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謝榮彩 趙鑫
摘 要:中小學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階段,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文章結合古代教學論和學習論的典籍,從四個方面探究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策略:應注重整體規劃、分層設計、學段銜接,構建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教育內容不應僅局限于經典閱讀,而應和各學科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本地文化相融合;教學方法上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知行合一;教學評估多樣化,采用建立學生檔案袋等方式進行質性教育評價。
關鍵詞:古代文論;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實施;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3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道者,是文化復興、民族復興的關鍵。中小學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階段,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頒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方針政策,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提供了方向指導。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得到高度重視。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2019年,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提出“研究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材指導綱要”。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從國家政策制定到各省市出臺的指導綱要,到各學校的校本教材和活動實施,都表現尤甚。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進入校園,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形成中華傳統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結合古代教學論和學習論的典籍,試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1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注重整體規劃,構建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禮記·學記》中記述了古代學習的目標要求和考核內容:“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學習和考核的內容不僅僅局限在知識上,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態度、習慣和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也就是說,在設置學段目標要求和學習內容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志向的培養、樂學的態度、尊師愛友的情感、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些內容和我們今天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緊密相關。
古代教育內容的次第安排也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序列化提供了有效參考。在《〈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序》中,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八歲至十五歲是小學階段,教學內容是“學其事”,“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兒童通過“學其事”而知其然并養成習慣,培養人格。“及其十又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在小學“學其事”的基礎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使其“明明德”,最后達到“止于至善”的目的。《三字經》中提出“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教育順序為:蒙童時期講解義理,探究事實,解釋字意,標明停頓;之后是按照朱子的“小學”和“大學”的順序,經書全部讀懂之后,才能讀諸子百家的著作和史書。據此,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育體系構想為:小學階段以禮儀、漢字課程、蒙學和《孝經》《四書》選篇為主;初中階段以《四書》《五經》選篇、古詩文為主;高中階段以諸子、諸史為主。
2 教育內容不應僅局限于經典閱讀,而應和各學科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本地文化相融合
現在很多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僅限于誦讀國學經典,開展相關的活動,大大地縮小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徐勇教授認為: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傳統文化可以分為“經典、常識、游藝”三個方面。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包括三家的經典文獻、文學常識和藝術教育等。因此,傳統文化不等同于國學經典,更不等同于儒家經典,它比國學經典、儒家經典這一對象更加寬厚,內涵更加豐富。
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學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經史子集等文學作品燦爛奪目、世代相繼,對提升個人品行、構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數學是一門客觀、精準的學科,我國古代曾經留下許多著名的數學著作,如《算經十書》《宋元算書》《算法統宗》等。走近祖沖之、秦九韶、李治、楊輝、朱世杰等歷代數學家,搜集數學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數學領域的輝煌成就和卓越貢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音樂課中可以學習經典《樂記》中的內容,再融合戲劇、古典舞蹈、民族服飾等,不是單純地學習樂理知識,更要起到“禮樂教化”的作用。在體育課中學習中華武術,內外兼修,充分理解“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武術文化內涵。美術學科中國畫、書法、陶藝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學生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各學科中,應把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地融合,而不是教條地、死板地生搬硬套。
校園和班級也應成為傳播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陣地。一是在校園、班級基礎設施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因素,充分利用學校的公告欄、廣播站、電子熒屏等平臺宣傳傳統文化,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校園、班級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節點和地域文化開展活動,將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和風俗、禮儀文化、地方戲曲、地方特色的非遺、博物館文化館等內容融入活動中。
3 教學方法多樣,結合古代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知行合一
我國古代教育屬于綜合教育,教育內容以思想品德為主,強調修身正己、忠孝仁義。《禮記·學記》、朱熹的《朱子讀書法》等教育理論里論述的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學思結合、課內外相結合等教育理念仍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古代語文教學的一些經驗也值得我們學習,比如開蒙教育集中識字,先認識兩三千字后再閱讀經典。為了增加孩子識字的興趣,編制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整齊押韻的教材,容易記誦,并且使用了吟誦的教學方式,符合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在編制教材時,將歷史文化知識、名物自然知識和基本道德修養融入其中,達到了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統一。在孩子高年級階段,通過分析漢字字形來學習漢字的字理。《周禮》記載:“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六書”是古代漢字教學的一個知識體系,從講述漢字形體的來源及漢字形體的分析方法落實到對經典的理解和把握,大大增強了孩子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并對后期學習經典起到了奠基作用。我們現在低年級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成為孩子學習的難點,古代漢字教學經驗非常值得借鑒和推廣。
古代的閱讀教學強調熟讀背誦,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背誦對于深切理解文本、提高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都是切實有效的方法,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傳統讀書方法。古代私塾教育就是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期進行大量的經典誦讀,反復直至成誦,并使之根植于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經驗的豐富、理解能力的提升,儲存于心的內容就會隨時提取、發酵、升華。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陳琴老師的“素讀法”就是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二十多年來始終堅持讓學生在不同年齡段背誦國學經典。她所教的學生,小學六年之后能夠“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寫下千萬言”。
吟誦,是我國古代口口相傳的讀書方式和創作方式,歷史悠久,在許多古詩詞和繪畫中都有“吟”字可以證明。首都師范大學徐健順教授二十多年來通過采錄各地私塾老先生的錄音,對吟誦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他認為吟誦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最好的方式,學生可以通過聲音的快、慢、高、低、緩、急等來表達對文章的理解,真正體會文本的內涵,從而感悟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目前很多中小學老師都采用了吟誦的教學方法教授古詩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 教學評估應多樣化,采用建立學生檔案袋等方式進行質性教育評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進校園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教育、五千年中華文化史教育和詩詞歌賦等文學藝術教育,核心思想應該是中華民族的愛國愛民的仁愛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自強不息的天行健精神、厚德載物的地勢坤精神以及中道中和等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的內在變化,必須用適當的載體將其外化體現出來,在客觀上留下真實的記錄,才能對其進行有效評價。
傳統文化應該以經典學習為主,融入學科教學、學生社團活動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教學評估多樣化,宜采用質性教育評價。山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指導綱要》評價建議,注重多種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課程學習成果評價。主要方法包括:活動記錄冊或成長資料袋評價;觀察法評價,即通過對行為習慣、情感情緒、操作應用、活動狀態等方面的觀察,進行綜合性評價;作品展覽及分析評價;研究性學習過程評價;訪談及問卷評價等。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鼓勵學生自評、他評、家長評、活動評委評等。
學生成長檔案袋是指用以顯示有關學生學習成績或持續進步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它打破單一的量化評價形式,注重質性評價,是動態的、發展的、面向未來的,突出其激勵反饋作用,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建立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檔案袋,可以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為孩子們記錄學習的成長軌跡和學習的點滴,展示學生進步狀況。傳統文化學習檔案袋的寫入者或評價者可以包括各科老師、學生家長、學生本人、同學和相關的社會人員,其內容可以按照經典誦讀、文化常識、文化活動分為三類,形式可以是課程學習計劃、調查報告、活動方案,也可以是小制作、實踐活動的剪影,還可以是收獲與體會、自我反思與總結、他人評價等。一本本成長記錄冊,記錄的是學生的經歷和成長,更是學生的進步和收獲,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自己學習所取得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知識。
在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實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北師大教授任翔指出: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課程、教材、教師、教學以及評價等諸環節進行整體設計、科學論證,使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有序、有效開展。如何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在學校中的實施,實現至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的目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1-11-2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8-10-29)[2021-11-29].https://www.hjren.com/article/article_23844.html.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4.
[4]朱自清.文明的素養:朱自清隨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64.
[5]任翔.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19(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