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 白偉婷 劉秀峰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價值鏈分工理論,對遼中南城市群的職能分工演變進行分析,通過構建城市職能專業化指數,測度了2010—2020年遼中南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并將遼中南城市群與哈長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進行比較。研究表明:在遼中南城市群內,沈陽的研發、營銷等知識密集型職能的專業化水平最高,大連位居其次,且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間知識密集型職能的專業化水平差距逐漸拉大。但在管理職能方面沈陽、大連均較為薄弱,鞍山的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最高,營銷職能專業化水平僅次于沈陽和大連,營口的物流與倉儲職能專業化水平最高。通過與京津冀、哈長與山東半島這三個城市群對比發現,遼中南城市群的物流倉儲職能和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較高,位居第2,而在研發、營銷和管理等知識密集型職能方面存在較大短板,反映出核心城市能級不高,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關鍵詞〕遼中南城市群 價值鏈 職能分工
一、引言
城市群是城市集群的升級和優化,是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向周邊城市輻射,共同建立的城市利益共同體。隨著全球和區域價值鏈的不斷發展和延伸,城市之間的分工逐漸由產業分工向職能分工演進。遼中南城市群是東北對外開放的前沿,也是發展基礎最優、競爭力最強的區域,是“十三五”時期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19個城市群之一。但近年遼中南城市群經濟發展放緩,城市群職能定位不夠清晰,城市間專業化分工水平不高。健康可持續的分工協同體系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探究遼中南城市群不同城市開展產業鏈分工協作問題,對于推動這一地區城市間跨區域配置資源與實現可持續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從價值鏈分工視角測度城市群的分工發展水平,并將其與哈長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這三個地理區位相近的城市群進行比較,分析遼中南城市群基于價值鏈分工的職能專業化水平與變化趨勢,同時通過職能專業化發展水平對比,找出城市群價值鏈分工的基本規律和演化邏輯,為遼中南協同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城市群職能專業化分工做了廣泛研究。當前,城市群職能專業化分工的現象較為顯著地出現在歐美發達國家,美國學者Duranton和Puga(2005)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職能專業化(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概念,通過構造城市職能專業化指數來測度美國的城市職能分工水平,分析表明,1980年后美國的大型城市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管理專業化特征,企業管理活動逐漸向大城市聚集,生產活動逐漸向小城市聚集,將城市的“中心—外圍”結構歸結于企業遠程管理成本的變化。Desmet和Rossi-Hansberg(2014)研究發現,美國的制造業和非服務型產業往往傾向于在附近的區域分散分布,同時服務業在最大的大都市圈聚集。Bade等(2004)采用德國1976—2002年數據的研究同樣表明,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呈現強化趨勢。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運用城市職能分工概念及理論分析我國的區域分工與專業化問題,蘇紅鍵、趙堅(2011)對中國284個地級城市的產業專業化和職能專業化特征以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30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職能專業化水平較高,其他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趨勢尚不明顯,大部分城市商業服務發展較落后。趙勇、白永秀借鑒Duranton和Puga(2005)的方法,對中國城市群職能分工水平進行了測度與比較,發現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的職能分工水平差距在逐漸擴大;魏瑋等(2015)以及柴志賢和何偉財(2016)證實這種差距的擴大將進一步帶來地區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差距的增大。何暉和劉德學(2016)、張曉濤等(2019)將綜合性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細分為研發、生產、營銷和管理等不同價值鏈環節,分別對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進行了測算,側重分析城市的職能專業化水平以及在城市群中的職能定位,結果發現核心城市與次級城市在同類型職能的專業化水平上差異較大,并且職能專業化水平呈不斷上升趨勢,各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的職能專業化水平基本與其所在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相對應。
三、職能專業化測算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測算方法
對遼中南城市群城市職能專業化的測度主要參考Duranton和Puga(2005)的城市職能專業化測算方法,并在何暉和劉德學(2016)、張曉濤等(2019)選用的“研發、生產、營銷、管理”四類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基礎之上,增加了與生產環節緊密相關的“物流倉儲”環節。采用“本市某職能從業人員數/本市總就業人數”與遼中南城市群“某職能總從業人員數/總就業人員數”的比率來測度遼中南城市群不同職能的專業化水平。對于城市群整體職能專業化水平分析,借鑒蘇紅鍵和趙堅(2011)以及Brunelle(2013)的方式,將12個城市作為一個研究整體,采用“城市群某職能從業人員數/城市群總就業人數”與“全國某職能從業人員數/全國總就業人數”比例計算得到。參考Bade等(2004)的方法,管理人員數采用了“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標,研發人員數采用了“科研研究與技術服務業”指標,銷售人員數采用了“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員”指標;此外,生產人員數采用“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標,物流倉儲人員數采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從業人員”指標。
(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是遼中南城市群內部城市,以及遼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整體,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遼寧省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等相關省市的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2010—2019年。
四、價值鏈視角下遼中南城市群職能專業化水平測算與分析
遼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盤錦和鐵嶺共9個城市。本文首先將每個地級市作為單一個體,考察城市群內部各市職能分工和區域特征,再將城市群作為整體計算其各類職能專業化水平,并與其他城市群進行比較分析。
(一)遼中南城市群內部職能分工特征和變動趨勢
(1)從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來看:城市群職能專業化水平存在一定梯度性,但層次不夠完善。

在研發能力方面,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省會城市,企事業單位區域總部集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集聚,知識型總部經濟相對領先;在營銷職能方面,沈陽為首,大連和鞍山分居第2位和第3位;管理職能方面城市群內缺乏引領城市,2012年之前沈陽的管理職能處于領先地位,之后開始大幅下降,跌落至大連、本溪、遼陽之后,大連市目前暫以微小差距居于第1。在生產職能方面呈現較明顯的層次分化,鞍山最為突出,遼陽、大連和本溪緊隨其后,鐵嶺和盤錦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與其他市差距較大,處于第二梯隊;物流倉儲職能專業化方面營口的水平最高且遙遙領先,這與其港口區位優勢直接相關,港口作為運輸系統的重要節點,同時又是進行倉儲和流通加工的最佳位置,使營口因港而衍生的物流倉儲職能更為凸顯。總體來說,遼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沈陽、大連的研發、營銷職能專業化水平較為突出,在管理職能方面有所不足;其他城市的專業化分工初步顯現,表現為生產職能突出的鞍山市和物流倉儲職能突出的營口市。
(2)從各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變化趨勢來看:各城市優勢職能得到強化,核心城市與非核心城市間職能專業化水平差異不斷擴大。
近年來核心城市沈陽的優勢職能——研發和營銷職能專業化水平有所加強,但增長動力不足,管理職能始終停留在較低水平難以躍升;物流倉儲職能近年有一定提升,生產功能逐漸遷出;同為核心城市的大連,雖然知識密集型職能專業化水平與沈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增長態勢較好,近年實現了穩步提升,隨之生產職能和物流倉儲職能被逐漸弱化,這也符合核心城市的發展趨勢。其他城市與此相對應,鞍山市由于承接了大量生產職能,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遼陽與本溪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持續平穩增長,2019年有所下跌;鞍山、鐵嶺、遼陽、本溪等市的研發職能專業化水平出現較明顯的下降,與沈陽、大連核心城市的職能專業化水平差距逐漸拉大;物流倉儲職能除營口市占據絕對優勢外,大連、沈陽、盤錦最具發展潛力;管理職能方面僅大連市、遼陽市和鐵嶺市有逐漸強化趨勢,其他城市均呈穩定不變或波動下降。
(二)遼中南城市群與哈長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比較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與遼中南城市群同處環渤海經濟帶或東北地區,依據公式1—5(見表1)計算得到2010—2019年間四大城市群的研發職能、生產職能、營銷職能、管理職能、物流倉儲職能的專業化指數(圖1—圖5),對遼中南城市群與其他三個城市群以及全國平均的職能專業化水平進行比較。



遼中南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水平仍處于全國平均水平或以上,但存在發展停滯,后勁不足的問題。根據不同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對比(圖6—圖10),可以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綜合實力最高,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城市在各項指標排名中互有高低,哈長城市群則除了在研發職能表現較好其余4項排名均靠后。從職能專業化水平變化趨勢看,遼中南與哈長城市群由于長期倚重傳統裝備制造業和能源企業,規模大,數量多的國企也以農業和重工業為主,高新技術企業相對較少,導致其研發職能、營銷職能和管理職能逐年走低或接近停滯。但由于遼中南城市群工業基礎雄厚,在生產及研發職能上依然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營銷和管理職能方面則保持持平或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受益于有諸多港口城市,并且處于連接關內關外的關鍵節點和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樞紐,遼中南城市群的物流倉儲職能專業化水平持續上升。京津冀吸引大量的外資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很多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總部落戶于此,因此其知識密集型職能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尤其研發職能不斷攀升,但隨著“非首都功能”的不斷疏解,經濟腹地缺乏實力支撐,京津冀城市群的知識密集型職能專業化水平呈下降趨勢。山東半島作為黃河經濟帶與日韓等發達國家交往的“紐帶”,同時也是南北均衡發展“紐帶”,憑借其良好的區位優勢,研發職能、管理職能與物流倉儲職能不斷上升,生產職能略有下降,營銷職能則保持平穩。由此可見,遼中南城市群目前仍是我國工業起步較早、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區域,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因此生產職能、物流倉儲職能專業化水平均較高,目前依然是東北地區發展最好的城市群。但同時也需要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吸引高科技人才就業,發展優勢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
中心城市的職能結構會對整個城市群職能分工格局產生影響。根據增長極理論,區域核心城市會通過“極化效應”吸引要素集聚進而影響周邊地區的要素分布和產業結構,基于此,對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2010年至今的職能專業化指數及排名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見表3)。

從中心城市與所在城市群的職能匹配度來看,各中心城市的職能專業化指數變化趨勢與所在城市群的職能專業化指數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北京、天津的研發職能處于較高水平或增長態勢,管理職能、營銷職能方面,北京在下降,天津小幅增長,兩個城市的生產職能均在遷出,這也與整個京津冀城市群的職能變化趨勢一致;沈陽、大連、哈爾濱和吉林在研發、營銷、管理職能方面均保持穩定或有所下降;大連生產職能和沈陽研發職能的排名相對處于較高水平,這也體現了老工業基地在生產和研發上仍具備一定優勢。哈爾濱和長春市的物流倉儲職能均有提升,樞紐作用有所增強;濟南的研發職能、青島的營銷職能和物流倉儲職能專業化水平有較大程度的躍升。值得一提的是,8個城市中除了北京在各項職能中均保持穩定領先外,其他中心城市的職能排名變化不大,說明山東半島與東北地區面臨產業轉型升級、高新技術人才流失以及發展活力不足的困境。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遼中南城市群近年來受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外流及經濟增長疲軟等因素影響,人口紅利逐漸減弱,近10年的生產職能和物流倉儲職能呈現上升趨勢,研發和管理職能專業化水平平穩下降,營銷職能維持穩定不變。城市群內部中心城市資源集中,研發職能和營銷職能集聚,次中心城市特色和優勢初顯,但尚未形成梯次性結構。
在遼中南城市群內部,核心城市沈陽的研發職能專業化水平最為突出,其次為大連,且僅有這兩個核心城市的研發職能專業化水平呈增長趨勢,與其他非核心城市差距逐漸拉大。但在營銷和管理職能上,核心城市表現并不突出,也是存在的重要短板。區域性中心城市營口由于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港口條件,物流倉儲職能專業化水平最為突出,其次為大連和盤錦;次級城市鞍山、遼陽和本溪的生產職能專業化水平較高,是中心城市生產職能轉移的主要承接地。
通過遼中南城市群與其他四大城市群對比發現,城市群整體的職能專業化水平與核心城市職能專業化水平基本一致。遼中南城市群的生產職能和物流倉儲職能處于相對優勢,并且呈上升增長態勢,在研發職能、管理職能和營銷職能方面,沈陽、大連兩大核心城市的知識密集型職能專業化水平處于中游地位,需培育新型經濟增長點,率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和能級提升。
(二)建議
從產業價值鏈角度,遼中南城市群只有實現合理的產業垂直分工體系,才能促進整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鏈價值鏈提升。基于前文結論,建議遼中南城市群繼續發揮生產職能、物流倉儲職能的比較優勢,提升城市群次級城市的產業承載能力,充分利用營口、大連、盤錦等港口城市打通內陸城市的對外聯系通道,加強國內國際合作交流,構建層次合理的物流體系,打造東北亞的物流倉儲集散中心。針對相對薄弱的知識密集型職能,應聚焦聚力提升沈陽、大連核心城市發展能級,圍繞沈陽“一樞紐、四中心”建設和大連國際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大力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進一步把生產制造業有序向次級、外圍城市轉移,騰挪出空間繼續集中發展專業化服務業,著力提升管理、研發、金融服務等方面職能,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中心城市,提升其在東北地區、全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對于其他次中心城市,鞍山市應持續擴大其生產職能優勢,并聯動帶動遼陽市和本溪市,積極承接核心城市的生產職能轉移;撫順具備研發和生產潛力,在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生產等方面率先探索實現突破;建議鐵嶺在農業優勢方面著力提升相關研發與營銷職能,與沈陽市形成良好互動銜接,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為將來承接外溢人口和產業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