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經秀 曾露萍 劉菲
作為一名審計工作者,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是提升業務能力,強化專業水平的重要抓手。2021年10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審計法的決定,并將于2022年1月1日實施。認真研讀修訂后的《審計法》,是我們每一位審計人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法律體系,為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法律保障,對比修訂后的《審計法》,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審計領域重大事項由審計委員會審議決定。這無疑是審計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是加強黨對審計工作領導的重要舉措。“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們地方審計機關要堅持和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做到“兩個維護”,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領導。我們作為基層審計人員,要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全面提高業務能力,加強作風建設,努力提升專業素質,在黨的集中領導下拓展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
審計人員配備靈活性加強。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與審計工作并且可以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實行聘任制。各級審計機關可以對外聘用專業對口人才,建立審計人才外聘專家庫,根據審計工作所需,組織相關專業人才參與審計項目,研究審計方法、攻關審計課題。這一舉措的出臺,適應了新時代審計全覆蓋的要求,充實了審計力量,緩解了審計機關長期以來任務重與專業審計人員缺乏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員需求與能力的結構性差異問題,實現了審計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審計范圍全面拓寬。除了傳統的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之外,還增加了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經濟政策措施和決策部署的情況,管理、開發、利用國有自然資源以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以及對資產來源屬于國家撥款或社會捐贈、資助的其他組織的財務收支的審計。粗略望去,審計機關似乎增加了不少“權力”,但其實是賦予了審計機關更大、更高的使命和擔當,對我們審計人提出了更多、更廣的工作要求。
審計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變。審計的職能鏈條向前延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事后監督,而是更加關注事前的風險防范。審計發現經濟社會運行中的風險隱患以及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的,應當及時反映,分析原因,提出審計建議。《黃帝內經》中提到:“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故審計機關發現問題,被審計單位及時整改并引以為戒是一方面,但將風險防范于未然從而避免風險更為上上策。這一審計思維的轉變,打破了傳統的審計觀念,是審計事業中的一次偉大創新。
審計整改的重要性愈加突顯。修訂后的《審計法》明確要求被審計單位應按規定時間整改審計查出問題,審計機關應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對拒不整改或整改時弄虛作假的依法追究責任。堅決抵制“以審代訓、以審代結”的錯誤思想,要堅持問題導向,有效發揮“審計一點、規范一片”的作用;要標本兼治,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從源頭上解決屢審屢犯問題,推動治理能力提升。此條款要求被審計單位積極落實整改任務,使審計反映的問題切實得到糾正、違法違紀行為切實得到查處、管理漏洞切實得到堵塞、制度機制缺陷切實得到修補,真正發揮好審計的“免疫系統”作用。
此次新修訂《審計法》的出臺,在保持審計基本制度不變,不突破憲法和法律框架的情況下,加強了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拓展了審計范圍,增強了審計工作靈活性,強化了審計監督手段,增強了審計監督的獨立性和公信力。
作為審計工作者,我們要穩扎穩打,潛心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拓展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業務能力;我們要立足審計崗位,明確職責使命,在修訂后《審計法》的指導下不斷開拓創新,出色地完成每一次審計任務,給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為新時代審計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信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