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黎雪蘭 王曉霞 洪文文
【摘要】目的:臨床分析種植牙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選取本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種植牙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分為兩組,即常規護理與延續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比較。結果:研究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疼痛度、生理、心理、社會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種植牙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種植牙;延續性護理;疼痛度;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牙齒是人體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物件小,但作用較大。若牙齒殘缺,將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并影響人們的心理情緒。臨床對于牙齒殘缺者,多采用種植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相貌,并且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但種植手術容易發生口腔感染等,直接影響術后恢復[1]。因此,對種植牙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現將護理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所選的100例種植牙患者,時間選擇于本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就診的。根據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其基本資料如下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及牙周疾病;血糖及血壓控制較好;無血液系統疾病;經醫學倫理會批準;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種植手術禁忌癥;伴口呼吸、吸煙等不良習慣及咬合關系不穩定者;交流障礙者;心肝腎功能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監測患者病情,向患者普及相關健康教育知識。
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1)成立延續性護理管理團隊。由1名口腔科主治醫生、5名護理人員組成專業護理團隊。由團隊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加大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強患者對口腔種植術的認識。在團對內開展相應培訓,使護理人員清晰的認知及了解口腔種植術后恢復及功能鍛煉內容。(2)延續性心理干預。出院后,護理人員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診,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屬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等,了解患者恢復情況,遵醫囑服藥。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時針對性疏導。對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通過上門隨訪的方式,面對面與患者溝通交流,緩解患者內心焦慮不安情緒,從而改善生活質量。(3)延續性疼痛干預。術后,評估患者疼痛,指導患者進行疼痛自我評分。可預防給藥措施,加以鎮痛。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疼痛知識宣教,減輕疼痛[2。指導患者進行冰袋冷敷、止血,術后2小時允許進食,禁止過冷、過熱或者辛辣刺激性食物。
(4)建立“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由醫院網絡醫療部、護理部、信息科與第三方互聯網信息技術公司合作,經開發“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并將平臺整合到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實現平臺與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信息系統的對接。申請“口腔種植”微信公眾號,并下設“口腔種植術后恢復及注意事項”公共宣教區,患者可通過平臺可預約延續護理服務。
1.3觀察指標? 觀察及比較兩組患者疼痛度、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簡表(WH0Q0L-BREF)評價生活質量,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對照組與研究組的數據差異,當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疼痛度比較
見表2所示: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的疼痛度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術前及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3所示:術后6個月,研究組心理、生理、社會評分更高,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種指術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一項較成熟的醫療技術,可有效彌補牙齒缺失者的缺陷,且種植后的牙齒與天然牙十分相似,受到多數患者的青睞。但種植牙患者術后應做好相應護理干預,改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3]。延續性護理干預,以種植牙患者為中心,給予充分理解及幫助,并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心事,及時了解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并通過電話、微信隨訪等方式,了解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給予飲食及疼痛指導,緩解患者疼痛。此次數據調查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疼痛度、生活質量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一致[4]。
綜上所述,種植牙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可取得滿意護理效果,建議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康曉菲. 延續性護理對種植牙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山西醫藥雜志, 2021, 50(24):4-5.
[2]劉曉玲. 探討口腔科種植牙患者整體護理效果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20, 5(17):1-2.
[3]魏洪.探究口腔種植牙手術的臨床護理對策[J]. 醫學美學美容. 2021,30(2):3-4.
[4]鄧利萍, 丘國鳳, 劉宇明. 分析全程護理配合口腔健康教育在種植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20, 7(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