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晴,楊效忠
(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安徽蕪湖 241002)
伴隨中國私家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兼具旅游與交通功能的廊道型旅游地成為自駕旅游者休閑度假的熱門目的地。廊道型旅游地特有的串聯、流動屬性為自駕旅游者提供較好的駕駛體驗及流動的視覺景觀,使其獲得愉悅的旅游體驗,在區域旅游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針對廊道型旅游地的研究涉及兩個方面,首先,在實踐操作層面,廊道成果廣泛應用于規劃實踐中,內容涉及廊道適宜性評估、環境質量提升與空間優化方面(青菁等,2016;張云路等,2017;李欣鵬等,2020)。廊道型旅游地是涵蓋交通、旅游、經濟、生態及美學價值的綜合體,廊道的系統性以及其作為線性空間在旅游休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上具有重要作用(李龍等,2020),是地方政府旅游規劃發展的重點內容。其次,在學術研究層面,廊道是近年來的熱點,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廊道概念界定(鄔建國,2000;戴嘉昕,2019)、景觀規劃和空間設計(余青等,2001)、視覺美學評價(吳必虎等,2001)、生態保護(Lindsey, 1999)、歷史文化保護(王志芳等,2001)及旅游者體驗(Yokohari et al., 2006)等方面。在廊道旅游地建設過程中,關注旅游者在廊道線性空間中的體驗感知與意象建構過程至關重要。已有學者研究旅游者廊道旅游過程中的感知特征、行為意愿及情感體驗(梁明珠等,2012;胡傳東等,2015;王鎮寧等,2020),為廊道型旅游地內在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意象”原指一個城市對其居民而言所具有的獨特感覺形象,是建立在可見實體基礎上的“共同心理圖像”(文媛等,2021)。Hunt(1975)最早將意象研究引入旅游領域,爾后學者們開始建構旅游地的意象概念(Chon, 1990; Echtner et al., 1993;Kim et al.,2003),使其逐漸成為旅游研究的重要話題(田逢軍等,2008;蔡禮彬等,2019;曹興平等,2020)。旅游意象更多強調個體對客觀環境的內在知覺,Tasci(2007)認為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性的交互系統,其核心在于對目的地共同屬性和獨特屬性的認知及情感反應。意象的心理學屬性及賦存于其上的抽象性特征致使旅游地意象維度的劃分較為多元,Cartner(1993)將旅游目的地意象劃分為認知意象和情感意象,指出這2種意象具備層次性和相關性,從不同維度作用于目的地意象。為進一步洞悉意象屬性的優先性,相關研究基于“認知-情感”二維模型,通過辨析維度間的等級關系及依存關系(Chon, 1990; Baloglu et al., 1999; Agapito et al., 2013; Papadimitriou et al.,2015),指出認知意象與情感意象間的緊密連接。此外,Echtner 等(1991)從“整體-個別”“功能-心理”“普通-獨特”三大維度建構旅游目的地意象維度,強調旅游地意象是個體、整體及特殊屬性感知的集合。旅游意象研究對象涉及層面較為廣泛,部分學者選取城市作為研究對象,解析城市旅游意象內在結構(田逢軍等,2008),借助直指系統與涵指系統表征城市旅游意象(蔡禮彬等,2019)。周永博等(2010)則以江南水鄉為例,提出旅游意象是由文脈、地脈及功能屬性共同建構的主觀結構。此外,有學者選取草原旅游地、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烏鐵紅等,2010;彭丹等,2019;吳俊等,2020;)等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旅游地意象影響因素、要素特征及游客情感傾向。當前旅游意象概念界定較為多樣、意象維度劃分較為多元、研究主體較為廣泛,但針對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結構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廊道型旅游地與傳統旅游目的地相比,特殊性在于線性空間的串聯與流動,借助線性空間能夠有效整合沿線旅游資源,實現區域旅游效益和競爭優勢的最大化。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研究對區域經濟發展、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品質的提升有顯著意義。
綜上所述,為厘清旅游者沉浸式旅游體驗過程中的意象建構及情感表征,以皖南“川藏線”為例,采用質性與GIS空間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圍繞蘊含旅游者記憶及情感信息的網絡文本對皖南“川藏線”意象建構展開研究。以期豐富旅游意象理論研究,為廊道型旅游地的意象營造、開發管理提供對策和建議。
皖南“川藏線”(宣城S345寧涇路)又名“江南天路、皖南318”,全程核心路段120 km,東起寧國市西津街道,西至涇縣琴溪鎮,跨越涇縣、寧國市兩大市縣。線路劃分為寧國段與涇縣段,由不同縣道共同組成,途經楊柳鎮、周王鎮、港口鎮、青龍鄉、方塘鄉、云樂鄉、汀溪鄉和蔡村鎮等鄉鎮;沿途道路曲折驚險,自然景觀別致,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特色植被紅杉林及地方文化氛圍,能為旅游者提供別樣自駕體驗,是國內熱門的旅游廊道線路。

圖1 皖南“川藏線”區位Fig.1 Location of"Sichuan-Tibet line"in south Anhui
技術進步、全球媒體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影響目的地被想象、感知和消費的方式,意象的形成不再是大眾傳播的單向“推動”過程,而是選擇、反思、共享和體驗的動態過程(Govers et al.,2007)。信息技術建構的數字世界為旅游者體驗過程中的內在感受提供了展示平臺,社交用戶創造的旅游體驗內容成為旅游者獲取目的地意象及進行旅游決策的主要途徑(鄧寧等,2018)。網絡游記文本迥然于旅游主流宣傳片的旅游者記憶空間描繪,實現了旅游體驗的再現或再現中的旅游體驗,賦予旅游者以話語實現記憶情感的釋放與表達。因此,為進一步洞悉旅游者廊道旅游過程中的內在知覺,以網絡游記文本為載體,探究游客廊道體驗過程中的意象建構。
數據主要來自馬蜂窩網、攜程網、去哪兒網、微博①資料來源:馬蜂窩網.https://www.mafengwo.cn;攜程網.https://you.ctrip.com;去哪兒網.https://travel.qunar.com;微博.https://weibo.com等主流的旅游社交媒體平臺,以皖南“川藏線”、皖南“318”、小“川藏線”為關鍵詞,搜索獲取游客的游記文本及圖片。文本材料的選擇原則上保留能最大化體現游客真實感受且描寫細致,能呈現多樣信息的游記文本。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首先,對資料內容進行清洗,人工甄別并剔除政府部門及其他企業等發布的宣傳性廣告營銷類游記和位置屬性信息不明確的圖片。之后,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刪去文本中的符號標記、數字以及與研究內容不相關的語句,再對文本資料進行一致性修改,如將“慧云禪寺”替換為“惠云禪寺”,英文及網絡用語替換為同義文字等。最終,獲得76 篇網絡游記,共計134 689字,獲取有效圖片2 483張。
旅游地意象是旅游者對旅游地物質要素的主觀意識圖像凝結,其認知投射具有一定的隱喻性與復雜性(彭丹等,2019)。首先,基于獲取所得游記文本數據,運用扎根理論,從開放性編碼、主軸式編碼及選擇性編碼著手,對文本數據展開詳細編碼、建立聯系、提取核心范疇,最終總結凝練旅游地意象認知類屬。其次,借助ROST CM6 軟件對文本數據進行頻次統計,研究旅游者目的地在場想象、感知內涵,揭示游客廊道旅游意象感知特征;此外,抽取文本中具備情感屬性的語句,運用情感分析功能探究旅游者在場體驗中的情感偏好;最后,依據游記圖片的位置信息,借助ArcGIS 空間可視化手段表征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熱點。
2.1.1 游記文本的概念化與范疇化 開放式編碼階段是將文本資料分解、比較、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即將原始資料打散后賦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的操作過程(陳向明,2000)。實際編碼過程中,拋開預設及主體先驗知識,對原始材料逐字逐句進行編碼,反復對比分析后最終提取30個初始范疇(表1)。

表1 游記文本的概念化與范疇化(部分編碼)Table 1 Conceptua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travel note texts(partial coding)
2.1.2 概念的總結與鏈接 主軸式編碼階段可以進一步探究和建立概念類屬間的各種聯系,從而反映資料中各部分間的有機關聯(Glaser et al., 1967)。通過對游記原文及語義的重復推敲進一步建立類屬間的連接,獲取更高層級的概念類屬,最終得到12個主類范疇,即視覺流動景觀、分段線性體驗、人際相遇、自然色彩、人文色彩、理念色彩、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審美理解、文化氛圍、生活氛圍、公共服務(表2)。
2.1.3 核心范疇的凝練與抽取 為深度挖掘旅游地意象的核心范疇加以抽象,以故事線為媒介,探究主范疇之間的關系及脈絡,進而識別確定統領全文的核心范疇。通過對主范疇及相關范疇進行更為抽象、系統地分析,凝練出廊道旅游地認知類屬。最終得到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4維認知:線性意象、色彩意象、審美意象和地方意象(見表2)。

表2 皖南“川藏線”認知意象類屬Table 2 The cognitive image category of"Sichuan-Tibet Line"in southern Anhui
2.1.4 維度建構 旅游地意象是一個復雜動態的交互系統,個體的在場具身體驗進程衍生出想象與感知,促使游客產生情感傾向的異質性,進而影響個體行為動機,使得旅游者對目的地產生不同的情感評價。廊道旅游地意象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情感評價,情感評價結果對目的地營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維度建構過程中,延續前人研究成果(Chon, 1990; Baloglu et al., 1999;Agapito et al.,2013),將情感意象納入維度。故而,建構出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5大維度,即線性意象、色彩意象、地方意象、審美意象和情感意象。
1)線性意象。線性意象是指旅游者在景觀線性空間具身體驗后,產生心理及生理層級的旅游者線性廊道感知。線性空間體驗過程中的流動視覺盛宴、刺激感受、人際相遇等共同構成旅游者廊道線性意象。
2)色彩意象。色彩意象是旅游者在旅行過程中由色彩引發的心理感覺,涵蓋聯想、象征、好惡及冷暖、興奮等所有感覺,綜合起來形成色彩意象(白凱,2012)。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的色彩認知一定程度影響旅游者的心理情感,旅游者經過在場體驗孕育內心的遐想與感受,進而構建獨特的目的地色彩意象。
3)審美意象。審美意象是旅游者在對旅游地客觀環境的體驗過程中,融入主觀情意加以創造產生虛實相生的審美認知結果。不僅涉及旅游地物質、靜態及外在意象層面,還包含精神、動態及內在層級的審美意象。審美意象包含旅游者對旅游地審美對象產生的情感共鳴及理性化思考,具備心理性、概念性及可意向性(文濤,2000)。
4)地方意象。地方意象是旅游者依托其在場體驗、感受及知覺,進而在腦海中產生旅游地空間的心理映像,是旅游者與目的地地域空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胡海燕等,2018)。地方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圖符號,還是擁有意象和感覺價值的中心,是令旅游者感覺到充滿意義的地方(張中華等,2008)。
5)情感意象。旅游者在旅游地游覽過程中產生的正向和負向的情感評價,共同構成旅游地的情感意象。
情感作為個體普遍存在的內心感知,既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人對客觀對象是否滿足自身所需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朱智賢,1989)。旅游者在游覽活動過程中,由于主客間復雜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情感行為,是目的地意象的重要組成單元。為充分剖析皖南川藏線情感意象傾向特征,選取ROST CM6軟件中的情感分析功能,對游記文本內容進行分析(表3)。

表3 旅游者情感傾向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tourists'emotional tendency
從數據結果看,旅游者皖南“川藏線”情感體驗中積極情感占主導地位,占比為55.74%,消極情感僅占15.47%,且旅游途中的高度積極情感所占比例顯著高于高度消極情感。旅游者在駕駛過程中體會到的挑戰、刺激、色彩、景觀、自由、夢想、放松以及當地人的熱情淳樸等因素促使游客產生積極情感。正如游客所描繪的:“你的孩子可能還沒有過在河水里捕魚、戲水的經歷吧,帶他來吧!帶他體驗最自然本真的山野生活,在河里打魚、地里摘菜、山上喂雞撿雞蛋,吃最原生態美食,住帶小院的屋子,仿佛生活本就該如此平靜祥和,住下來就不想再離開”(MFW-10)。旅游者皖南“川藏線”情感體驗中中性情感占比為28.79%,一些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的情感傾向并不明顯,無論是旅游地線性空間的駕駛體驗或沿途景觀的欣賞,均未能帶給旅游者較高的積極情感體驗,但也并未產生過多消極的感受?!翱偟膩碚f六道灣和桃嶺公路游玩最累也最吸引人,月亮灣和水墨汀溪因開發程度不夠感受較為一般,整體來說感受還行但較為平庸”(MFW-06)。
然而,除了積極情感、中性情感外,皖南“川藏線”情感體驗中的消極情感體驗更加不容忽視。如部分游客反應的皖南“川藏線”知名度提升后,不斷增加的游客對目的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使得原本綠色清新的地方景觀失去了本色,破壞了旅游者內心的美好憧憬,產生了一些消極的情感。一位游客在游記中寫到“今天我也打算拍夜景,但是這里光污染太嚴重,根本拍不到跟昨天一樣的星空”(MFW-31)。
為深入凝練旅游者對皖南“川藏線”的認知意象感知特征,探究旅游者知覺偏好。運用ROST CM6軟件中的詞頻抽取及語義分析功能,得到旅游者認知意象感知關鍵詞頻(表4)。進一步對關鍵詞頻信息加以整合歸納,得到旅游者皖南“川藏線”認知意象要素感知特征:
1)意象元素的動與靜。旅游者在皖南“川藏線”駕駛體驗過程中產生的感知并非是單一、孤立的,而是疊加上旅游者深層情感的綜合感知。根據表4可以發現,旅游者對皖南“川藏線”的景觀欣賞意象元素主要包括:桃嶺公路、月亮灣、儲家灘、水墨汀溪、青龍湖、紅杉林、漂流、竹筏、小溪、游船、石林、水庫、盤山公路、寺廟等意象要素。其中,以儲家灘為代表的靜態景觀意象元素及以漂流為代表的動態意象要素共同構建起皖南“川藏線”意象景觀要素。作為開敞的線性空間,廊道串聯活化沿途靜態及動態意象元素,建構出皖南“川藏線”多層次節奏性的旅游感知。動靜結合的意象元素為旅游者描繪出一幅立體直觀、靈巧精妙、繪聲繪色的旅游景致,給予游客美的感受,使得置身其中的游客生成審美知覺、想象及個體理解,進而引發深度情感體驗。正如游客所描述的:“在這么美的地方,待上一天都是快樂的,目光所及,皆是美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這里可以說是整個皖南川藏線上最美的景色,樹木生長在水中,既有郁郁蔥蔥,也有枯枝敗葉,枯木插在水中,原生態純自然,毫無雕琢粉飾,就是那么自然純凈”(MFW-01)。當旅游深度融入自然景觀中時,其情感也進一步得到升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畫面別有一番感覺。竹筏孤單地在畫中穿梭行走,不經意間飛起兩只白色的水鳥,更有一兩只野鴨出沒其間,整個落雨杉濕地保護區靜謐的氛圍,讓我們也安靜了下來,出去游玩了多次,也只有到了這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景”(MFW-01)。
2)意象元素的線性體驗與感知?!扒邸薄按碳ぁ薄绑@險”“震撼”“享受”等意象元素,凸顯旅游者立足皖南“川藏線”直觀體驗下的感知特征。游客駕駛過程中沉浸式體驗到電影場景中說走就走的隨意與灑脫,自駕過程中的刺激、驚險感受于游客而言是表達與釋放內心的情感表征。親身體驗后的游客認為“桃嶺公路十八彎的山路好比怒江72道拐,驚險萬分,險趣共生。當開車駕駛在這段公路上,一側是陡峭高山,一側是萬丈懸崖,若是趕上了山霧彌漫,更是猶如行駛在天路之上,不由得心跳加速”(MFW-04)。車窗外的風景無不刺激游客的感官,使之產生別樣感受。“在這里行車,車窗外就是懸崖峭壁,四周是青翠的青山,既緊張刺激又心曠神怡。這么多彎道也是自駕游方式的樂趣所在,彎道駕駛對車輛及駕駛技術的要求也會更高。路面雖好但道路狹窄,會車時,尤其是彎道會車更是要小心”(XCW-29)?!斑@段路開始有了開車的樂趣和視覺的沖擊,從山腳到山頂,再從山頂到山腳,從這座山頭到那座山頭,穿上云端,穿下云層,穿行在云霧里,翻過了一座座山,山路十八彎,有較多270°以上的急轉彎,開起來真過癮”(WB-01)。旅游者自駕體驗過程中,滿足于視覺層面的流動景觀享受以及駕車體驗的自我訴求后,在與自然及自我的對話中收獲良多,思維不斷延伸,感知意象不斷升華,進而產生更深層次的自我感知意象。正如旅游者所說“我們在行走中,青山、竹海的一路相伴;石林懸崖陡壁之奇險;水庫、河流一路的纏綿;它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展現著各種的生命姿態,不事張揚,沒有造作,自然而然。不經意間還會奇遇一些瞬間出現的景觀,經天的流云,深奧的天空,燃燒的夕陽,它們在瞬間的姿態變幻,顯得自然而流暢。我們也會邂逅一些人和事,雖然在那之前我們是陌生的,但那一刻我們是那么的親近與友善,這也是一種緣分”(XCW-29)。
圖片作為承載隱喻數據信息的標志性符號,協助旅游者記錄場景及記憶。旅游者在場體驗過程中拍攝的照片蘊含著旅游者對旅游地的獨特記憶,能較好展示游客的深刻認知意象點。通過解讀圖片標記信息,有助于剖析旅游者游覽體驗中的意象熱點。借助編碼分析結果,依據4種認知維度將圖片數據進行分類,借助ArcGIS10.2對獲取坐標進行可視化處理,再通過核密度分析工具,最終得到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認知維度意象熱點區域(圖2)。
從圖2可知,線性意象熱點集中于桃嶺公路及六道灣周邊,作為皖南“川藏線”駕駛體驗的核心路段,桃嶺公路刺激與震撼的駕駛體驗使之成為旅游者感知強烈的道路區域;紅杉林別具一格的色彩體驗成為旅游者視覺享受的中心地帶,儲家灘沉浸式山水景觀帶來的水墨體驗,促使兩地成為色彩意象的熱點集聚區域;儲家灘、青龍灣、紅杉林沿線絕美的自然景觀與賦存于上的旅游者主觀情感創造,使之成為審美意象的熱點場所;地方是旅游者體驗過程中充滿意義的場所,承載旅游者的情感釋放,駕駛中的人際交往、悠閑隨意的鄉野生活構建出旅游者內心向往的生活,儲家灘、水墨汀溪、桃嶺公路特殊的旅游際遇使之成為地方意象的記憶核心。意象熱點生動展現旅游者廊道體驗過程中的知覺、感知及想象,使抽象的內心感知清晰可見。

圖2 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熱點(a.線性意象;b.色彩意象;c.審美意象;d.地方意象)Fig.2 Tourist hot spots of"Sichuan-Tibet line"in southern Anhui(a.linear image;b.color image;c.aesthetic image;d.local image)
廊道型旅游地隱喻的“移動-鏈接”屬性,促使旅游者具身體驗過程中空間認知格局的形成。以線性空間為載體組合串聯沿線孤立散落的意象點,在旅游認知過程中逐漸形成意象點、意象流到意象場的分布格局。旅游者在場感知較為強烈的區域是線性體驗、人際相遇、色彩感知、審美知覺及地方依附最為深刻的場所,與廊道型旅游地認知意象的建構存在內在關聯。旅游地意象熱點具備可意象性、獨特性與強認知性,其旅游景觀特質較為突出,高意象點是旅游者塑造深刻記憶的特殊場域;意象熱點的建構對區域旅游吸引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打造擁有高意象點的旅游吸引資源是廊道型旅游地未來建設的要點。
以廊道型旅游目的地皖南“川藏線”為例,采用質性方法和GIS方法,基于對文本內容及圖片數據的分析,探討廊道型旅游地旅游者體驗過程中意象維度的建構、旅游者內隱情感傾向的差異、駕駛過程中的感知特征及認知意象熱點的空間格局,得出以下結論:
1)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由多維度的認知意象和情感意象五維結構構成。其中,依托旅游地典型性將認知意象細分為線性意象、色彩意象、審美意象和地方意象四大維度。線性意象通過視覺流動景觀、分段線性體驗、人際相遇3 個層面表現;色彩意象從自然色彩、人文色彩、理念色彩3個角度展示旅游者色彩體驗;審美意象則通過知覺、想象、理解3個層面構建審美體驗;地方意象包括文化氛圍、生活氛圍、公共服務3個角度。
2)旅游者皖南“川藏線”體驗過程中的情感傾向以積極情感為主導,中性情感占比居中,消極情感占比較少,其中游客產生的高度積極情感比重顯著高于高度消極情感。旅游者積極情感的產生源于旅游過程中的駕駛體驗、景觀欣賞及人際交往,中性情感旅游者體驗過程中大多感知較為平庸,而消極情感的產生源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及內心憧憬的破碎。
3)旅游者皖南“川藏線”意象要素感知特征主要從意象要素的動與靜及意象要素的駕駛體驗與感知兩方面體現。其中,意象要素的動與靜通過駕駛過程中靜態的景觀與動態的體驗共同展現,而駕駛體驗與感知更多強調旅游者產生的刺激、驚險、震撼的駕駛樂趣,以及駕駛過程中內心情感升華后的收獲與寄托。
4)皖南“川藏線”旅游意象熱點空間分布格局主要從線性意象、色彩意象、審美意象與地方意象呈現。其中,桃嶺公路、六道灣景區線性意象熱點感知程度最高;色彩意象熱點區域聚焦于儲家灘、紅杉林景區;審美意象熱點場所集中于儲家灘、青龍灣、紅杉林沿線;地方意象的記憶核心聚集于儲家灘、桃嶺公路、水墨汀溪一帶。意象熱點空間格局直觀地將旅游者廊道體驗過程中的知覺、感知及想象加以展現,使抽象的內心感知清晰可見。
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的建構不同于傳統旅游地意象維度的劃分,廊道體驗過程中更加注重線性空間的體驗及沿線色彩與流動景觀的觀賞,廊道線性體驗與色彩感知是廊道意象維度建構的關鍵所在。線性意象從視覺流動景觀、分段線性體驗、人際相遇3 個角度揭示旅游者廊道線性認知及情感的表征;色彩意象作為旅游者感受目的地客觀環境意象要素的首要視覺直觀,在旅游地的意象建構中必不可少,自然色彩、人文色彩、理念色彩共同建構廊道旅游意象的色彩體驗;審美意象是旅游者建立在知覺、想象、理解基礎上產生的審美體驗,在旅游者景觀感知的基礎上疊加上旅游者的創造與想象,是旅游者產生深刻印象與愉悅感的關鍵所在。故此,未來旅游地的建設要更加注重意境的營造,為游客提供創造性、情境性的旅游空間,使旅游者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獲得感及認同感,從而增強旅游主體間、旅游主體與旅游客體間的情感鏈接,最終實現旅游地價值的再創。
在研究案例地上,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廊道型旅游地(閆東升等,2016;張飛等,2020;楊雪可等,2021),本文選取的案例地以奇、險、美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廊道的自然景觀與駕駛感知,與城市綠道、遺產廊道及河流廊道存在差異,未來可進一步對比分析不同路程長度、景觀、經緯度的廊道型旅游地的意象特征,為廊道型旅游地的線路開發和景觀建設提供更有益的政策建議。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本文主要以網絡文本和位置圖片作為分析材料,但所選數據的平臺受眾有限,所選樣本主體不夠全面,且缺乏對廊道旅游意象影響機制的深刻解讀。未來可借助深度訪談、心理實驗分析方法,拓寬樣本人群,獲取一手數據資料,探究廊道型旅游地意象形成的內在機制。此外,后續可構建廊道旅游地意象指標體系,采用定量手段進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