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復護理對于食管癌癥患者在圍手術期的護理價值。方法:選取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間前來我院治療食管癌癥的患者70例進行分組,按接診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患者35例、實驗組患者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在生存質量評分比較中,實驗組分數也高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快速康復護理的實驗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的評分顯著優于實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評分狀況(P<0.05)。結論:對于改善食管癌癥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可以最大程度的緩解患者焦慮與抑郁的不良心理情緒,此護理手段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食管癌癥;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快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食管癌是食管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發病與老年男性患者。食管癌在我國的發病率非常高,且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一種疾病。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的常用手段[1-2]。為了加快患者痊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現我院采用快速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護理,選取我院患者進行研究,具體方法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的食管癌癥患者均來自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間,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35例和實驗組35例,共計患者7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為37到54歲,平均年齡值(40.71±2.85)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為36到55歲,平均年齡值(40.92+2.53)歲。兩組患者在上訴資料中對比中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臨床統計意義。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告知患者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提醒患者手術前12小時和手術后6小時禁食禁水。
實驗組患者在圍手術期采用快速康復護理進行干預:1.詳細了解患者以往病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動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安慰的鼓勵[3]。2.手術后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包括患者的血壓和體溫情況。關注患者切口狀況,確定患者的活動量和活動范圍。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在患者術后腸道通氣后,術后幫助患者找到舒服的體位進行休息,可以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患者術后4~6小時指導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在患者術后腸道通氣后,可以知道患者食用流質食物,在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食物。
1.3觀察指標
1.3.1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1.3.2分析實驗組、對照組的患者應用不同護理干預后,其心理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情況,總分為10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用(x±s)表示時,以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時,以X2檢驗,當P<0.05時,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實驗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見表1。
2.2心理評分
對照組接受護理后的心理評分顯著差于實驗組心理的評分,數據之間有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食管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雖然食管癌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跟大多數的疾病一樣,食管癌也是和長期的飲食不規律、吸煙、酗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4-5]。但是經過手術切除,多數的患者預后較好,可長期存活。我院現對食管癌患者給與快速康復護理干預,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率和術后生存質量,證明此護理手段的有效性。
加速康復外科(the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 是一種治療模式的創新革命,它顛覆了外科很多的傳統觀念,它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外科、麻醉、護理、營養等多學科的合作,為了驗證其臨床價值,本次選取我院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優于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與參考文獻相同。
綜上所述,采用快速康復護理用于食管癌癥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效果更優,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穎,田敏. 快速康復護理在腹腔鏡結腸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11):1402-1405.
[2]雷雪嬌. 快速康復護理對甲狀腺切除患者應激反應和術后恢復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2021,19(30):148-149.
[3]王丹,丁倩,何爽. 快速康復護理方案對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0):34-36.
[4]章丹坤,徐慶,趙榮華,項彩霞,汪紅艷. 快速康復護理在食管癌胸腹腔鏡聯合圍手術期的應用[J]. 安徽醫藥,2019,23(04):778-780.
[5]胡小菊,付孝梅. 快速康復護理在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析[J]. 當代醫藥論叢,2019,17(02):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