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瀟 楊曉倩
摘要:我國鄉村在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現有的鄉村景觀在規劃設計中,大部分村莊出現同質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黃陂泥人王村作為非遺傳統村落,在結合自身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一個特色文化旅游村落,讓游客在感覺傳統村落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傳統地域文化的魅力。本課題木蘭文化在泥人王村文旅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作為鄉村景觀改造的案例,為保護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確定地域文化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意義提供研究。
關鍵詞: 文旅;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
一、木蘭文化在泥人王村中的景觀表達
武漢市黃陂區一直有著木蘭故里之稱,形成了一條斑瀾多彩的木蘭文化鏈及一系列的木蘭文化生態旅游區,其中泥人王村就位于木蘭云霧山景區內。村內有眾多關于木蘭文化流傳的痕跡,主要呈現方式表現有木蘭系列手工泥塑作品和木蘭文學藝術等,形成了相對集中、獨特鮮明的地域特色,對泥人王村及周邊建筑的影響表現為木欄干砌建筑技法,形成了特色的建筑風格,展現了當地的民俗生活、宗教信仰和延續著傳統的建筑風格和生活方式。
木蘭文化在黃陂當地流傳已久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木蘭精神也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仁、義、禮、智、勇和信的美德。經過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木蘭文化也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資源,在流變的過程中,既要有承襲、發展,又要有創新。既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她的崇敬與仰慕,又加速了木蘭精神的傳揚,同時還反映出木蘭文化的形成有著廣泛的社會民意基礎,巾幗英雄木蘭的形象,也將由此傳遍中國,走向世界。在對泥人王村的文旅景觀設計中將木蘭文化融入,既可以弘揚木蘭文化,也可以讓泥人王村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木蘭文化背景下的泥人王村的文旅景觀改造規劃
近年來黃陂致力于發展旅游業,泥人王村依托景區內的交通系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達,位于云霧山景游玩的必經之路上,距離景區大門百米左右就可到達,依托景區的名氣給泥人王村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優勢。泥人王村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濃厚,村落建筑風格與眾不同,適合發展旅游業。所以在對泥人王村景觀改造設計是根據村莊周邊的環境和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在保障村莊整體風格的基礎上,發掘泥人王村獨特的地域文化,并且要做到有特色,發揮村落獨特的魅力。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升村莊的人性化原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帶動經濟發展。
(一)木蘭文化背景下的泥人王村景觀設計思路
黃陂泥人王村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戰略思想,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在村莊文旅景觀改造的過程中遵循鄉村傳統建筑風格,以符合人性化設計為基本原則,繼承和弘揚木蘭文化為主體的設計思路,以“文旅’’景觀為著重點,主要在打造一個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的特色村落。在弘揚木蘭文化的同時,對泥人王村當地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莊居住環境有一個很大的改善,實現“宜樂、宜商、宜學、宜住”也可以將泥人王村向外界起到的宣傳作用,讓更多的人們可以認識到泥人王村,以及泥人王村中的優秀傳統古建筑等,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1.保留原有建筑特色與更新
在對泥人王村的改造設計中,不僅要融入個性的地域文化,重點也要保留其傳統特色,設計既要更新也要有獨特的內涵,將特有的風土文化和人文習俗加以開發利用,實現文化與景觀的融合,促進泥人王村的發展。泥人王村建筑主體是完全用石塊壘積而成,石塊之間沒有點砂漿粘料,大大小小交錯嵌壓,層層相疊,與山水融為一體,這種特色建筑風格應當被保留,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與更新。
2.將木蘭文化與生態景觀融合設計
為實現泥人王村與云霧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改善提升,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居民對公共活動空間的需要,針對泥人王村設計重點主要的泥塑展覽館內部庭院空間和展覽館門外廣場空地進行改造設計,讓空地空間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讓游客在泥人王村參觀游玩的時候時候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泥人王村獨特的文化魅力。構建泥人王村與生態環境和諧,與游客休閑互動的良好場景,同時實現泥人王村山、水、游、玩為一體的自然優美觀光體。
3.以人文本體驗式景觀設計
將泥人王村泥塑展覽館空地設計為廣場,主要設計點包括入口標志牌,廣場大門,景墻,庭院內部構筑物和地面鋪裝。廣場設計主要以為紅色系為主,紅色系顏色提取來源與花木蘭征戰所穿的戰袍,代表了木蘭精神所代表的正義和勇敢。地面鋪裝采用波折形狀的,打破傳統村莊固守陳舊的舊習俗,邁向著現代化發展。
在設計的過程中以體驗者的感受為主體需求,將景觀設計和文化融合起來,以人為本,注重人們體驗感,將黃陂泥塑抽象變化為建筑小品,讓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增加體驗感。讓設計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觀賞的層面上,還可以滿足不同是人群對于景觀的欣賞點,創造實用,美觀,協調,多元化的鄉村景觀,以此滿足居民和游客生活、觀光、娛樂的需要。
4. 景觀改造融入現代化發展需求
泥人王村的景觀設計中也應考慮到村落的基礎設施,在對泥人王村的實地考察中發現村莊的缺乏基礎公共設施,需要增加垃圾箱、 標示牌、 休閑座椅、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滿足游客和居民使用需求。并且需要引導村名和游客規范化的使用公共設施,從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在村莊入口處設置標示明顯的指示牌,引導游客進入,村內每個路段設置分類垃圾箱公共廁所和自助販賣機等便民設施。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務設施。
5.推動泥人王村可持續性旅游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泥人王村的文旅景觀改造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上,對空間環境的改造不止與滿足現代的發展需求,也要聯想到未來村莊資源的保護,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在資源利用的同時可以也要維護生態環境,為后代的人類生存需要留有足夠的條件。對泥人王村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建立在生態自然和自然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之上的。泥人王村位于景區內,它獨特地理位置更加的需要注意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環繞綠水青山,將生態作為引導方向,對環境和資源的利用則現代更加的寶貴,凸顯村落景觀,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為獲取利益,要走長遠發展之路。
(二)木蘭文化背景下泥人王村景觀設計方法
時代在快速的發展,人們都精神需求也在逐漸變化,在實際的運用的過程中充分挖掘傳統資源的文化內涵,以地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游的品味和檔次。泥人王村在發展的道路上是有獨特性,但是缺乏宣傳,大多旅游之人只知云霧山風景區,現在對于景區內泥人王村及其配套旅游產品再設計,打造一個場景化、體驗式的新燃點,成為游客交流、聚集的新空間,更是為泥塑藝人們傳承、分享、交流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載體,游客來此可以現場看到各式泥塑的制作流程。其二,轉化文化特征,包括名人特征、手工藝術、風土民情等等,采用圖像符號的形式對其進行轉化應用到景觀設計中,間接性進行文化傳遞。使地域特色更生動化、形象化,也讓旅游者在參觀過程中得到文化的熏陶。第三進行景觀聯合,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景觀在上本身存有一定的類似,通過聯合,不僅讓景觀設計能夠發揮更大的空間,也能夠盡量避免先天劣勢,可玩性增強的鄉村人文景觀,也更加利于景觀的長久發展。云霧山守住“泥人王村”延續“地域文化”基因,保持了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了武漢市黃陂木蘭生態旅游區的知名度,擴大了影響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
1.特色道路設計
泥人王村道路鋪裝材料設計本著地域性原則,運用本地石材鋪裝,充分挖掘鄉村的獨特性,實現鄉村“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選擇自然,透水過濾性好的材質,實現生態與可持續性原則。村莊內的街道里巷依然采用當地石材,礫石、毛石自然石等,生態環保,也可突出當地特色,與大環境融為一體。
2. 特色景墻設計
景墻位置在泥人王村公路旁入口處,是進入到泥人王村首先會看到的,要醒目,能吸引游客駐足,景墻設計主要是展示泥人王村的歷史變遷現象,將泥人王村的代表符號,地域特色等融入景墻設計中,同時增加互動性功能,增加游客體驗感。
3.地標性建筑設計
圖像性的地域文化符號是從文化中提煉出的最為豐富的一種,將圖像性地域文化符號以立體形態雕塑化,并應用到鄉村景觀設計中,由其是對于標志性構筑物和景觀設施小品的設計。如泥人王村泥塑展覽館院內雕塑,展現的是木蘭文化仁,義,禮,智,勇,等民族精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地域文化內容得到更好的發揚與傳遞。
4. 文化交流廣場
場景化應用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到整個場地空間設計之中,使歷史事件或對過去生活的記憶等文化內容通過畫面的形式真實、立體的再現出來,在廣場的設計中增加互動性游玩設施,讓活動于其中的人們不由自主的想起當地的一些生活景象,進而使相應的地域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將泥人王村現余空地利用起來,作為一種交流游玩場所,共同營造出一種熱鬧、歡愉的生活場景,吸引著人們到場地中進行各種活動,在表現民俗文化的同時,還增加了廣場的使用率。
三、武漢市黃陂區泥人王村文旅景觀改造
(一)項目概況
泥人王村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第一批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為響應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探索出一條“泥塑文化”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模式,促進泥人王村和黃陂泥塑的發展。泥人王村作為非遺類傳統村落,具有獨特民俗民風,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人文景觀,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其文明價值具有傳承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是泥人王村發展的鼎盛時期,而現在隨著城鎮化、全球經濟化的快速發展,泥人王村因自身功能單一、傳統產業落后,走向沒落,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人口老齡化,村落空心化日益加劇,這使得泥人王傳統村落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目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系構架下,對于鄉村發展保護思路通常局限于單體建筑,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的理論闡釋與研究,在保護方法上也多千篇一律的新農村式設計,容易造成傳統村落保護方向的偏差和內容層面的缺失。
(二)設計策略
為了更好地延續傳統村落的地域特色、留住村落的生機與活力,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由表及里”地推向深入,從表象的物質形態的建設向深層次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內容轉化,向可持續化的發展轉化。泥人王村作為傳統村落改造案例,為帶動更多的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的傳承與發展引起重視。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中,泥人王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尋求新的突破點,對同類型的傳統村落發展具有參考價值。打造非遺特色主題聚集區,成為武漢市的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名片,保護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成為了非遺“黃陂泥塑”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既可以改善旅游體驗環境,又保護了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休閑旅游融為一體。
四、結論
泥人王村在根據自身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在景觀改造設計之后改善了村莊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居住的舒適度,也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的一系列的配套設施的發展,不斷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將泥人王村從一個逐漸衰敗的小村莊轉化為一個富有生命活力的特色文化旅游勝地,以地域性文化為本創造從賞玩到游玩的多層次空間,讓游客可以感受到獨特的村莊特色和豐富的地域文化。在科技的快速發展進程中,許多特色的名俗民風等文化在逐漸消失,應盡可能的挖掘和保護,營造出具有不同特色富有地域氣息的鄉村景觀。長遠來說,發展特色文化旅游,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崗位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實現鄉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曉宇.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設計——以青島市鳳凰村為例[D].河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2] 楊月.地域文化視角下陜北城郊型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研究——以榆林趙莊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3] 葉文才.地域文化在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四川建材》.2019.
[4] 周偉.從景觀文化到地域文化[N].《中國攝影報》.2019(009).
[5] 金照.非遺視角下的溫州地域文化[N]《溫州日報》.2019(008).
項目名稱: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非遺助推黃陂泥人王村體驗式文旅景觀設計
項目編號:20211323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