己的妙手仁心,打開了一個個折疊著的人生。
對于病人,梁益建總是不遺余力。為了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梁益建除了經常向醫院申請減免患者治療費用外,還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四處奔走幫助貧困患者募捐,也多次自掏腰包為病人貼補生活費。
面對每一個患者,梁益建都以對生命的敬畏,成為病人口中的“矯正天使”。每天手術結束后,疲憊的梁益建還親自為患者揉搓脊柱,許多病友親切地稱他“梁爸爸”。科室里有不少孩子長期住院治療,為了讓他們不耽誤學習,他聯系了一些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補課,還自掏腰包請聲樂老師教孩子們唱歌。
梁益建治愈了一例又一例超高難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讓他們重獲生命與尊嚴。僅2021年,梁益建就治療了四百多名患者,做了六百多臺手術。雖然忙碌,但梁益建和團隊每年都會到農村進行走訪和義診。“我每天睡四個小時左右,已經習慣了。我想給更多的老百姓看病,給貧窮的人看病。”
梁益建說:“我的目標是工作到80歲,讓那些因病而絕望的人能抓住一根稻草,讓這些人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