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話文體是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常見的一種文體,也是兒童喜歡的文體。統編版教材推行后,給予了童話教學新的使命,那就是童話教學既要有童話的樣子,又要有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使命,同單元中的略讀課文還要有運用語文要素的擔子。在一線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重童話情節,輕單元使命,也常常將童話課文割裂來教,忽略了課文在同一單元中的地位。筆者通過教材研讀、課堂實踐和課堂觀摩,找到了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兼顧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路徑,旨在提高小學童話文體單元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建設夯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語文;童話文本;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62-03
【本文著錄格式】呂娟.童話這樣教,那一定會很好——以《那一定會很好》為例,探析童話體裁的課堂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2,21(07):62-64.
童話是小學教科書中出現較多的一種文學體裁,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體裁,它以兒童的口吻講述一個個生動而有意思的故事,用兒童的視角去創造一個個美麗而善良的世界。童話教學也一直是小學階段被研究最多的教學,尤其是使用統編教材之后,童話這一體裁在低中年段多次出現,篇目的編排也是煞費苦心。進入三年級后,單元教學中提出了明確的“語文要素”的學習要求,這也使我們不得不站在一個單元的角度來分析新時代下童話的教學。
鄭文慶教師在《文體意識,行走在“強化”與“淡化”之間》一文中指出,不同文體的文章必須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讀法?!澳曃捏w的區別,所有的文章都用一種模式組織教學活動,稍有批判思維的人都會發現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了文體意識,我們才能定位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學習方式,讓教學更加有效。在2011版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對文體的學習要求,所以,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文體??v觀統編教材,從一年級至三年級,也就是在學生充滿幻想和天真的年段,編排了多篇童話故事。而且,每一篇童話課文都配以想象美觀的插圖,不得不說,學生一直沉浸在美麗的童話故事之中。進入三年級,以“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為人文主題的童話故事單元更是有了新的使命。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要讓“童話有童話的樣子”。
童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在筆者看來,童話應該是“生動的人物”“反復的情節”和“美好的愿望”。在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的孫教師執教的《那一定會很好》一課上,筆者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童話的這些模樣。
(一)生動的人物,滿足學生的體驗感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彭鋼所長在《從想象的兒童回歸真實的兒童》的講座中指出,兒童是“好動”“好玩”“好奇”的,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靜止的課堂教學并不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他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課堂,用好玩的心態期待課堂教學,更想在課堂教學中好動起來。在《那一定會很好》一課上,教師抓住生動的人物形象,滿足了學生這“三好”。在學習“縮”這個字時,教師就讓學生扮演小種子,做一做“縮”這個動作,教師采訪學生感受,這時學生說“我很悶,我很熱,我很難受”,瞧,學生已經走進了這顆埋在地下的種子。“我想活動一下筋骨,我想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甭?,種子的愿望已經開始萌芽,學生與人物融為一體,感受種子這一形象的生動。學生也充分滿足了自己的體驗感。
(二)反復的情節,描繪學生七彩的愿望
情節,是童話故事中最吸引目光的部分,也是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在教學故事情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找種子的愿望。用“我在第幾自然段找到了這句話 ,于是他變成了……”的句式來介紹,其實就是在引導學生發現故事情節的反復。再通過這句話的反復出現,引導學生認識到整個情節的反復。學生沉浸在文本的世界中,不知不覺就把整個情節了然于心。在整個故事情節結束時,教師還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段旅程,你覺得這是一段怎樣的歷程呢?”第一位學生認為這是一段有趣的歷程,因為他能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棵大樹,然后變成手推車,變成椅子,最后變成木地板,非常有趣。這時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已經掌握了這個情節的反復,而教師又加以點評:“每次愿望都能實現。”第二位學生認為這是一段艱苦的旅程,他努力生長變成了大樹,想要變成手推車,就要經歷被農夫砍掉的磨難,手推車坐下來想休息就會被拆成木椅子,想要變成木地板,又要經歷被拆的歷程。這位學生的發言是很耐人尋味的,他是有深入思考的,這段歷程的確是辛苦的,但是對種子而言它卻是欣喜的。第三位學生則認為這是一段奇特的歷程,因為種子憑著自己的努力長成了大樹,被農夫砍下變成了手推車,在農夫兒子的幫助下又變成了木地板,他的每一個愿望都實現了,而不是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里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她只有沒有實現的美好愿望。這個學生的發言,能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他是真的明白了,感受到了這篇課文傳遞的一種美好的愿望,只要有愿望,都會有實現的可能性,只要有積極的心態,都能迎來陽光的生活。
心中有了童話,還要講出心中的童話,將自己描繪的童話的樣子講給他人聽,將美好的愿望傳達出去。在這節課上,教師也關注學生熱愛讀童話、想講童話的愿望,通過給關鍵詞、繪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自己的童話故事。在一開始整理出文章脈絡時,教師就給出關鍵詞,讓學生看著關鍵詞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將這個長長的故事變成了一句話。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教師帶著學生總結出整個故事的層次,即“怎么想”“誰幫忙”“怎么做”“變什么”,用這樣的層次和學生一起整理出關鍵詞,在小組合作中梳理自己的思維導圖,并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種子的故事。
隨著統編教材的全面使用,“語文要素”作為一個熱詞出現在了所有語文教師的眼前,何謂語文要素?其實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陳先云在主題為《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的講座中就指出語文要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而“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則是抓基本方法,學基本內容,養成基本習慣,形成基本能力。
溫儒敏主編在教育部舉辦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四五六年級)使用培訓會上也指出,部編版小學與初中語文教材編寫時,高中語文新課標尚未頒布,但有關“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已在學術界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新教材是采納了“語文核心素養”這一理念的。特別是編高中教材時,注意貫徹新課標的精神,“語文核心素養”更成為編寫中時常在考慮的基本觀念。這也是使用小學語文教材,也應重視“語文核心素養”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要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切實提升教學質量,我們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都要將語文要素落實到位。從三年級開始,語文要素就清清楚楚地寫在了單元導語的右下方,一般含有“閱讀訓練要素”和“習作訓練要素”。明晰了每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在教學時,教師就應該將語文要素落實到位。落實語文要素,路在何處?我們來看該教師的課堂教學。
(一)抓文本,讓想象更豐富
文本,在這里指課文內容。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通過文本可以傳達編者的意圖與思想。作為想象類的文章,文本中的文字、情節、插圖,都在暗示著想象的新奇與豐富。
《那一定會很好》文本中的種子,是一顆有著美好愿望的種子,文本中反復出現“那一定會很好”這句話,暗示學生種子的形態將發生變化,以及種子的美好愿望,而學生也能很好地感知這一點,所以,學生在學習文章時,在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是非常期待種子在下一個情節中會變成什么,而且也非常樂意去猜測下面種子可以變成的具體內容。即使是最后,種子變成了地板,依然留有想象的空間,在那一句“那一定會很好”的背后,學生還可以放飛思緒,去想象種子會繼續變成什么,會帶來一段怎樣美好的生命旅程。
文字傳達情感,文字給予想象。同樣,文本中的插圖也能傳達情感,也能給予想象。在文本中,編者也非常精心地繪制了一幅插圖,這幅插圖就是農夫推著小推車,推車上裝著一些果蔬,坐著農夫的兒子,農夫的兒子特別快樂地從車上探出身子采著路邊的野草,而農夫也是笑瞇瞇地看著。雖然只有這一幅插圖,但是插圖里傳遞出來的美好與快樂卻是整個文本的核心。種子變成了小推車,帶給農夫便捷,更帶給農夫一家快樂,通過這一幅圖,學生可以知道種子此刻的形態和心情,更會知道不管變成什么樣子,種子都是快樂的,農夫一家也會對他很好的。正因為這樣的插圖,學生在后面想象種子變化的形態時,才會出現飛機、衣柜等常伴農夫一家的物品。
抓住文本去落實語文要素,種子的形態一變再變,每次都不一樣,在意料之外,這就是想象力的豐富。
(二)抓經驗,讓想象有依據
故事的主人公是種子,是樹,是木材,生活中對學生來說這并不陌生,所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繼續推斷文本中沒有出現的故事情節。而且他的變化內容在情理之中,這就是想象有依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續編故事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第一個出來交流的學生說他變成了一架飛機,后來又變成了一棵樹,飛機從材質上說,可以是木頭的,材質上有依據,木地板躺久了,想飛,這也符合故事的情節。第二位學生站起來說,他變成了一張紙張,他就真的變成了一張張紙,捐給了學校。從材質上說,紙張也是符合要求的,從愿望上來說,也是美好的。最后一位學生說他變成了衣柜,從材質上說,這也符合要求,從木板躺久了,想動一動的角度來說,也是合理的,可見學生的想象都是有依據的。教學到這里并沒有結束,教師表揚想象力很豐富的學生,接著又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把“飛機”“紙張”“衣柜”這三個故事編成一個故事,順序應該怎么放呢?這時就有小朋友發現應該按照它的大小來排序,也就是它的樣子應該越來越小,提出了把衣柜調在前面,飛機放在中間,紙張在最后,這就是想象有層次。
找到語文要素落實的依據與途徑,目標已經在心中,化作了教學的行動,讓學生學有所得,能力有所提升,這就是“填補文章的空白,續寫故事情節,在想象力的培養中塑造學生品格”。
“從三年級開始,課文分為‘精讀’‘略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泵款愓n文的功能不同,需加以區分,但更要配合進行。如何讓不同課型發揮更大的作用,那就需要放在一個“大單元”的情境中來思考整個單元的教學?!罢Z文大單元教學通過提煉相對合適的單元主題,努力發掘單元人文主題與各種語文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p>
單元中的課文,它有自己的使命,也有單元賦予的使命,本單元賦予的使命是“豐富的想象”,作為本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而且是在精讀課文之后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它的使命就是總結前一課的語文要素,并能將它遷移運用。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可以提煉出語文要素,分解為“想象很豐富”“想象有依據”“想象有層次”,《那一定會很好》這一篇略讀課文,應該是對前面一篇課文的延續,更有遷移與運用。這種應用體現在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更體現在了故事的續編上。續編故事,這是豐富的想象。學生想的內容有依據,更有層次,這就是內化運用,也為后面的習作教學奠定基礎。將所有課文的內在聯系打通,就可以實現陸志平教授所說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語文要素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過程”。
作為教師,我們本身就擁有授業解惑的職責,而教師心中的童話世界,同樣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職能,有專屬于他的路子和擔子。而“想象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他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給每個單元一個擔子,分而治之,合而為一,通過主題單元中一篇篇深入淺出的文章,帶領學生抽絲剝繭,層層遞進,一定能將學生的顯性能力和隱性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從而增強學生文本意識,提高學生綜合實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建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周一貫.小學語文文體教學大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吳靜霞.“想”于意料之外 “象”于情理之中[J].小學教學研究,2019(12).
[3]陸志平.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J].語文建設,2020(9).
作者簡介:呂娟,女,1989年生,江蘇常州人,本科,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