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明 劉慧
【摘要】游戲是幼兒在學習、生活中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的重要教育形式。幼兒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實際,探索以游戲活動為切入點,借助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有效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游戲活動;良好行為習慣;自主性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福祿培爾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中強調,“游戲是兒童為了生活的胚芽。”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游戲活動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地位愈加凸顯。當前,游戲是幼兒在生活中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的重要教育形式。幼兒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期,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教育的目標追求,并采取實際行動將二者進行科學有效的結合,積極尋找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優策略。下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實際,以游戲活動為切入點,利用游戲來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促進幼兒更快樂、更健康地發展。
一、高度重視游戲對幼兒的重要作用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總的來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在從事多年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幼兒生來就是比較活潑好動的,喜歡游戲的。幼兒的游戲是作為主體的幼兒的自發、自主的行為,小至幾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不停地動來動去,這就是兒童好動好玩的表現形式之一。幼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的天性,充分發展幼兒好玩的本能,讓游戲占據幼兒生活的中心。正如《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要求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近十年來,讓幼兒游戲的游戲活動在不斷增加。在各類游戲活動中,幼兒是主人公,他們在游戲活動中持續發現、拓展和開創自己的世界,不斷地確立自我,磨煉技能,鍛煉體質,健全人格,發展多元智能,學會人際交際,懂得規則與秩序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與幼兒朝夕相處的幼兒園教師,仔細觀察幼兒游戲的時候就會發現,幼兒是用全身心來投入游戲活動的。實際上對幼兒來說,游戲就是學習,充實的游戲就是有益的學習,就是幼兒成長的最佳途徑。因此,幼兒教師務必高度重視,倍加了解幼兒的游戲并熟懂游戲活動對于幼兒成長發展的重要價值,在日常幼兒園教育過程中,認真傾聽幼兒的心聲,采取游戲活動的方式去教導幼兒,陪伴幼兒逐漸在游戲中成長與進步。我們絕對不能以任何理由藐視幼兒,藐視游戲,藐視游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幼兒園要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習慣是在小時候就形成的。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人生來就像一張白板,沒有一切特性。人的一切思想都是從后天獲得的,從經驗中獲得的。由此可見,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后天的生活經歷和環境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3-6歲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幼兒園作為幼兒一日生活最主要的承載空間之一,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都受到教師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園的日常中注重自己的榜樣和示范作用,以身作則,利用這一關鍵期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和規范。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就如天生一般牢固。曾經有人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位科學家的回答,直截了當地闡述了幼兒時期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重要意義。
進入幼兒園的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而這個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陳鶴琴先生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在幼兒發展過程中,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衛生、語言、交往、閱讀、鍛煉、安全、勞動、情緒管理等,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幼兒教師的悉心培養。幼兒教師應提升自我,充分發揮幼兒群體的作用,仔細觀察幼兒,發現幼兒的進步,并及時表揚,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以此激勵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持續發展。
三、游戲活動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中發揮積極作用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幼兒園的教育是以游戲為主要的活動形式,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要求幼兒園教師“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在日常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明顯地發現,通過游戲活動這種幼兒特別喜歡的方式,更容易、更快速、更有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游戲活動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起到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細心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就會發現,幼兒自覺接受教師的指導誘導。幼兒是以主體的姿態面對游戲,全心全意來投入游戲的。在游戲中,幼兒能與同伴們自主對話,積極互動。幼兒正處于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教師通過巧妙創設輕松有趣的游戲環境,并把各種知識技能融入到游戲中,既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發揮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吸納知識技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例如,在2021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我們通過教導幼兒參加防疫兒歌、預防新冠肺炎、洗手兒歌這三個手指游戲,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手段,讓幼兒在寓教于樂中增強幼兒的衛生健康意識,真正實現了從“有意思”到“有意識”,很好地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意識。
(二)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
幼兒在參與各類游戲活動尤其是模擬游戲過程中,往往會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角色人物來玩游戲。例如,在小班游戲“我來做:爸爸和媽媽”中,幼兒學會了代入角色,在游戲中模仿成“爸爸”“媽媽”,嘗試做一些爸爸媽的日常家務、生活行為。獨自一人也好,與伙伴一起也好,都玩得開心。幼兒體驗著各種游戲的樂趣,通過角色模擬嘗試體會不同角色的處境,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自己的世界,注意到在自己的心中隱藏著的他人和另一個自己,并在與同伴的合作和分享中,學會共同合作。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在游戲中引導幼兒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也有助于幼兒良好交往習慣的形成,從而有利于幼兒進一步養成和固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的集體游戲活動前都會向幼兒提前介紹游戲需要的材料及規則。教師介紹游戲需使用到哪些活動材料,講清楚游戲是如何進行的,并要求幼兒和同伴們一起游戲,不爭搶游戲材料,樂意與同伴分享或輪流玩,不能隨意奔跑、推拉他人,不愿離群體、單獨行動,用完玩具材料后要整理好并歸還,等等。游戲的規則能幫助幼兒逐步擺脫自我中心意識。通過游戲,幼兒能逐步建立規則意識,并在游戲中通過與同伴交往,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在旁邊密切關注、深入觀察或者以游戲者身份參與其中,及時引導幼兒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快樂地進行游戲,從而使得幼兒能很好地鍛煉身體,在玩樂中親身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自主建立并維護游戲規則,自覺習得各種行為習慣。
四、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堅持分類施策,通過不同“主題游戲”中強化幼兒行為習慣訓練
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強調,“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并且促進獨特的發展。”陳鶴琴先生說:“不斷地做,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不斷地做,習慣養成了,然后可以持續不斷,編寫出成績來。”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各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行為習慣,如,健康領域的生活與衛生習慣、語言領域的語言行為習慣、社會領域的人際交往行為習慣等,分別對應設計不同主題系列的創造性游戲、有規則游戲,在游戲中有目的、有計劃、分階段地對幼兒的各類良好行為習慣進行持續的游戲訓練,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地觀察、學習、模仿、創造,獲得知識和經驗,從知到行,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筆者在任教小班的時候,就十分注重在各類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不同的行為習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日常行為及自理能力方面,筆者注重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吸引鼓勵幼兒練習生活自理的技能。如,在生活區通過投放:系鞋帶的娃娃鞋,扣扣子、疊毛巾、剝花生、包餃子等有關生活區的材料,并且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游戲練習扣扣子、系鞋帶、疊毛巾等動作。在輕松快樂的游戲狀態下,教師引導幼兒用全副精神去反復練習,讓幼兒從中獲得進步。當幼兒包好餃子、剝開花生等時,幼兒心里會特別的自豪,從而進一步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強化綜合指導,在持續“對話交流”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體驗性。它是在無數次體驗中逐漸養成的,這種體驗靠的就是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開展群體性游戲活動過程中,幼兒園教師作為游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隨時隨地給予認真細致的觀察、記錄和反思,適時利用游戲中發生的小故事、角色沖突等契機,組織幼兒結合游戲情境進行對話和交流,請幼兒講述自己的問題,分享自己的實踐體驗、介紹自己的角色體會,由教師給予適當的綜合性、多元性的評價指導,進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和自主意識,以及獨立活動的能力和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幼兒游戲活動進行評價的時候,要以深入細致的觀察記錄為前提,全面了解幼兒的各種狀況,防止片面性,避免只重視行為習慣的約束性評價,而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
筆者任教的小班上,入園之初,一些幼兒收拾玩教具的時間較長且會收得有點亂。這時,我們就組織幼兒一起參與到區域游戲活動中,在活動中通過設置豐富的游戲環節、制訂班級活動區域規則及玩具標識等方式,讓幼兒積極地參與游戲;并且在收區域前可通過情景、故事等形式,持續給予綜合性的指導,及時提醒幼兒“將玩的玩具送回玩具的家里,不然它找不到小伙伴會傷心的;看在地上還沒有找到回家的小玩具,我們可以當樂于助人的小雷鋒,將玩具送回家”等,通過系列積極的語言暗示和鼓勵,誘導幼兒自動地做好玩具的收拾整理,體驗樂于助人的樂趣。
(三)促進“家園互動”,在密切配合中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對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觀察記錄中和在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自主評價交流中,我們明顯地發現,幼兒天性就具有極大的好奇心和好模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往往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影響。教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對幼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成為游戲者,帶著所有感受融入游戲,認真明白傾聽和理解幼兒,引導幼兒自己主動發現自己的世界,用自身的行為去示范引領幼兒。在評價幼兒行為習慣時,應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而不能用消極的評價、禁止性的語言、限制性的懲罰等去強迫幼兒改變某種行為習慣。
幼兒在沒入園學習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肯定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幼兒所習見習聞的。如果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幼兒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再加上學校對幼兒進一步的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向家長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對幼兒的教育中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并注重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回顧反思在家中的日常行為,進而幫助幼兒合理規避不良行為習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且,在游戲活動后,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及時與具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幼兒家長進行深度溝通,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身行為的示范引領,注重用游戲等方式,培養幼兒自立自強的行為習慣,實現家長、教師、幼兒園的有效互動、多向共贏,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管旅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周梅林.《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單中惠,朱鏡人.外國教育經典解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
[6]樊人利.“游戲精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新視角[N].人民日報,2015-9-13(2).
[7]鐵艷紅.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交往行為習慣策略的研究[J].課程與教學,2015(10):30-31.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