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德,謝 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610500)
成都市新都區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腹地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全區5/6為平原,1/6為淺丘。屬于水田農業地帶,水稻常年種植面積1.37萬hm2。主要集中在清流鎮、新繁鎮、軍屯鎮以及部分淺丘地區。從2012年開始出現“落田谷”現象,到2019年新繁鎮、清流鎮部分田塊“落田谷”比例已達10%以上,最高達30%。主要集中在清流鎮和新繁鎮,其他地方很少出現“落田谷”,淺丘地方極少出現。出現“落田谷”的稻田面積呈現連年上升趨勢,危害也逐年加重。根據清流鎮統計,2016年和2017年出現明顯“落田谷”現象,2019年和2020年危害最嚴重,其中廣泉村和清流社區農戶最為嚴重,絕大多數農戶出現“落田谷”問題,個別農戶“落田谷”達50%,全鎮30%以上的田塊出現的“落田谷”達10%以上。
部分農戶不明原因,誤認為是水稻種子質量問題,造成投訴和糾紛增多。2010~2019年,全區水稻種子質量糾紛信訪、投訴600余起,其中秧母田“落田谷”造成541起,占90.2%。出現近百戶農戶要求鎮政府解決種子質量問題。新都區農業農村局派出農技站、種子站相關專家深入田間進行調查了解,多方面找出“落田谷”形成的原因。通過送科技下鄉,科普宣傳活動,基層農技推廣培訓,春耕生產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發放大量宣傳資料,讓種子經銷商,種糧大戶以及種糧散戶對“落田谷”的形成增強認識和采取多種防控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21年全區“落田谷”出現的比例控制在了3%~5%。2018~2021年,在新都區清流鎮舒心家庭農場、新都區清流鎮孝友家庭農場和部分水稻種植散戶進行了對比試驗。現將情況總結如下,希望有助于“落田谷”危害防控。
表現特征是二代分離現象,且反映出上年雜交品種的分離特征,出現從早到遲連續的熟期差異、從矮到高的的植株高度變化、從不結實、半結實到正常結實等復雜的雜株類型。稻谷生長參差不齊,成熟時間差異很大,早成熟的谷子還沒有到收割時間就早熟掉落在田里,從而造成“落田谷”的產生。在種植大戶和散戶都有此原因形成的“落田谷”。
由于土地資源緊缺,很多農戶育秧的秧母田,仍然會作為生產大田,由于秧母田里本身就有“落田谷”,在育秧的時候,秧母田上一年的“落田谷”同當年播種的栽培稻種子一起出苗,且栽培稻秧苗和“落田谷”秧苗在生長初期差別不大,很難分辨和除掉。在秧苗移栽時,就會將“落田谷”秧苗帶入了大田。由于種糧散戶大多采用秧母田育秧,人工移栽秧苗。而種糧大戶都采用育秧盤營養土旱育秧,機插秧的方式進行栽培稻栽插。所以由于這種原因形成的“落田谷”,種糧大戶的“落田谷”要比散戶的“落田谷”少很多。另外隨著簡化旱育秧技術的推廣和輕簡栽培技術的應用,很多農戶放棄傳統的水秧和濕潤育秧方式,沒有采取淹水深翻、耙平、作廂、抹平、催芽播種等一系列操作。有的農戶在播種時只是用鋤翻整秧母田的表土,未深翻便播種。簡化育秧方式引起“落田谷”大量隨栽培稻種子一起發芽,同時長成備栽的秧苗,移栽時一起栽到大田里。部分農戶采用干谷播種、蓋膜、灌水的方式育秧,在灌水不透徹的情況下,干谷子發芽很差,秧母田中大量“落田谷”發芽生長,農民移栽秧苗多為“落田谷”秧苗,造成“落田谷”增多。
由于水稻大田本身有“落田谷”,而且“落田谷”和栽培稻生育特性不一樣,“落田谷”生育期比栽培稻生育期短,就會先成熟,“落田谷”會在栽培稻還未收割的時候就又落在田里,造成“落田谷”逐年富集,危害逐年加重。這種原因形成的“落田谷”在散戶表現嚴重。另外稻草覆蓋免耕也會帶入部分未脫粒的稻谷。部分不抗倒伏的水稻品種在未成熟前倒伏,造成落粒較多。這些也都是造成“落田谷”危害加重的因素。
水稻收割時,會拋灑一部分谷子在田里,由于氣候原因,這部分谷子在田里不易腐爛,而且“落田谷”的休眠期長達4~5年,造成多年可生。調查表明,機收的稻谷損失為3%~5%,即30~50kg/667m2稻谷落入稻田中。所以拋灑的這部分稻谷,也是“落田谷”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另外跨區域機械化收割水稻,還會帶來異地不同品種的不同生長期的水稻,造成田間混雜,“落田谷”混雜也會造成第二年“落田谷”增多。
經調查發現清流鎮廣泉村、柳泉村等地種植的川優6203稻田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種類似水稻的非栽培稻品種,可能就是這種原因產生的雜草稻。
與栽培稻相比,“落田谷”具有早發芽、早分蘗、早抽穗、早成熟、休眠期長多年可生的特性。表現特征具有落粒性強、株型松散、分枝梗與主軸夾角大、熟期早、籽粒小、植株矮和植株特高等特征。“落田谷”的米粒偏小且呈紅色或米粒上有麻點,不具有稻米的商品價值。
由于“落田谷”的形成原因很復雜,新都區具有多種原因形成的多種類的“落田谷”,危害也是逐年加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由于“落田谷”生育期短,比栽培稻提前成熟,無法收割,易早衰倒伏在田里,造成谷子提前落地,造成“落田谷”危害逐年加重。由于種糧散戶的“落田谷”基數比種糧大戶“落田谷”基數大,通過調查發現,這種由于“落田谷”富集造成危害逐年加重現象,在種糧散戶的田塊里表現明顯。在抽穗期明顯看到“落田谷”植株增多,栽培稻植株減少。

表1 新都區清流鎮孝友家庭農場落田谷比例對比
以上數據取樣方式是:在水稻抽穗后期,在當年“落田谷”危害中等程度的3個不同的田塊,都以1000窩為統計基數分別數得有效穗總穗數和“落田谷”穗數,分別求得百分比后再算得平均的百分比。2019年到2021年也均在同樣的田塊用同樣的方法算得當年的“落田谷”百分比。
由于“落田谷”生命力旺盛,在生長過程中,與栽培稻競爭陽光、水份、養分和生存空間。影響栽培稻的生長和產量,在相同面積田塊里,造成栽培稻生長苗數減少,從而造成栽培稻產量降低。通過近四年的對比試驗和觀察,散戶人工移栽秧苗的田塊,“落田谷”能造成10%到30%的減產損失,部分農戶“落田谷”造成減產損失達50%左右。一些田塊在不種植栽培稻的情況下,只收割“落田谷”都能達到250~300kg/667m2的產量。所以“落田谷”造成減產危害是不可忽視問題。
由于“落田谷”生長參差不齊,在栽培稻收割的時候,有一部分落田谷早已經倒伏落到了田里,形成第2年的“落田谷”。一部分“落田谷”成熟期和栽培稻差不多,這部分“落田谷”就會和栽培稻一起被收割,造成栽培稻谷里面含有一些“落田谷”。由于“落田谷”不具有稻米的商品價值,從而降低了栽培稻谷子的商品價值,影響銷售價格,降低農戶收入。孝友家庭農場“落田谷”危害逐年加重的同時,不但產量減低,而且栽培稻谷子的賣價也在降低,造成了每年種水稻的總收入都下降很多。還有部分農戶“落田谷”造成的損失超過了孝友家庭農場的損失金額。所以在新都區開展“落田谷”綜合防控勢在必行。

表2 新都區清流鎮孝友家庭農場落田谷造成減產對比
以上產量為測“落田谷”占比田塊的平均產量。

表3 新都區孝友家庭農場落田谷造成收入降低對比
以上收入為測“落田谷”占比田塊的平均收入。

表4 新都區清流鎮孝友家庭農場選用不同育秧地和栽插方式落田谷對比
用從未種過水稻(或3年以上未種過水稻)的田塊作秧母田育秧。2021年在清流鎮推薦農戶采用常年種蔬菜的菜地或樹林地旱育秧方式育秧。這樣可以減少秧母田“落田谷”帶入大田。采用了此方法進行水稻育秧的農戶“落田谷”危害都大為減輕,通過比較發現“落田谷”發生比例由原來的10%下降到了3%~5%。種植水稻規模小的農戶采用此法容易實施,且效果很好。
以上為2021年孝友家庭農場一部分田塊采用蔬菜地旱育秧,機插秧的方式進行水稻種植,采用同樣的田塊同樣方式測出”落田谷”比例為3.101%,產量提升的同時,栽培稻谷子售價也增高了,總體收入增加。此方法2021年在清流鎮推廣效果較好。
推廣采用育秧盤營養土旱育秧,機插秧的方式進行栽培稻栽插,這樣可以降低大田“落田谷”。通過近4年的試驗觀察,育秧盤旱育秧通過機插秧的方式,比秧母田育秧人工移栽秧苗的方式,落田谷危害要輕一些。所以建議水稻種植規模小的農戶在秧苗移栽時推廣育秧盤育秧,采用機插秧的方式進行。
采用潔田稻機直播的方式進行大田栽培稻栽種,使用專用藥物除雜草及“落田谷”,這樣也可以降低大田“落田谷”。這種方式在舒心家庭農場試驗,控制“落田谷”發生效果很好。建議種植水稻大戶采用此方法降低“落田谷”的產生。
以上為舒心家庭農場調查數據,2018年選用不同的3個田塊,取1000窩測得”落田谷”比例。2019年至2021年種潔田稻采用機直播后,在同樣地方,取66.7m2面積測得“落田谷”比例。同時測得平均產量。由此可見采用機直播方式種潔田稻,用專用藥劑除雜草和“落田谷”能很大程度降低“落田谷”危害。

表5 新都區清流鎮舒心家庭農場雜交稻和潔田稻落田谷對比
充分利用“落田谷”生長期較早的特點,提早處理秧母田的做法來降低“落田谷”的危害。具體做法是:正常秧母田旱育秧是3月20~30日,從3月10號開始將育秧田塊覆膜,灌水,讓雜草和“落田谷”充分生長,3月25日采用人工拔除或噴施化學除草劑(草銨膦)滅殺等方式將生長出的雜草和“落田谷”幼苗全部連根除掉。如果面積大、生得多,可以再次用滅生性除草劑噴施殺滅。然后緊接著采用旱育秧的方式進行育秧。2021年清流鎮水稻種植規模小的農戶采用這種方式育出來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大大減少了“落田谷”的發生。
新都區的“落田谷”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列舉了對比試驗中產生“落田谷”的一部分主要原因。“落田谷”的防除辦法也是對比試驗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部分農戶還采用了客土育秧,秧田拔除異苗,分蘗期人工拔除,抽穗灌漿期提早割除,栽培稻收割后放鴨子撿食“落田谷”等手段來防除“落田谷”,這些辦法被證實都是可行的。在把“落田谷”防控措施做到位的同時,加強苗床秧苗管理,力保移栽秧苗的純凈,適時栽插,栽足基本苗,促使抽穗整齊。高產穩產栽培用種量應不低于0.75kg/667m2,栽插規格應以26cm×23cm、26cm×26cm為宜,栽培窩數保證在10000窩/667m2左右,每窩栽7~8苗(2粒谷),基本苗保證在6~8萬苗。旱育秧秧齡以35~50d為宜(視品種生育期而定),絕不栽老秧。同時還要加強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做到施足底肥,淺水栽秧,早施分蘗肥,花花水促分蘗,培育多孽壯秧,適時曬田,適時做好前期病蟲害防治,特別是一代二化螟和薊馬。總之“落田谷”的防除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和秧苗的田間管理相結合,需要采用多種措施綜合防控,連續多年進行此項工作,最終才能將“落田谷”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