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芳


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是人類亙古以來的一個夢想。從中國古代的風箏,到古希臘人制造的機械鴿,再到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所設計的飛行器,都充分反映出人類對飛行的美好遐想和憧憬。
《人類飛翔史》是一部融科學性、知識性及趣味性為一體的史學作品。作者立足于專業領域,回溯人類航空史發展的源頭,從古代有關飛行的傳說講起,介紹了人類航空史上五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無動力飛行器階段、有動力飛行器的試驗階段、活塞式發動機及裝備此類發動機的飛行器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階段、大范圍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階段。書中的文獻都是經過仔細甄別的、客觀真實的,還有之前從未公開發表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早期人類的飛翔基本上都是從模仿鳥類開始的。希臘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伊卡洛斯,被國王米諾斯軟禁在一座島上,為了從島上的迷宮里逃出去,他將羽毛粘在一起,用蠟封住,制成一雙翅膀。可惜才飛上天不久,蠟就在陽光照射下溶化,結果,他從高空墜入大海。
然而,第一個以科學態度研究鳥類飛翔問題的是達·芬奇。他發明了空氣螺旋槳,制作了直升機模型,設計了撲翼機。在他所著的《論鳥的飛行》一書中繪制了許多飛行器草圖,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達·芬奇利用了雙螺旋軸、換向輪、平衡桿等各種機械控制裝置。他所設計的草圖都是可以用現有的材料制作出來的,如木頭、蘆葦、金屬、紡織物和繩索等。
飛機是美國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的。當萊特兄弟駕駛著“飛行者1號”離地起飛的那一刻,人類數千年的飛行夢想終于從神話走進了現實。第一次世界大戰,飛機有了用武之地,促進了航空技術的進步。隨著飛行器真正進入實用化,飛機及其駕駛者漸漸變得成熟起來。
《人類飛翔史》一書按照航空史的發展進程編寫,涵蓋了人類航空發展史上的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書中還收集了近1700幅自古以來飛行器的設計圖紙、機型結構照片、飛行路線圖、戰爭場景圖、航空版畫插圖及人類航空史上重要人物的照片等。這些圖片來自當時的書報雜志、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及私人藏品,其中有些甚至是當時空軍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極為珍貴。
與其他解讀人類航空史的史學專家相比,《人類飛翔史》作者夏爾·多爾菲斯與亨利·布歇的個人經歷顯得尤為特別,一個是駕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法國航空博物館館長;一個是法國空軍上尉、法國航空副總裁、《航空》雜志主編。他們曾身處航空領域工作的最前線,有著一線的觀察視角和最客觀直接的一手資料。
人類的文明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本人類不斷探索未知的歷史。而今,人類在征服了天空和太空的歷程中,又把觸角伸向了大氣層之外的太空。《人類飛翔史》書中既有對科學成果的介紹,也有對歷史進程的思考。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航空飛行史的輝煌發展以及航空動力技術是如何圓了人類飛天的夢想,不妨讀一下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歷史有新的看法,對人類的命運也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