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亮
摘要:文章以高中化學項目化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究了高中化學與項目化學習結合的基本原則與有效策略,旨在以項目任務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促成學生的深度化學學習,推動高中化學教學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高中化學;項目化學習;原則;策略
高中化學課堂與項目化學習的結合要求教師發揮好引導、協助、促進等作用,在項目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課程教學內容,以新課標要求為參考,整合多學科知識融入化學項目化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學科關鍵能力的提升,加快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1高中化學項目化學習的基本原則
1.1源于真實情境
情境是項目化學習中的關鍵因素,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梅耶提出的時間與空間接近原則,項目化學習活動所創設的情境應由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相近的事物構成。即項目情境的創設應取材于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貼合學生的實際認知以及課標要求,這樣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關鍵能力。比如,教師可選擇科學使用含氯消毒劑、探秘暖寶寶、檸檬杯中的維生素C含量等生活問題作為項目主題。
1.2經過理論抽象
實際教學中,不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往往承載著不同的學科知識,只有以真實情境呈現學科知識,才能實現較好的項目學習效果。但真實情境一般都具有復雜性特征,其可能存在超出學生的認知及能力范圍的知識內容,需要教師根據項目化學習目標對真實問題進行理論抽象,保留其中符合學生實際學情且有益學生發展的核心知識與觀念,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真實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問題提升化學知識與技能。
1.3滲透學科思想
學科思想是學科教學的精髓部分,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科知識儲存與學科能力。化學學科與項目化學習的結合需要在項目中體現學科思想方法,比如,在“探秘長效緩釋阿司匹林”這一項目中,教師應合理滲透“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的化學學科思想;在“水體污染的原因與治理”這一項目中,教師應重點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定量思維。
2高中化學項目化學習的有效策略
2.1合理分工協作
協作探究是項目化學習活動的中心環節,合理的分工與高效的配合能夠推動項目的順利開展并確保項目學習成效。因此,教師應充分預設、考量多方因素進行合理分工,激發個體的探究主動性,發揮群體的優勢,促進項目任務的高效完成。一般來說,確定項目主題后,各學習小組需要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設計研究方案、實踐探索、獲取實驗證據、得出結論等環節有序展開項目探究活動。以“水體污染的原因和治理”這一項目學習活動為例,將某養殖場出現魚類大量死亡現象的真實問題作為活動情境,各小組組長應組織學生現場勘查水體,通過查閱資料初步推斷水體污染的原因為溶氧量降低,并選擇碘量法測定水中的溶氧量。接著,教師指導各小組設置活動任務,根據任務內容進行合理的組內分工。比如,由2名成員負責現場取樣與氧的固定工作;1~2名成員負責酸化和滴定固氧后的水樣;1~2名成員負責建立關系式計算;2名成員負責了解性能較好的凈水劑及其原理。
2.2設置驅動型問題
驅動性問題的設置能夠使項目活動具備完整的框架,為學生點明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教師應根據任務內容設置由易到難的問題鏈,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項目核心知識與技能。例如,在“科學使用含氯消毒劑”這一生活化的項目活動中,教師可將主項目分為三個子項目,如:了解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解讀84消毒液的信息;探究84消毒液不可與酸性產品共用、長期暴露在空氣中使用效果增強的原因。接著,根據子項目內容設計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一探究子項目完成整體項目活動。問題設置如下:①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怎樣的作用?②通過閱讀說明書,你能提取出哪些有效信息?③為什么84消毒液不能與酸性產品共用呢?驅動性問題引導下,學生能夠有條理地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項目相關核心知識與提升化學能力。
2.3設定評價標準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高中化學項目化教學評價難度顯然更高,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盡快建立科學的項目化教學評價標準。比如,優化評價量表的設置,設計項目成果及項目過程兩類評價量表,項目成果評價量表需細致劃分項目活動的等級;項目過程評價量表則應將項目內容、學生活動表現、小組協作情況等納入評價標準。同時,評價量表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及能力,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自我提升。在項目化學習活動進行之前,教師應將兩類評價量表分發給學生,使其明確項目要求及評價標準,驅動其積極參與項目探究活動,在小組中表現自我,展示個人能力。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具有情境真實、自主性強、協作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其與化學教學的結合能夠凸顯化學學習的實踐性及應用性特征,為化學課堂增添活力。教師應助推深層次項目探究活動的展開,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其化學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胡又元.淺析高中化學課堂“問題—導出—強化”型概念教學模式[J].名師在線,2021(35):19-20.
[2]劉青蓮.高中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化學關鍵能力[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