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晨濤 姜淑艷 劉蕾
摘 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教學模式顯得較為落后,難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難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文章介紹了當前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提高及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校體育 表演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F062.3;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4-207-02
表演類課程是在音樂伴奏下,融形體藝術與復雜技術相結合的具有觀賞性、娛樂性、表演性、技巧性項目總稱,如花樣滑冰、藝術體操、民族舞、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太極扇等。目前,高校開設的表演類課程較多,學生選課之初對表演類項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較強烈的,學習興趣也非常的濃厚。但由于教學內容難度相對較高,技術動作比較復雜,學生掌握技術慢,完成動作質量低,獲得的學習成績也不理想,最終慢慢失去信心和興趣,這就印證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那句潮語。進而會導致教學效果差,難以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因此,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一)改變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教學擺脫了傳統模式的限制,在教學理念及方法等方面均有創新。從教學理念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前者發生了徹底性的變化。傳統表演類課程課堂教學受限于實際條件,往往都是由教師主導整個過程。這種方式雖然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由教師所掌握,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與當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馳。而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這一問題將得以迎刃而解,信息技術為表演類課程的課堂提供了良好條件,讓教師能夠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輔導、線下幫助的教輔模式,使學生有效地掌握難度技術動作;而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看,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高校表演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變得豐富、靈活和多元,也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的育人理念。
(二)提高教學質量
一直以來,教學質量偏低,都是表演類項目課堂教學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實際上,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非常多,如教師難以針對大量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場地器材簡陋,教師教學水平偏低等。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實際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有效保證。不過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則能從各個層面改善這一現狀。對教師而言,信息技術是良好的教學輔助工具與手段,不管是課堂電子課件的應用,還是手機、多媒體、互聯網等交流平臺的使用,都能讓技術難度簡單化、復雜線路清晰化。也能讓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利用課內外時間幫助、輔導學生進行學、練,進而提高學習成績與效率。對學生而言,生動的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既可以培養學生創編動作技術和創新學練方法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高校表演類課程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作用
(一)豐富教學方法手段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表演類體育課堂教學中通過網絡視頻、數字編輯、多媒體教學及智能傳播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使表演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技術路線、重點難點、組織形式變得清晰簡明。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專業性、科學性和系統性。武術、太極拳、街舞、體育舞蹈等表演類課程動作技術復雜、方向線路多變,教師上課時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和觀察到教師講解與示范過程中的細節與要領,從而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效率低,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差。而利用多媒體的慢放、回放等技術,則能充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體育舞蹈的叉形步——側行并步技術動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傳統方法先進行完整示范、講解,然后再分解示范,講解重難點及要領,最后利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相關視頻或錄像,并對關鍵技術進行慢放、反復播放、重點講解,進而確保每位學生在練習時都能充分理解和精準掌握。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將相應的視頻資源分享給學生,使其能夠在課后進行反復觀看,進一步鞏固動作技巧。
(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表演類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往往決定著教學活動參與度與完成度的高低。大部分學生選擇表演類課程都是基于興趣,但如果教學過程較為枯燥和單調,也會使其興趣逐漸喪失,從而使得教學效果難達預期。因此對教師來說,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盡力營造出和諧而生動的教學氛圍,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完全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學生都希望能夠像專業運動員一樣,在賽場上飄逸、輕靈地進行表演,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很難實現這一愿望。那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找尋相關的比賽視頻、背景音樂和解說聲音等資源,并利用投影儀、音箱等設備向學生展示相應的視頻與圖片,播放背景音樂,從而把課堂變成“比賽”,讓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如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進而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
(三)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實踐創編能力培養的缺失一直以來都是表演類課程乃至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通病,與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大相徑庭,必須得到改善和解決。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再以之前“照貓畫虎”的模式方法進行教學,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優化,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例如,教師在講解本門課程基礎知識與技巧后,利用投影儀等設備展示技術的不同視角,讓學生自己觀察、掌握要點所在。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進行實踐訓練,可以大幅提高其實際掌握程度。另外,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編實踐操作能力。例如,把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吸取借鑒信息平臺上的技術,發揮自己的想象,發掘自己的潛能,創編優美的動作,然后整合團隊優勢技術,合理地編排布局,形成自己團隊的技術套路,最后以團隊的編排、隊形、音樂、形體等綜合考量予以評定每名成員的成績。這會大大提高和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在課下通過互聯網通信平臺,如微信、QQ等與學生保持聯系,充分了解其實際學習及訓練狀況,及時幫助其解決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時效性。
(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綜合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表演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德育、智育、美育與體育協同育人機制,是新時代背景下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將表演類課程與思政相關內容結合,并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例如,在基礎知識和動作要領等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專業運動員的紀錄片,讓學生明白艱苦努力、拼搏進取是練好表演類項目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質。在所有動作都能熟練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剪輯、修飾、配音等錄制,培養學生形成動作美、形體美等藝術表現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在表演類課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把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構建起德育、智育、美育與體育相統一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模式。
總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教學有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尤其以信息化創新發展為重點。對此,高校教師應當充分掌握信息化教學的相關知識,結合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提高表演類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實踐操作能力。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體育表演類課程中學生自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JB1320357)]
參考文獻:
[1] 邵曲玲.實用理論視域下普通高校花式輪滑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7,33(9):153-154.
[2] 王云飛.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5):260-261.
[3] 劉永強.大學體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推進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38)112-115.
[4] 王欣,張郅睆.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5(17).
[5] 孫丹,楊遠平,王劍文.廣東省花樣輪滑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1):145-146.
[6] 于揚.淺談高校體育課——輪滑選項課[J].文學界(理論版),2012(12):338-338.
(作者單位: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福建福清 350300,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關晨濤(1972—),女,福建技術師范學院教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通訊作者,姜淑艷(1972—),女,碩士,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劉蕾(1978—),女,碩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