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霞
[摘? 要] 圓錐曲線綜合題解析難度較大,解題探索要充分把握考點,思考思路構建,同時反思常見的變式情形,以“一題”窺“全局”,充分發揮問題價值. 文章對一道圓錐曲線綜合題深入探究,分步突破,探索思路構建,并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 圓錐曲線;雙曲線;直線;向量;變式
[?] 問題呈現,考點定位
問題:已知橢圓C的解析式為+y2=1,點F和F為橢圓C的左、右焦點,試回答下列問題.
(1)求橢圓C的焦距;
(2)已知點Q
,
為橢圓C上的一點,與OQ相平行的直線l與橢圓C相交于點A和B,如果△QAB的面積為1,試求直線l的方程;
(3)已知橢圓C與雙曲線C:x2-y2=1在第一象限的交點為M(x,y),橢圓C與雙曲線C上滿足
x
≥
x
的所有點(x,y)組成了曲線C. 如果點N是曲線C上的一個動點,試求·的取值范圍.
考點解讀:本題為圓錐曲線綜合題,問題以橢圓、直線、雙曲線為背景,考查了圓錐曲線、幾何三角、平面向量等相關知識. 考題共設三問,考查側重點各有不同,且難度逐次遞增.
第(1)問為基礎問題:求橢圓的焦距,考查焦距的含義,以及求焦距的方法;
第(2)問為核心之問:以直線與橢圓的相交為基礎構造三角形,求特定面積情形下直線的方程,實則考查圓錐曲線中面積模型的構造方式;
第(3)問為壓軸之問:以橢圓與雙曲線相交為背景,由坐標值的不等關系構建了另類曲線,并引出了向量積,考查動點與向量的相關知識.
[?] 思路突破,變式拓展
上述圓錐曲線問題主干信息突出,各問又具有相應條件,相互獨立互不干擾,問題解答建議采用分步突破的策略,即逐問分析條件,探索思路構建. 下面進行具體探究.
第一步:基礎鞏固,信息整合
第(1)問分析橢圓C的解析式,由+y2=1可直接確定橢圓C的特征參數,即a=2,b=1,c==. 焦距即橢圓兩焦點之間的距離,由解析式可知橢圓的焦點在x軸上,則焦距為2c=2.
評析與拓展:圓錐曲線的第(1)問通常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從上述考查思路來看,是正向考查的典型范例,即給出圓錐曲線的解析式,求其特征參數值. 高考中還常采用逆向考查的方式,對于上述問題可在特定條件下求橢圓的解析式,故可作如下變更:已知橢圓C:+=1的焦距為2,其右準線方程為x=,試求C的解析式.
顯然這種變更涉及更多的橢圓特征,且推導過程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難度有所提升,但基本的破解思路是一致的:先由“焦距為2”求特征參數c,再結合“右準線方程x=”求特征參數a,最后綜合“a2-c2=b2”求特征參數b即可.
第二步:強化提升,模型構建
第(2)問構建了△QAB,在已知其面積的情形下求直線l的方程,其中點Q的坐標已知,是橢圓C1上的定點,點A,B是直線l與橢圓C的兩個交點. 從該條件中可以得到兩個信息:①直線l的斜率可求——由點O和點Q的坐標推導;②聯立直線的方程與橢圓的方程,整理為一元二次方程,則方程的判別式Δ>0.
問題的思路構建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處理條件,設定直線的方程;第二階段,構建三角形的面積模型;第三階段,基于面積模型構建關于直線參數的方程,求解直線方程. 具體如下:
①處理條件:已知點Q
,
,則直線l的斜率為k=,故可設l:y=x+m.
②構建面積模型:可將△QAB視為以AB為底、點Q為頂點的三角形,若設點Q到AB的距離為d,則其面積可表示為S=d·
AB
.
③構建關于直線參數的方程:聯立直線l的方程與橢圓C的解析式,整理可得x2+2mx+2m2-2=0. 因兩者有兩個交點,故Δ=4m2-8(m2-1)=8-4m2>0,解得
m
<. 設交點A(x,y),B(x,y),由韋達定理得x+x=-2m,xx=2m2-2. 由弦長公式得AB=AB=·
x-x
=,由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得d=. 已知△QAB的面積為1,結合其面積模型可得S=d·
AB
=
m
·=1,解得m=±1,所以l:y=x±1.
評析與拓展:第(2)問是本題的核心之問,問題的綜合性較強,但難度適中,同時轉化的思路也較為清晰,顯然就是基于三角形的面積條件來構建關于直線參數的方程. 高考考查還常以直線與橢圓相交為主體,融入動點,考查三角形面積的最值,故可作如下變更:設點Q是橢圓C上的動點,過原點O的直線l與橢圓C相交于點A和B(點Q不在直線AB上),試求△QAB面積的最大值.
上述變更融入了動點,增加了直線l的不確定性,同時存在直線l斜率存在和不存在兩種情形,難度略有提升,但破解的基本思路一致:l垂直于x軸可直接求出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不垂直則先將三角形底邊表示為與直線參數相關的代數式,再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表示三角形的高,進而將三角形的面積表示為關于直線參數的函數式,利用函數性質即可求最值.
第三步:綜合探究,思想綜合
第(3)問的信息量較大,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雙曲線與橢圓相結合,形成了曲線C;二是曲線C上的動點N與橢圓的焦點構建了向量和. 顯然,求向量積·的取值范圍,需要參考上述內容確定曲線C的具體軌跡,然后再分析向量積的取值范圍. 即第一階段,根據條件確定曲線C的軌跡;第二階段,構建向量,轉化向量積,分析其取值范圍.
①軌跡分析:已知橢圓C:+y2=1,雙曲線C:x2-y2=1,曲線C為兩者上滿足
x
≥
x
的所有點(x,y),故可分為兩部分,且關于y軸呈對稱關系,如圖1的實線所示部分.
②向量分析:可設點N(x,y)是曲線C上的動點,又知焦點坐標為F(-,0),F(,0),可推得向量=(--x,-y),=(-x,-y),故·=x2+y2-3(
x
≥). 根據圖像可知,點N可在橢圓C上,也可在雙曲線C上,故需要分兩種情形來討論:
當點N在曲線x2+4y2=4(
x
≥
x
)上時,·=1-3y2. 分析可知,當y=時,·取得最小值,且(·)=-;當y=0時,·取得最大值,且(·)=1. 所以此時·的取值范圍為
-,1.
當點N在曲線x2-y2=1(
x
≥
x
)上時,·=2y2-2. 分析可知,當y=時,·取得最小值,且(·)= -;沒有最大值. 所以此時·的取值范圍為
-,+∞
.
綜上可知,·的取值范圍為
-,+∞
.
評析與拓展:上述是以曲線相交為背景的向量積取值范圍問題,問題的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確定曲線的軌跡,二是轉化向量積,分析最值. 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是突破該類問題的常用策略,數形結合可將抽象問題直觀化,尤其適用于軌跡問題;而分類討論則可以降低問題的思維難度,配合數形結合可直接定位切入點,快速構建思路. 上述所呈現的也是向量范圍問題的常規破題思路,即將向量問題轉化為函數問題,利用函數性質來研究最值或范圍,故解題時需要關注變量的取值范圍、曲線的軌跡變化. 另外,對于上述問題還可以從軌跡視角變更如下:將“橢圓C與雙曲線C上滿足
x
≥
x
的所有點(x,y)組成了曲線C”變為“橢圓C與雙曲線C上滿足
x
≤
x
的所有點(x,y)組成了曲線C”,其他條件不變,求·的取值范圍.
上述變了點(x,y)滿足的條件,結合圖像可知,曲線C的軌跡變成了圖1中的虛線部分,對應的向量最值也就發生了變化. 點N在橢圓部分的最值情形變為:當y=時取得最大值,y=1時取得最小值;相應的,點N在雙曲線部分的最值情形變為:當y=時取得最大值,y=0時取得最小值. 后續只需綜合結論即可.
[?] 解后思考,教學建議
上述對一道圓錐曲線問題進行了逐問探究,變式拓展,其構建思路、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下面深入反思,提出相應的建議.
1. 鞏固基礎,構建體系
上述問題涉及了橢圓、雙曲線、直線、向量等眾多的基礎知識,通常突破問題的第一步是利用基礎知識整合信息條件,為后續解題做鋪墊. 如求曲線的特征參數,利用弦長公式、點到直線距離求三角形的底或高,以及將向量積轉化為函數,等等,基礎知識在解題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故教學中要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理解所學,活用所知.
2. 總結方法,形成策略
總結、反思是解題探究的重要環節,即完成思路構建后要注意深入思考問題,總結問題突破的關鍵,反思思路構建過程,形成相應的解題策略. 如上述逐問探究后對解法進行了深入思考,并結合高考考點探討了問題的常規變式,對于拓展學生的解題視野極為有利. 教學中要立足考題開展解后反思,讓學生全面審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法,進行解法優化、問題變式.
3. 探究思想,提升素養
解題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尤其是解析過程的思想方法可促進學生的思想提升. 如上述第(3)問充分運用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等思想,實現了抽象問題的直觀化,降低了思維難度,簡化了解析過程.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數學思想進行解題指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