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轉眼間,馮強已經到西藏工作兩年零六個月。作為一名援藏干部,35歲的他顯然是年輕的,可他的專業學識卻讓他在自己工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
“我們年底工作特別多,前幾天還在下鄉調研……好在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剛見面,馮強就對采訪之約的一推再推表示歉意。
馮強2009年畢業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專業,畢業后到國家林草局中南院工作,而他第一次進藏,正是在那年6月。
“當時是畢業前夕,單位安排我提前離校到西藏出差,做荒漠化監測。”那次,他們從拉薩到山南、再到林芝,轉了一大圈。“最初印象就是很興奮,感覺這里的環境與內地有很大區別。我讀書的地方湖南也是山地,但這邊是真正的大山,空氣干凈,百姓淳樸……出差回去,我就忍不住與同學聊西藏見聞,他們都很羨慕我,有的同學甚至因為我的描述后來專門跑到西藏來玩。”
那次經歷讓他第一次認識了西藏,隨后十年間,他更是多次因公進藏。逐漸加深的了解讓他之后沒有顧慮地選擇了援藏工作。
馮強的愛人和兩個小孩都在湖南,7歲的兒子讀小學二年級,5歲的小女兒讀幼兒園。但他并沒有陶醉在溫馨的小日子里,2018年冬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文選派掛職干部,馮強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2019年,局里開展第九批援藏工作,根據報名表,我被選上了。可能因為我對西藏更了解,身體也適應,而且我的家人也很支持。”
來西藏后,馮強負責自然保護地管理相關工作。浸染其中,他早已如數家珍:“西藏有47處自然保護區,拉薩周邊有10多處。西藏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地總面積及其國土面積占比均高居全國第一位,而且在全區7地(市)均有分布,包括了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野生植物、野生動物等所有的保護區類型……還涵蓋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陸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峽谷自然保護區——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談到工作,馮強顯得興致勃勃。他坦誠地說自己最開心的事,就是能讓領導、同事認可援藏干部的每一分付出和成績。
“比如,有次國家審計組來做審計整改工作,我們需要經常和地方溝通聯系,通過協調、配合、對接……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大家都非常高興,覺得辛苦付出很值得。”
“還有一次,我代表區林草局完成全區環保考核工作,作為總聯絡員,我做了很多涉及林草的解讀工作,后來局里取得了區直單位第三名的歷史最好成績。”
從技術工作者轉變為管理工作者,馮強覺得自己本質上沒有變,所以能應對得得心應手,唯一困擾他的是眼下處里人手奇缺。“有的人正駐村,有的人正借調,有的人正休假……導致我們處4個人很忙碌,經常需要加班加點工作。”為此,他覺得自己取得工作成績的同時不得不虧欠家人。
在西藏的兩年多里,馮強最有感觸的是政府的民生項目變多了,人們的生態意識增強了。“其中有一個顯著變化:2017年之后,相關建設單位在自然保護地內建設越來越規范,很少發生違法違規開工建設情況。”
馮強的工作日程非常滿。僅2021年的各類協調推進會他就參加了40多場。“這些會議關系到很多重大項目的建設實施。比如涉及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流域規劃、民生工程、物流產業發展等。”

藏羚羊 圖/顧瑩

猞猁 圖/顧瑩

野牦牛 圖/顧瑩
雖然遠離家鄉,但馮強并不覺得孤單:“我們一群援友會定期舉行活動,大家總是互相關心關愛;和這邊同事關系也非常融洽,疫情防控期間我進藏,大家還輪流為我送飯送菜,都讓我感動。”
馮強自豪地說,經過西藏林草人30多年的努力,西藏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從無到有,保護措施從簡單到逐步完善,保護成效從單一的物種增長到區域自然生態良好……
“這些都是我們保護管理工作的意義。”他以黑頸鶴與藏羚羊為例,“現在全球黑頸鶴數量有1萬多只,在我們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區越冬的就有8千多只;藏羚羊數量也從之前的10多萬只增長到了現在的30多萬只……這些都是生態保護得力的體現。”
馮強感慨地說,整個西藏自治區生態正向好發展,森林覆蓋率穩步增長,各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現恢復性增長,保護區建設在穩步推進。通過科教宣傳,基層老百姓也懂得了生態保護的重要。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這是作為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者的馮強最希望實現的事。而他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認真履職,為保護好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盡自己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