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方方,何 輝,皇甫赟,張鳳娟,李 平△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1.內科教研室;2.實訓中心,河南 鄭州 451191)
內科學課程專業性、實踐性很強,涉及疾病多,授課時間短,在有限的課時中不僅掌握知識點難度系數高,且學生學習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地去思考、分析,不利于臨床知識的靈活掌握、應用,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給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在互聯網的使用用戶中,青少年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校大學生[1]。本研究以微信、騰訊QQ、學習通等互聯網絡平臺為載體,采用課前預習-課中重點講授-課后鞏固三步曲完成教學,使得教學空間時間得到延伸,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升,現將相關研究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三年制醫學專科院校大二學生(2019級三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特點:沒有接觸臨床,對疾病和臨床認知模糊甚至生疏,尤其對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手段等停留在想象階段,難以理解且容易忘卻,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
1.2研究方法 以互聯網絡平臺為載體,采用課前預習-課中重點講授-課后鞏固三步曲完成教學。根據疾病特點,將授課模式分為3種: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知識點疾病(如心力衰竭、肝性腦病等)、復雜疾病(如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課前根據授課模式不同通過學習通發布不同的學習任務,了解學生知識結構,確定講授重難點、疑點;課中根據疑難點的特點,可以采用多媒體、觀看視頻、教師演示、畫圖、推理等多種方法講授;課后通過學習通上傳課程的重難點相關視頻,以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反復觀看;發布習題,學生限時作答,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下面針對三大疾病類型闡述3種常用的授課模式。(1)常見病: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知識點,如高血壓的定義及臨床表現、高血壓的治療等,學生上網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注意收集臨床新技術、新進展;然后小組討論、總結、制作PPT,通過微信群發送給教師,教師給出指導建議,返回學生修改。課中學生代表上臺講解各部分知識點,最后留20 min時間,學生對于疑難點提問,教師解答。最后教師給予知識點補充、重難點強調。(2)多知識點疾病:教師通過學習通提前3~4 d布置任務(選擇題若干、畫思維導圖),學生作答,上傳思維導圖;教師審閱各個思維導圖,給出指導建議;匯總反饋疑難點,結合重點,調整授課內容,針對性講授。對于共同的疑難點課堂集中講授,極個別的疑難點可面對面或通過微信、QQ等通訊工具講解。(3)復雜疾病:①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及授課需要,將所要掌握的或用到的重點、疑難知識點匯總,如心律失常講解時用到的心臟傳導系統、抗心律失常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等,查找相關網絡微課,或自我錄制微課,通過學習通發布,學生課前線上自學;②課堂教學中利用微課,因材施教,如在講授呼吸衰竭一章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表現時,可插播微視頻:早期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失眠等,后期呼吸衰竭加重患者開始表情淡漠、漸漸嗜睡、昏迷。通過播放啟發學生總結臨床表現,并擴展思考,引出下一個重點:碰到呼吸衰竭煩躁不安、失眠患者可不可以用鎮靜藥?用后有什么后果?③課后教師可將課程幻燈、課程的重難點相關視頻傳到群里,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性反復觀看。
1.3教學效果判斷方法 教師通過課中學生表現、師生互動課堂效果、課后習題答題情況完成過程性評價;學期結束期末考核成績形成結果性評價;發放問卷調查、組織學生座談,了解對教學模式的接納程度及建議,完成滿意度調查。
2.1過程性評價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參與度普遍提高,“低頭族”現象明顯減少,受到課堂愉快氛圍影響,教師思路打開,知識面擴展有所加強。課后習題完成度良好,正確率高。
2.2結果性評價 期末考核分為客觀題型(選擇題)占75%,主觀題(病例分析題占25%。隨機抽取另外一個傳統式教學班級學生期末成績進行比較,該班級由同等資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上課,且對照班級學生(對照組)上學期考核成績與該研究班級(研究組)無統計學差異,本學期研究組成績普遍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1.9,P<0.05),且研究組無不及格學生。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期末考核成績比較(%)
對病例分析主觀題(滿分25分)進行了獨立分析,發現研究組學生15分以下人數百分比低于對照組,15分以上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5,P<0.05)。進一步分析發現研究組學生在疾病的診斷依據上,思路清晰、條理性強,不是病例原封不動的簡單照抄;治療方案的制定不是簡單地全部照搬課本,可以根據病例中疾病的表現大體上選擇性給出針對性的治療計劃。病例分析主觀題具體考核情況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病例分析考核成績比較(%)
2.3問卷調查 78.2%的學生課前準備時間在3~4 h,14.5%的學生可以在2h以下完成任務,極個別學生(6.5%)需要5 h以上。95.2%的學生認為課堂45 min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對已知知識點的過度講解、教師反復維持課堂秩序導致時間的浪費、學生分神、玩手機等現象。全部學生贊同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推廣。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表現給予學生滿意度、學習興趣高低、師生互動愿意度、知識接納程度高低、不利于學習現象出現多少這幾項1~10分評價,最后統計不同區間段人數,以占總人數百分比表示,見表3。

表3 基于互聯網平臺多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調查結果(%)
內科學課程容量大、結構復雜,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容易產生疲憊感,網絡平臺在內科學教學中的使用,不僅便捷,而且方便師生雙向或多項互動交流,增加了教學的多元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3]。“互聯網+”的戰略部署對高等教學改革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互聯網對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影響深遠[4]。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學習已成為“00后”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新時代將互聯網融入教學也是高校教師的責任[5],而且學生即將面臨“互聯網+”這一新型醫療模式[6],通過前期課程學習互聯網的融入,使其以后能夠更快捷地跟上時代需求。
本研究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授課模式,教學形式豐富多彩,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擴展學習空間、時間,優化教學模式,簡化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課前反饋進行個體化教學,使課堂45 min最高效化;課前思維導圖的繪制,可使學習內容系統連貫、條理清晰,且多篇報道思維導圖對提高醫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提高有顯著效果[7-10]。“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可熟悉臨床疾病,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安排預習、復習,課中帶著疑難問題聽講,跟隨教師思路,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臨床知識儲備,為后期臨床實習奠定基礎;還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但朱萌等[11]報道也顯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等的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需要教師、學生合作,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后,手機、平板、筆記本等互聯網終端幾乎已在學生當中百分百普及,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讓互聯網變成抓住學生主動學習的抓手、拓展教學資源的助手、師生交流互動的幫手、協助教學和提升教學效果的多面手,真正使其為教學服務。但應注意的是信息化技術只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12]。所以在整個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方向的把控,師生互動及時性,做到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