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波 房雷 路少山 彭阿麗 袁偉東







摘 要:針對水泥土擠密樁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時,承載能力不明確的問題,以山西省中部某高鐵項目為依托,對水泥土擠密樁承載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本試驗建設的水泥土擠密樁身的完整性和樁體強度皆滿足設計要求;在豎向最大荷載的作用下,地基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破壞特征,證明在測試過程中,復合地基未達到極限狀態(tài)。水泥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理論值大于靜載試驗得到特征值。
關鍵詞:濕陷性黃土地基;水泥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TU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2)03-0149-04
Study on treatment of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with
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
LUO Jinbo,F(xiàn)ANG Lei,LU Shaoshan,PENG Ali,YUAN Weidong
(Shanxi Metallurgic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Co.,Ltd.,Taiyuan 0300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unclear bearing capacity of 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 in the treatment of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based on a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in central Shanxi province,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 i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under the action of vertical maximum load, the foundation does not show any fail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proves that the composite foundation does not reach the limit state in the test process.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obtained from static load test.
Key words: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cement soil compaction pile;composite foundation;bearing capacity
濕陷性黃土是我國北部較為常見的一種地基,該地基的特點在于受到水的影響后,在黃土自身重力和其他附加壓力的作用下,土體會出現(xiàn)不斷下沉的現(xiàn)象,因此需要提前對黃土地基進行加固處理。但受濕陷性黃土地基自身特性的影響,傳統(tǒng)方法難以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有效加固,因此尋找一種適合的加固方法是目前較為重要的一項研究。對此,國內(nèi)很多學者也進行了很多研究,為明確碎石樁加固深厚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效果,以某深厚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工程為依托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碎石樁可在一定深度范圍內(nèi)消除黃土地基的濕陷性,但超過該范圍后,則達不到理想的效果[1];用劈裂注漿現(xiàn)場試驗驗證了為驗證劈裂注漿加固法在處理西北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有效性與實用性。結果表明:劈裂注漿加固法可大程度改善黃土的工作性質(zhì)[2]。該研究為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提供了一些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某高鐵項目為依托,提出水泥土擠密樁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1 工程概況
本次研究中選擇的區(qū)段主要是(DK48+950)~(DK50+800) 。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可知該區(qū)域存在顯著的濕陷性黃土,以中度濕陷為主,分布特征如圖1所示[4],且有δs=0.015~0.12[3]。總體分布在深度低于8 m的土層中,而在8~11 m內(nèi)存在較多的粉細砂顆粒。在3~5 m的部分地層內(nèi)水分較多,并且土質(zhì)粘性相對較高。根據(jù)獲取到的資料,在處理時確定了采用水泥土擠密樁。
針對上述問題,考慮到施工現(xiàn)場的基本情況,在(DK49+810)~(DK50+809)段采用了水泥土擠密樁,主要以P·O42.5硅酸鹽水泥以及素土混合料材料為主,樁數(shù)目為32 000,長度總計達到了256 km。在設計中采用了正三角布置方式,樁長、中心距分別是8、1.2 m,需要達到13.4%的置換率。在研究中需要對地基承載力以及沉降特性進行分析,確保滿足施工的基本要求。
2 水泥擠密樁處理濕陷黃土方案設計
2.1 水泥土擠密樁設計
結合得到的現(xiàn)場資料可知,該區(qū)域自重濕陷性黃土層厚8 m,對應的濕陷量總數(shù)、總自重濕陷量分別是ΣΔs(s為濕陷系數(shù))=533.9 mm,ΣΔzs(zs為自重濕陷系數(shù))=378.7 mm。針對黃土濕陷性的處理可以采用水泥土擠密樁,并且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地基水穩(wěn)定性。所以在地基加固中最終采用了上述方法,在采用水泥土擠密樁時需要對樁孔尺寸、數(shù)目以及中心距等參數(shù)進行合理地設計,確保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5-6]。
2.1.1 樁型選擇
當前在水泥土擠密樁成孔方面主要采用先鉆孔后夯擴和直接擠密成孔方式。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前者的優(yōu)勢在于解決了回淤現(xiàn)象等問題,然而應用到濕陷性黃土區(qū)域時,受到土層壓縮性的影響,無法直接獲取到樁體直徑信息,所以難以保證較高的樁孔質(zhì)量。后者主要是將沉管強行壓入地層,然后拔出沉管,在擠壓之后即可形成樁孔,該方法可以保證較高的樁孔質(zhì)量。所以本次研究中采用了該方法對地基進行處理。
2.1.2 樁孔直徑確定
在設計樁孔直徑時應該將相關因素綜合考慮在內(nèi),具體包括置換率、成孔方式以及施工成本等,通常情況下將其設置為40 cm,以此可以滿足設計的要求,并且達到較高的性價比。所以在本次設計中將水泥土擠密樁樁孔直徑設計為40 cm。
2.1.3 樁長確定
受到上部荷載的影響,樁體在底部內(nèi)會出現(xiàn)擠壓變形等問題,其破壞長度主要處于(1.5~3)d。根據(jù)得到的資料可知,濕陷性黃土厚度處于6.9~8 m以內(nèi),下承層主要是粉砂,并且有σ=190 kPa,所以不存在濕陷。結合上述分析確定水泥土擠密樁的長度為8 m,可達到承載力要求。
2.1.4 樁間距確定
在實際設計中需要保持合適大小的樁間距,如果其過大或者過小,均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其中在過大時則影響到了樁間土體的壓實性;而在過小時則會增大了成孔過程的復雜度。在設計中通常需要保證其高于樁孔直徑,基本為后者的2~3倍,而平均壓實系數(shù)高于0.93。在此次設計中選擇了等邊三角形布置方式,即各個樁孔的中心距是一致的,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合適的間距S,其公式表示:
S=0.95dcρdmaxρdmax-ρd
式中:ρdo、ρdmax分別代表復合地基樁間土干密度、最大值;ηc代表平均擠密系數(shù),η=ρdoρdmax;d代表樁孔直徑;ρd代表地基土干密度均值。具體的布置方式如圖2所示。
綜上所述,確定水泥土擠密樁的樁長L、直徑d、間距S以及行距H分別為8、0.4、1.2、1.04 m。另外,在樁頂鋪設混合料墊層,并且水泥摻量保持在6%以上。
2.2 水泥土擠密樁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選擇了履帶式打樁機,在成孔檢測結束之后自動回填夾桿錘邊填邊用錘夯打成樁[7]。成樁設備:主要包括自動回填夾桿錘、打樁機以及柴油錘等,其中柴油錘需要設置在鋼沉管中,便于沖擊地基成孔;而自動回填夾桿錘主要應用到了成樁回填過程中。沉管底部設計為內(nèi)凹形狀,以此可以解決由于其質(zhì)量過大而導致的夾擊問題。另外,還需要對沉管吊高進行合理化設計,進而滿足試驗精度的要求[8]。在成孔地層含水率過小的情況,則會增大成孔的難度,所以必須通過加水方式進行處理。
2.2.1 成孔
1)成孔順序成孔時需要采用合適的順序,這里選擇外側向內(nèi)側隔排行成孔方式,對于同排需要間隔1~2個孔,具體施工順序如圖3所示。
2)成孔
在此次設計選擇了柴油錘擊、沉管成孔方式;針對沉管深度設置必要的長度控制標志。
(1)首先針對成孔機械進行設置,確保達到牢固性的要求。將樁管吊起之后,通過對機械的調(diào)整使得樁點電位和沉管保持一致,然后通過錘擊方式將樁管壓入地層內(nèi);
(2)在樁頂入土的初始階段需要先錘擊土,在進入土內(nèi)1~2 m之后對沉管進行錘擊,直到滿足深度要求時結束此過程;
(3)在成孔時需要關注樁體斜度變化,如果傾斜度超過1.5%,則需要對傾斜原因進行分析;如果確定與地質(zhì)因素有關,則需要進一步根據(jù)得到的結果采取合適的措施。如果和地質(zhì)因素無關,則重新成孔;
(4)在沉管達到深度要求之后,逐步將其取出。然后對孔參數(shù)進行測定,測定內(nèi)容主要包括孔徑、孔深,前者允許誤差±5 cm;后者保持在±50 cm以內(nèi)。
針對樁位以及孔徑進行詳細的檢測,確保在達到設定的要求之后繼續(xù)執(zhí)行后續(xù)的處理。孔深需要保持在正常范圍內(nèi),如果孔深度過大,則可以采用回填素土并結合夯實的方式進行處理;如果孔深度過小,則應該進行加深處理。另外,在成孔失敗時也需要詳細分析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改進策略,一般需要對失敗的成孔進行填土夯實,然后再次開孔。
2.2.2 填料成樁
1)填料拌制
在拌制填料時需要按照規(guī)范化的流程操作,確保各個材料用量合理。根據(jù)試驗得到的配合比完成對水泥等原料的配制[9],并達到最佳的含水率,偏差控制在±2%。拌合時需要保持均勻,避免土結塊尺寸超過2 cm。另外,混合而成的水泥土需要保持干燥,避免有水分進入,否則會影響到后續(xù)的使用;
2)水泥土回填夯實
在回填夯實過程中,需要對改良土使用進行及時溝通,確保滿足材料使用量的要求,并減少存在的浪費問題。另外,在回填中需要設置適量的夾桿錘,確保錘徑低于孔徑,便于提升夯實的效果。除了上述要求之外,為了提高樁頭壓實度,在回填到樁頂時需要高于地面,并適當提高夯擊次數(shù)。
回填夯實中,采用連續(xù)施工方式,避免存在施工間隔,否則會影響到樁基承載力。
夯實機的操作人員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應該具備相關工作經(jīng)驗,并且了解回填過程以及相關參數(shù)設置。一般的水泥土擠密樁參數(shù)如表1所示。
3 方案構建效果
3.1 水泥土擠密樁質(zhì)量檢驗
本次研究分別在成樁14、28 d時進行取芯檢測和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
3.1.1 鉆孔取芯檢測
在鉆孔取芯過程中,選擇了ZR型全液壓頂進鉆機。取樣時將垂直度控制在1.5%內(nèi),取芯管直徑則要求達到100 mm以上。另外,取芯時還需要將速度、用水量以及鉆孔壓力保持在適當范圍內(nèi)。取芯時每1 m保留一個備用的樣本,以方便應用到后續(xù)的檢測中。在完成取芯過程后,針對采集的樣本進行檢測;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3.1.2 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
將荷載等逐步從頂部施加,分析位移與荷載等因素之間的關系。該試驗需要在成樁28 d之后進行,其中承載力特征值要求不低于150 kPa。在此次試驗中,選擇的樁號是S2-1#。通過以上方法,得到如圖4所示的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荷載-沉降曲線。
由圖4可知,整個曲線屬于一個圓弧線,平滑度較高,不存在突變點;最大荷載值為300 kPa,最大沉降量為9.71 mm。試驗中發(fā)現(xiàn),在達到最大荷載時樁體未發(fā)生破壞;為此,可以認為沒有達到荷載極限。由于此次研究采用的是水泥土擠密樁,結合最終的試驗結果可知各個樁均滿足了設計的要求。
4 結語
本文以某高鐵項目為依托,對水泥土擠密樁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加固機理和承載力計算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1)通過鉆芯試驗證實水泥土擠密樁的樁體無側限抗壓強度和樁身完整性均滿足施工要求;
(2)靜載試驗的荷載-沉降曲線表現(xiàn)為平滑的漸變形態(tài),在荷載增加的過程中,地基未出現(xiàn)擠壓破碎或局部剪切破壞的情況,這就證實復合地基在試驗中并未達到極限狀態(tài);
(3)在進行試驗時,因荷載無法達到復合地基承受荷載最大值,所以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雪艷.碎石樁加固深厚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1,17(4):1 164-1 170.
[2] 羅小博,宋彧,郭啟明.西北濕陷性黃土區(qū)劈裂注漿試驗及地基加固應用[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8(9):52-60.
[3] 黃雪峰,韋林輝,張吉祿,等.螺桿樁處理濕陷性黃土擠密效果分析與評價[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21,47(1):122-128.
[4] 周茗如,李 寧,鐘 琳,等.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劈裂注漿樁芯結石體強度試驗研究[J].硅酸鹽通報,2021,40(4):1 147-1 153.
[5] 胡志平,溫 馨,張 勛,等.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21, 43(2):376-388.
[6] 羅曉鋒,尚海麗,鄭有偉,等.渭北地區(qū)濕陷性黃土場地浸水試驗研究[J].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學報,2021, 40(1):6-12.
[7] 孟慶龍,劉明華,楊光昌.柱錘沖擴樁+CFG樁聯(lián)合處置深厚垃圾雜填土地基的效果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21,19(3):31-37.
[8] 李本挺,白雁飛,張豫川,等.黃土填方地基灰土擠密樁處理效果研究[J].建筑結構,2021,51(S1): 2 102-2 107.
[9] 張延杰,王旭,梁慶國,等.浸水條件下濕陷性黃土地基群樁基礎承載特性模型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21,43(S1):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