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地位特殊省區是提供生態產品、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區域,但這類省區內部也分布著重點開發區域,需要在主體功能區視域下審視和處理這類省區內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調布局問題。基于主體功能區理念,構建了一個研究生態地位特殊省區內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分析框架,該框架包含由生態區位、環境容量、資源保障條件、現有發展基礎等典型因素決定的各地之間經濟重要性與生態重要性的相對大小,再根據這種相對大小明確各地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主體功能定位。并以四川省為例,基于實際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 生態地位特殊省區 經濟開發? 生態保護 協調布局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4-016-04
一、引言
中國發展已經進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綠色成為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不是每一片國土空間都要承擔相同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像經濟比較發達的廣大東部地區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物質文明、經濟文明。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特殊的地域載體,特別是一些生態地位異常重要的省區,像青海、西藏、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處江河源頭或上游區域,生態資源豐富,對江河中下游、附近更大范圍區域甚至全中國的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安全起著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是我國生態產品供給的主體區域。在這類生態地位異常特殊的省區,如何處理好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問題,協調推進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合理布局,就成為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現有相關研究主要是以追求各地之間經濟發展總量和生態保護總量的均等為目標取向,忽視了區域內各地之間在資源、環境、生態條件與經濟開發條件方面的差異性。基于此,本文以主體功能區理念為指導,根據生態地位特殊省區內各地之間資源環境條件與經濟開發條件的差異性和相對優勢,明確其生態重要性與經濟重要性的相對大小,從而確立各地國土空間利用的主體功能定位,形成各地之間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分工明確、錯位發展的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
二、生態地位特殊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主體功能區視域下的一個分析框架
根據主體功能區的核心理念,這些生態地位特殊省區內并不是都要全面地、絕對地搞生態保護,而是應根據域內各地區不同的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開發條件的差異,比較各地市之間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相對重要性和比較優勢,明確各地不同的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主體功能定位。因此,本文基于主體功能區的核心理念,構建生態地位特殊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分析框架。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上省域內部各地推動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過程中,忽略區域之間差異而搞齊步走、一刀切做法的弊端。
構建該分析框架,需要把握幾個核心基點:首先,要能夠充分體現這些省區中生態地位特殊重要的地區特征,充分體現生態價值的重要性;同時又要能夠把握和確定其中重點開發地區的典型特征。其次,依據主體功能區的核心理念和現實實踐經驗來確定影響區域生態重要性和經濟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再次,不追求影響因素的全面性,但要能夠體現可操作性、可衡量性,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廣價值。
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確定了以下一些決定生態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和經濟開發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分別分析如下:
(一)生態區位
這是構建研究生態地位特殊省區分析框架的一個關鍵性因子,因為這些特殊省區中的某些區域生態區位非常關鍵,生態地位至關重要,其提供的生態服務具有廣泛的地域外溢性,是其他更廣范圍區域的生態安全屏障;而另一些區域的生態區位就相對不那么重要,其服務范圍相對有限,因此,需要特別關注這些省區中不同地方的生態區位特征。該因素決定特定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包括生態服務功能的高低和生態易損性大小兩方面內容。
(二)環境容量
該因素代表區域環境——大氣和水環境可容納污染排放物的能力空間大小。以大氣質量(一年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水環境質量等級衡量環境容量的大小,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水平越高,表明環境容量越大,還可以繼續承載一定經濟開發活動的污染排放;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水平越低,代表環境容量越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越迫切。
(三)資源保障條件
該因素表征一個地區支撐經濟開發的資源保障條件的優勢度,以不可移動的水、土地資源為代表。水、土地資源是經濟開發的基本條件,而且是不可移動的條件,水土資源的充裕與否,從根本上決定了經濟開發的邊界。
(四)現有發展基礎
該因素是決定一個地方經濟開發優勢度和經濟集聚能力最重要的指標,它代表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及進一步吸引生產要素集聚的能力。以當前各地市地方生產總值的大小衡量發展基礎和集聚能力,這不同于當下一些學者采用的人均生產總值衡量方法,因為后者與地方的人口數量關系很大,很難體現一個地方的規模經濟與發展基礎。
上述幾個因素中,生態區位和環境容量共同決定一個區域的生態重要性,資源保障條件和現有發展基礎共同決定一個區域經濟開發的優勢度和經濟開發價值的大小。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構建了如下分析框架,作為分析生態地位特殊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基本方法路徑。
三、四川省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評價與分析
(一)研究區域概況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南內陸腹地,全省國土面積4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367.5萬人,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48598.8億元,居全國第六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省份之一。特別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的提出實施,賦予了四川更加重要的經濟發展任務。同時,四川又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大省,全省共有56個縣(市)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數量居全國第一,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0%以上。其中既有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的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甘孜、阿壩兩個自治州,又有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還有秦巴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等。而且,四川很多重要生態功能區地處高寒缺氧的高海拔地區,生態脆弱性高、抗干擾能力弱、恢復能力差。因此,可以說其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地位特殊省區。
(二)數據及資料來源
本部分基于實際收集的數據和資料進行評估。生態區位資料來源于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各市(州)人民政府網站,環境容量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環境保護廳網站及其對外發布的相關報告,土地資源、水資源數量及開發利用強度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和各市(州)統計年鑒,并經筆者計算統計而得,地方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考慮到疫情的意外沖擊因素,本文均采用上述資料2019年的數據,以體現常態性。統計結果如下:
(三)四川省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評價與分析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分別得出四川省內各市(州)生態重要性與經濟重要性等級排名。將生態重要性與經濟重要性等級構建矩陣,獲得各市(州)進行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重要性的相對優勢,從而確立其主體功能定位,形成全省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空間結構。
1.生態重要性等級。根據各地市生態區位、環境容量大小,綜合得出其生態重要性等級。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因為四川省整體上處于長江、黃河流域上游,總體上看,相對于江河中下游省市,其生態地位均很重要。因此,這里的生態重要性等級只是針對省內的相對重要性劃分,同時基于相同的理由,也不劃分低生態重要性這一等級。
(1)高生態重要性:包括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雅安、巴中六市(州)。其中,甘孜、阿壩兩州系四川省生態示范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涼山、攀枝花地勢較高,處于四川省第二階梯,涼山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攀枝花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區;巴中位于秦嶺——大巴山脈和四川盆地盆周邊遠山區,是秦巴森林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雅安地形復雜、山脈縱橫,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非常脆弱。這些市州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生態服務范圍廣泛,但同時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因此,這些地區為高等級生態重要性。
(2)較高生態重要性:包括綿陽、成都、自貢、宜賓、瀘州五市。該類地區大多處于江河中下游,地勢較平坦,以低山、低丘、平原地貌為主,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生態功能作用范圍也相對有限。但是,這些地市當前的大氣、水環境質量較差,環境容量已逼近或超過承載極限。生態地位相對于高等級地區較低,但整體上都屬于長江上游流域,并且其環境質量較差、環境容量較小。因此,將這些地市劃分為較高生態重要性等級。
(3)一般生態重要性:包括廣元、遂寧、廣安、南充、樂山、資陽、內江、達州、德陽九市。該類區域位于江河中下游,地勢較為平坦,以丘陵、平原地貌為主,生態系統穩定性高,抗干擾能力強,大氣、水環境質量較高。屬于一般生態重要性行列。
2.經濟重要性等級。依據各地土地和水資源保障程度、現有發展基礎等因素,綜合得出各地經濟重要性等級。
(1)高經濟重要性:包括綿陽、宜賓、南充、達州、瀘州、樂山、眉山、內江、成都九市。該類地區地勢較平坦,以低山、丘陵、平原地貌為主,開發難度不大、成本不高;大多數地方水、土資源保障程度較高,現有開發強度小,剩余存量空間較大。從現有發展基礎來看,這些地市地區生產總值水平均較高,排名居全省前列。因此,綜合來看,這些地市的經濟重要性高。
(2)中等經濟重要性:包括自貢、遂寧、廣安、廣元、資陽、德陽六市。該類地區地勢較平坦,以丘陵、平原地貌為主,開發成本較低。其中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集聚能力較強,但資源保障條件欠佳,如自貢,剩余土地面積4220Km2,絕對量太少,雖然目前開發強度只有3.67%,且人均水資源量為606.78m3,開發強度41.4%,已超國際警戒線標準,屬嚴重缺水型城市。另一種情形是,資源保障條件較好,如廣元,剩余土地資源15775.92Km2,開發強度僅為3.28%,水資源量3570.09m3,開發強度6.75%,但是其經濟發展基礎差、集聚能力不強,因此,也只具有中等經濟重要性。
(3)低經濟重要性:包括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雅安、巴中。該類區域海拔高,地勢陡峭,以高原、山地為主,地質結構復雜,經濟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對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市化開發構成相對剛性的限制。正是主要從這個意義上,將其作為低經濟重要性地區。同時,其經濟發展基礎、集聚能力也較差,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位列全省倒數幾位,不具備大規模集聚經濟要素的能力條件。
3.經濟重要性與生態重要性等級的矩陣分類及各地主體功能定位:開發與保護的分工。根據上述生態重要性與經濟重要性的分類結果,制作矩陣聯表,按照主體功能區理念,以開發、保護雙引導為主線,可以劃分和確定四川省各市州適宜開發或保護的類型:重點保護地區、重點開發地區、優化開發地區和適度開發/適度保護地區(見圖2)。并據此明確各市州發展方向、發展內容和發展方式。
(1)高生態重要性——低經濟重要性:重點保護地區。包括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雅安、巴中六市(州)。該類地區生態保護價值極高,經濟開發價值很低,大部分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建設美麗四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先行區。主體功能定位和總的發展方向應是:以保護生態、發揮生態功能、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以提供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附屬功能。
(2)高經濟重要性——一般生態重要性:重點開發地區。包括南充、樂山、眉山、達州、內江五市。該類地區現有發展基礎普遍較好,地區生產總值居全省前列,經濟集聚能力較強。水土資源保障條件較充分,開發強度不高,生態系統功能穩定,環境容量也較大,經濟開發的資源環境保障條件優越。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為:應加大工業化城市化開發力度,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適度兼顧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提供生產。
(3)高經濟重要性——較高生態重要性:優化開發地區。包括綿陽、成都、宜賓、瀘州四市。該區域除綿陽是因為特殊復雜的地理條件而具有較高生態重要性外,其余地區都是由于長期過度、不合理的開發導致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均較差,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環境容量不足。但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集聚能力強。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為: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以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為附屬功能。由于環境容量的剛性限制,未來應該選擇低投入、低排放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4)中等經濟重要性——一般生態重要性:適度開發/適度保護地區。包括德陽、自貢、廣元、遂寧、廣安、資陽五市。該區域的經濟和生態都只具有一般重要性,有些地區經濟開發潛力較大,資源、環境保障條件相對較好,但現有發展基礎較差,如廣元、廣安兩市,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為:適度增加開發規模和強度,做大經濟總量。而另一些地區德陽、自貢、遂寧、資陽等,水土資源支撐能力不足,但現有發展基礎較好,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為:適當控制開發規模和強度,保持與水土資源的匹配。
四、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運用主體功能區理念和方法,對生態地位特殊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問題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與政策建議。
生態地位特殊省區是提供生態產品、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區域,必須根據主體功能區理念,明確省區內部各地市之間主體功能定位,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分工明確、錯位發展的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格局。
基于主體功能區理念,構建了一個研究生態地位特殊省區內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的分析框架。
根據對四川省的實證分析,將四川省國土空間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按市州劃分為重點保護地區、重點開發地區、優化開發地區和適度開發/適度保護地區,并據此相應明確各市州發展方向、發展內容和發展方式。
為形成生態地位特殊省區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布局局面,必須建立對省區內部各地市差異化的政績考核體系,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定位相應確定不同的考核內容。
創新生態保護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充分調動生態保護地區提供生態產品的積極性。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主體功能區視域下四川區域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0JDR0243)]
參考文獻:
[1] 王維.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發展格局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01):73-80.
[2] 謝明義,徐廣才,張蕊.生態涵養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內保護耦合協調研究——以北京市懷柔區為例[J].生態經濟,2021,37(05)
[3] 張文昌.祁連山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途徑[J].中國林業經濟,2018(04)
[4] 楊梅.四川省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評價與分析研究[J].四川環境,2018(04)
[5]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國發(2010)46號.中國政府網,2011—06-08.
[6] 楊偉民,袁喜祿,張耕田,等.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美好家園——主體功能區戰略研究總報告[J].管理世界,2012(10)
[7] 陳雯.空間均衡的經濟學分析[M].商務印書館,2008.
[8] 于倩楠,彭勇,劉政.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四川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0(05)
[9] 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S].新華網,2021-04-26.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作者簡介:楊漢兵,經濟學博士,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生態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