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莊嚴承諾。為如期實現碳中和,節能提效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山西是全國能源消耗大省,文章通過分析山西省節能現狀,詳細闡述了當前全省節能提效降耗工作取得的進展與成效;并針對節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統籌兼顧、市場機制、政策標準、基礎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持續深化節能提效工作的對策建議,力爭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發揮山西節能力量。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 節能提效降耗 能源消費結構? 產業結構 重點領域節能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4-140-04
力爭2030年前達到碳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亦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而節能提效則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更是山西省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重塑能源結構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源泉。山西省既是能源產出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依靠煤炭工業發展,形成以煤炭開采、煉焦、煤化工、煤機制造等為主的重工業產業布局,能源消費總量大、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突出問題。近年來,山西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堅定落實節能優先,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為抓手,優化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節能降耗,推動用能方式從粗放浪費向清潔高效轉變,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全省節能提效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節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山西省須以非常之力、過硬之舉,把節能提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做出山西節能貢獻。
一、近年來山西節能取得的成效
山西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節約能源、提高能效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著力點,大力推動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行為節能,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為助力“雙碳”目標發揮了山西節能力量。
(一)能耗增量目標如期實現
山西省積極落實《“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國發〔2016〕74號),通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突出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節能管理、嚴格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加強節能在線監測預警等舉措,山西年度能源消費總量均控制在2.1億噸標準煤以內,到2020年能耗總量為20980.55萬噸標準煤,較2016年初的19029.3萬噸標準煤僅增加1951.2萬噸標準煤,遠低于國家下達給山西省“十三五”能源消費增量3010萬噸標準煤的目標。即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劇烈沖擊了全球經濟,2016—2020年山西仍以能源消費年均約2%的增速支撐了年均約5.5%的國民經濟增長。
(二)單位GDP能耗下降明顯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堅持將節能降耗置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戰略牽引,全力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山西與全國單位GDP能耗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且其下降幅度要快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山西單位GDP能耗為1.19噸標準煤/萬元,較2016年1.62噸標準煤/萬元下降0.43噸標準煤/萬元;全國單位GDP能耗為0.49噸標準煤/萬元,較2016年0.59噸標準煤/萬元下降0.1噸標準煤/萬元。較全國平均水平而言,山西省單位GDP能耗降低幅度更為明顯。從此圖還可看出,山西單位GDP能耗與全國平均水平雖有較大差距,但該差距在逐年縮窄,節能降耗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三)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山西省借助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把能源消費革命擺在戰略優先位置,將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作為重要突破方向,以煤為基的傳統消費結構正在逐步扭轉,用能結構和用能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由《山西省統計年鑒》(2017—2021年)計算可知,山西煤炭、洗精煤及其他洗煤、石油制品占全省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均在逐年下降,分別由2016年的25.59%、2.32%、7.44%下降至2020年的16.39%、1.45%、5.63%,降幅依次達到9.2、0.87、1.81個百分點;實施工業、供暖、交通等重點領域電能替代,電力占全省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從2016年的32.99%提高到2020年的39.33%,上漲6.34個百分點;天然氣、煤氣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18.28%上升到2020年的22.72%,增加4.44個百分點。
(四)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2016年以來,山西省緊緊圍繞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有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優質產能,持續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起具有鮮明省情特點的支撐多元、布局合理、鏈條高端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煤炭過剩產能有效化解,淘汰出清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煤礦890座,煤炭總產能由14.6億噸減少到13.57億噸,煤礦數量由1078座減少到900座以下,累計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5685萬噸;壓減生鐵產能82萬噸、粗鋼產能655萬噸、焦化產能4129萬余噸。二是大力發展優質產能,先進產能占比穩步提升。扎實推進26座高產高效礦井產能核增,國家已批復14座,核增能力2890萬噸;煤礦先進產能占比由之前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68%。三是推動基礎產業的做強做優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實施技術改造和數字經濟發展專項工程,支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轉型項目1144個;推動14個標志性引領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節能環保等成為千億級產業。
(五)狠抓重點領域節能增效
山西省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戰略,大力推進能源節約,持續加強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重點領域節能提效管理,形成節能綠色低碳發展新方式。
工業領域:工業能效不斷提升,綠色制造成效顯著。一是工業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山西省規上工業增速全國排名從2016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8位,在全國排名5年前進21位。二是全力推進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指導長治、晉城編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方案》,加快推進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三是加強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創建37個綠色工廠、3個綠色工業園區、16個綠色設計產品、2個綠色供應鏈。
交通運輸領域:綠色出行扎實推進,交通節能方興未艾。據交通運輸部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共有公交車1.76萬臺,其中純電動1.2萬臺,占比68.18%;出租車42761臺,其中純電動19576臺,占比45.78%,城市公交、出租汽車中電動車輛占比位居全國前列;太原市8292輛傳統出租車全部更換為純電動出租車,成為2020首個省會城市出租車純電動化的城市。
建筑領域:嚴守“雙控”目標,繪就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底色。開展綠色建筑專項行動以來,山西省累計新建節能建筑1.10億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面積4334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由2016年的12.7%增長至2020年的73.7%,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了30%,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底色更為濃郁。
農業領域:促進農村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并推行節能農機裝備。在臨汾、長治、朔州等市開展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項目試點,采用“樹枝切斷+專用爐具”“秸稈成型燃料+生物質爐”戶用清潔取暖、沼氣集中供熱等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中生物質能源的回收和利用;同時開展農機綠色節能行動,以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所需農機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高效農機裝備,示范推廣節種節水節能節藥的農機化技術。
(六)節能技術加快研發推廣
立足于破解開發和推廣能源節約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依照《山西省工業節能技術推薦目錄(2017)》,加強先進節能技術研究開發、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示范與推廣力度。技術賦能,工業節能。啟動2020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項目,開展低熱值煤清潔高效燃燒資源利用與靈活發電關鍵技術研究;長治襄垣建成基于高溫除塵的燃煤鍋爐污染物一體化控制裝置及示范工程,破解了傳統超低排放改造投資大、能耗低的難題,環保島能耗降低8.9%,煙氣、SO2、NOX排放標準優于國家標準。發展綠色建筑,促進傳統建材行業向綠色建材及裝配式建筑等方向延伸拓展。瀟河國際會展中心7個弧形屋頂將裝配7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并采用“光儲直柔”技術,預計年發電量將達到840萬千瓦時,可代替2600噸標煤;大同市平城區云山府項目是省內首個規模最大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被動式+裝配式+綠建三星技術,為建筑行業轉型和節能減排做出了嘗試。
(七)制度保障和基礎支撐不斷強化
為努力創建資源節約性社會、著力緩解能源瓶頸制約、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山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節能降耗工作的制度保障和基礎支撐不斷完善。一是健全節能標準體系。2020年對照已發布的能源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對省內能源能耗限額地方標準進行再次清理,廢止“鎂冶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限額”等多項能耗限額地方標準;修訂《山西省節約能源條例》。二是強化節能評估監察。制定出臺《山西省公共機構節能考核評價辦法》等8項制度辦法,進一步強化節能目標評價考核體系,落實節能預警分析。三是夯實節能基礎能力。山西省全面開展鋼鐵、化工、焦化、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重點企業能耗情況摸底調研,摸清企業能效水平;省市兩級要求在2021年底前建立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并將全省已建成的“兩高”項目全部納入監測系統。四是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借助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平臺,加強節能低碳全民教育,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倡議照明節能、空調節能、光盤行動等;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立足于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圍繞節能“雙控”,全力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扎實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改造,節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節能降耗工作仍存在許多困難與挑戰。
(一)能源需求與節能工作之間的矛盾
山西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全省單位能耗雖在逐年降低,但能耗總量呈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能源消費強度較高,未來一段時間能源需求的上漲壓力依然很大。當前山西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也處于推動中,經濟規模將在較長一段時間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建筑、交通、通信等領域的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地增加,致使能源需求與節能工作之間的矛盾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二)單耗仍較高,且其下降率趨緩
長期以來,山西省萬元GDP能耗一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2020年單耗的絕對值在全國各省區排名靠后(倒數第五位);同時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趨緩。單耗降低率的數值由2016年的-4.22%回落至2020年的-2.88%,多數節能降耗成果已呈現出一定的邊際遞減現象。
(三)高耗能行業能耗占比不降反升
高耗能行業集中、能耗總量大占比高是山西省工業能耗的基本特征,也是制約全省節能降耗工作的最大因素。總體而言,“十三五”時期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高耗能行業能耗上升勢頭未得到根本遏制,能耗結構尚未實現有效扭轉。
(四)節能空間收窄難度加大
經過近幾年節能工作的深入開展,山西省節能空間不斷縮小,節能難度持續加大。首先,山西高度重視能耗“雙控”工作,隨著各環節各領域節能降耗的相繼實施,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歷年來最高值,節能潛力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留給之后時期通過淘汰過剩落后產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節能可控空間逐漸收窄。再者,生產領域和生產環節相對容易見到節能成效的技術改造也呈現出一定的邊際遞減效應。以此推斷,在今后若單純以技術節能方式實現綜合能耗的同比下降,短期內難度較大,技改節能阻力增加。
(五)疫情影響節能目標完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德爾塔、奧密克戎變異毒株頻出,變異速度加快,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嚴峻,疫情防控難度加大。再加上,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地連續出現多點散發疫情,對經濟穩定恢復造成不小沖擊;工業企業節能提效工作的開展,節能成果的實時交流、精準應用與大范圍推廣,也因疫情受到一定限制,對全省節能目標的完成產生較大影響。
(六)節能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節約能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但目前來看,山西省仍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節能工作合力。一是節能工作認識不到位。省內部分市縣沒有把能耗“雙控”工作提升到綠色低碳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的高度來認識,依賴高耗能產業發展經濟的慣性尚未改變,上馬“兩高”項目意愿強烈。二是節能基礎工作有待加強。節能管理、統計、監測等基礎工作較為薄弱,部分企業節能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能源計量統計不實等問題仍存在。三是地市節能力度不平衡。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地新能源車輛更新進度不一致,部分地市未完成“十三五”節能目標(包括晉中市、臨汾市、晉城市、運城市、呂梁市)。四是過多行政手段加大節能成本。節能目標完成、節能責任落實大多依賴于地方政府實施的行政措施,對耗能企業進行直接干預的“被動節能”加大了全社會的節能成本。
三、關于山西省深化節能提效工作的六點建議
針對當前節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山西省亟需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采取有效舉措持續深化節能提效工作,力爭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節能目標,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山西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貢獻山西節能力量。
(一)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業附加值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節能減排、助力“雙碳”目標的關鍵。一是做強做優基礎產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提高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能置換比例,促進煤炭、鋼鐵、建材等產業向中高端延伸,推動現代煤化工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二是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支持綠色環保、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三是培育現代服務業。出臺服務業發展扶持政策,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鏈條蔓延,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蛻變,形成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二)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以煤炭、鋼鐵、電力、焦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深挖節能降耗潛能,探索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加大節能技術研發與推廣力度。借助“互聯網+”智慧能源,重點支持燃煤節能環保鍋爐(窯爐)改造、燒結工藝超低排放工藝和裝備、余熱余壓余氣二次能源循環利用、熱儲能、超超臨界煤電、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環保技術,示范推廣電機變頻、焦爐配煤優化、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半導體照明、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等成熟適用的節能技術、產品和裝備,不斷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三)強化重點領域節能,兼顧相對薄弱領域
節能提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各環節,要嚴格能效約束、統籌部署。持續抓好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重點用能領域節能提效管理,如:加快工業電氣化進程,開展超低能耗綠色建筑試點,提升交通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水準,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滿足農村家庭取暖、做飯等生活用能需求;同時兼顧城市、社區、商業和中小企業等用能相對薄弱領域,將用能納入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整體布局,堅持全省“一盤棋”,全面推進節能提效,實現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政府引導,構建市場化節能長效機制
節能提效應由“被動節能”轉變為“主動節能”,堅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推動節能工作走向市場化,建立節能市場化長效機制,營造有利于節能降耗提效的良好市場環境。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放開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實現能源消耗可控制、可操作、可交易;探索培育用能權交易市場,杠桿撬動節能潛力,充分施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穩定普惠的產業經濟政策,鼓勵支持各類企業參與節能環保,健全科學有效的節能激勵與約束機制。
(五)健全節能標準,提高節能意識
一方面,健全節能政策法規。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研究修訂省級層面節約能源配套法規,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采取開展能源計量監管等措施嚴格用能單位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節能標準對資源能源使用的規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強化全社會節約能源的標準化意識。通過節能宣傳教育活動、召開節能主題論壇、宣貫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普及節能和低碳知識等,增強民眾、企業對于“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認識,引導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營造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的濃厚社會氛圍。
(六)加強基礎工作,保障節能提效
強化節能提高能效,需做好節能基礎性工作。一是完善節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服務體系,鼓勵“政校企”多方組建節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節能科研成果、科技資源的開發與共享;二是強化節能評估審查、能源計量統計制度,推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對節能工作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增強基層節能管理和執法機構信息化水平,為強化能源節約提供精準且有效的數據支撐;三是打造重點用能行業高效的智慧能源體系,加大能源互聯網推廣力度,提高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強力助推山西能源數字化轉型,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保障力。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一般課題“‘雙碳’目標下山西節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NYB202108)]
參考文獻:
[1] 白泉.建設“碳中和”的現代化強國 始終要把節能增效放在突出位置[J].中國能源,2021,43(01):7-11+16.
[2] 李禾.實現“雙碳”目標,科技創新是關鍵引擎[N].科技日報,2022-03-10(002)
[3] 潘曉娟.宋鑫委員:全面推進節能工作提高能源效率[N].中國經濟導報,2022-03-08(009)
[4] 史作廷.新時期中國重點領域節能增效潛力分析及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21(10):167-175.
[5] 沈照人.國家節能監測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02):11-14.
[6] 毛濤.碳達峰與碳中和背景下工業低碳發展制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1(09):20-29.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簡介:逯曉翠,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研究、應用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