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溢,申洪兵,甘 佳,方東輝,賀 芳,鄧小東,王義鵬,張 濤,鐘勝超,張志光,王 巍,易 軍*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66;2.四川省宜賓市畜牧科技推廣中心,四川 宜賓 644000;3.四川省農業機械設計研究院,成都 610065;4.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四川 涼山 615042;5.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宜賓 644600)
宜賓水牛屬役用型水牛地方品種,具有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能力強、繁殖性能良好、役力強等特點。1995年全國畜禽品種補充調查時命名,已錄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牛志》和《四川畜禽遺傳資源志》。主產于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分布于屏山、興文、珙縣、高縣、筠連、南溪、江安、長寧等縣、區[1]。根據《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牛志》(2011版)記載,宜賓水牛1985年存欄21.47萬頭,1995年存欄19.28萬頭,2005年存欄20.95萬頭,其中公牛6.76萬頭,母牛14.19萬頭,全群公、母比例為1∶2.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機裝備的逐步普及,宜賓水牛的役用價值無法體現,肉用和乳用性能成為了主要經濟性狀。宜賓水牛的分布、存欄量、飼養模式等基本情況都隨著養殖目的改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本文通過對目前宜賓水?,F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旨在為宜賓水牛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1985~2005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宜賓絕大部分地區依靠水牛提供勞役,因此在這期間水牛存欄量波動不大,存欄量維持在20萬頭左右。從2006年開始,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外來品種的沖擊,宜賓水牛的存欄量急劇下降。2015~2019年宜賓水牛存欄量變化見圖1。2019年宜賓水牛存欄僅20448頭,各區縣宜賓水牛存欄量見表1。敘州區作為宜賓水牛的主產區,2019年存欄3684頭,僅占全縣牛存欄數的20.3%,其中公牛283頭,母牛3401頭,公母比例為1∶12。

圖1 宜賓水牛存欄量變化(萬頭)

表1 2019年宜賓市各區縣宜賓水牛存欄情況
宜賓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足、雨水充足、無霜期長,牧草四季常青,宜賓水牛主要以放牧飼養為主,主要的飼草來源于野生牧草,農作物的副產品,如稻草、秸稈、菜葉等也是水牛的主要飼料。農耕時代人們對勞役的需求量大,飼養宜賓水牛的目的是提供勞役,主要是采用1戶飼養1頭水牛或者幾戶人共同飼養1頭水牛的模式,在勞役期間還會額外補飼優質飼草和谷物,甚至還有專人飼養管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役需求量減少,飼養水牛已從單純的役用轉向肉、奶兼用。但是由于水牛肉、奶還處于未開發狀態,飼養1頭宜賓水牛產生的經濟效益普遍低于飼養1頭雜交黃牛產生的經濟效益,因此宜賓水牛飼養管理較農耕時代更為粗放。根據調研發現,宜賓市各縣、區的水牛養殖以農戶散養為主,每個自然村只有2~3戶,主要采用放牧飼養,很少補飼。根據調研156戶宜賓水牛養殖戶發現,飼養1~2頭的養殖戶占73.7%,飼養3~5頭的占19.2%,飼養5~10頭的占3.2%,飼養10頭以上的占3.9%,具體統計見表2。表明較農耕時代宜賓水牛的養殖聚集度逐漸提升,但是仍以小規模散養為主。

表2 養殖戶規模情況

表3 不同年份宜賓水牛體尺數據
2020年,筆者隨機測定了19頭成年宜賓母牛和15頭成年宜賓公牛,發現成年牛體尺數據較2006年都呈下降趨勢,詳細數據見表3。其中公牛體高、體斜長、胸圍和管圍分別下降了2.4%、3.6%、4.6%、0.5%。母牛體高、體斜長、胸圍和管圍分別下降了4.4%、1.6%、1.0%、1.0%。造成宜賓水牛體尺數據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粗放的飼養管理,導致營養缺乏,未能激發水牛的最佳生產性能。也可能是近親繁殖,導致宜賓水牛出現不同程度的品種退化。
宜賓水牛存欄量偏少且養殖較分散,大部分水牛繁殖通過本群交配或者本村公牛配種,存在早配、近親交配現象,以至品種退化,表現為繁殖力和抗病力逐步下降、犢牛生長緩慢、出欄周期延長等。四川1971年開始陸續引進摩拉水牛和少量尼里-拉菲水牛作父本進行雜交改良,當時取得了較好的改良效果[2-3]。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雜交改良工作未能長期、有序堅持。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地養殖的水牛以宜賓摩雜水牛為主,但是濫配現象嚴重,血緣關系雜亂無章,父女配、老少配等問題突出,調研的所有養殖戶均未建立水牛系譜檔案。
我國黃牛養殖目前已逐步向專業化、規?;⑷庥梅较虬l展。最近幾年四川境內出現了諸多存欄千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聯合體。一些大型養殖企業已經走上公司加農戶或者公司-農戶-屠宰-加工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方向,冷鏈配送服務體系應運而生。由于城鎮化加快和農業機械普及,宜賓水牛優秀的役用性狀價值越來越低,其它的優勢性狀還處于未開發狀態,造成了養殖宜賓水牛的經濟效益低于其它品種牛。粗放的飼養管理只能使經濟效益更低,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利于宜賓水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方法在牛育種和飼養管理上應用。目前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多組學聯合技術也逐漸應用于奶牛和黃牛研究工作[4-8]。但是還未有專門針對宜賓水牛的科研立項,對宜賓水牛的科學研究還停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代科學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畜牧發展,良種為先”,在畜禽生產過程中種質資源的貢獻有相當大的份額,畜牧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體現在畜禽良種上。長期以來人們僅看中眼前的利益,單純追求高效快捷的經濟效益,大量引進短期經濟效益較好的外來品種,造成品種單一。忽視了本地品種資源攜帶有多樣化的優質基因,是現代高產新品種選育必不可缺的基本來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理念也在改變,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決定了畜禽品種的多元化發展。局限于目前的科技、認識等,目前尚未開發出的本地畜禽資源品種的優良性狀一定能在未來畜禽育種中大放異彩。因此為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開展科普活動,宣傳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讓當地百姓充分認識到宜賓水牛資源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因養殖宜賓水牛相較于其它優勢牛品種有明顯的經濟劣勢,這就決定了保種工作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并制定相關養殖補貼政策,否則就很難開展宜賓水牛的保種和開發利用工作。
根據宜賓各縣區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宜賓水牛的分布情況,劃定宜賓水牛保護區以及新建保種場,擴大宜賓水牛的規模。在保護區內,禁止開展任何形式的經濟雜交,保證宜賓水牛的種群數量和質量。以自然村或小組為保種單位,在保種單位內開展有計劃定期交換種公牛,降低近親交配概率,扼制因近親交配造成的基因缺失和生產性能下降趨勢。在宜賓水牛保護區和保種場中選擇健康、生產力正常,3~6歲的種公牛和母牛,按照牛冷凍精液和冷凍胚胎制備規程制備冷凍精液和冷凍胚胎,并保存于基因庫。
在保種區和保種場內開展宜賓水牛生產性能測定工作,迅速擴增優秀種公牛的基因,建立高產核心群,快速扼制品種退化現象。保種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被保護品種不至于滅絕,還是因地制宜充分開發利用被保護品種的優勢性狀,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建議在堅持宜賓水牛本品種選育的同時,在保種區和保種場外引進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凍精,持續開展雜交改良工作,不斷提高水牛產肉、產奶量,同時建立系譜檔案,以便清楚雜交后代的血緣關系。目前人們主要利用宜賓水牛的產肉性能,乳用性狀還尚未開發利用。水牛奶是養殖水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水牛奶營養豐富,其干物質、乳脂肪、乳蛋白、礦物質、維生素等主要營養成分均高于荷斯坦牛奶,且生物活性肽、共軛亞油酸、神經苷節脂、低聚戊糖等含量豐富,而且有降血壓、抗氧化、防癌、消炎、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特殊功效[9-10]。因此,宜賓水牛應轉向乳肉兼用水牛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乳用性能,開發特色乳產業,增加養殖水牛農戶收益。
加強宜賓水牛的科研攻關,為宜賓水牛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一是和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對宜賓水牛的科學研究,挖掘除役用性狀外的其它優勢性狀,進而開發宜賓水牛價值。二是對從事一線保護工作人員和養殖宜賓水牛的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提高養殖戶的飼養管理水平,改變宜賓水牛飼養管理粗放的局面。
畜禽品種資源是畜牧業生產的基礎,也是畜禽育種工作的基礎。宜賓水牛曾是我國川南地區主要的役用牲畜,是經當地群眾長期選育形成的優秀地方品種,在農耕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我國豐富畜禽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對我國畜禽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發展水牛產業,促進秸稈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通過對牛糞、牛骨等附加產物的開發利用,實現宜賓水牛產業化發展的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水牛養殖可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為居民提供更多牛肉,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