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梁靖華,費友,李璞,孫林梅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2.深圳市中醫肛腸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3.西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0
肛竇炎(anal cryptitis,AC)又稱肛隱窩炎,屬中醫學“臟毒”范疇,此病多由飲食不節、嗜食辛辣醇酒等致使脾胃受損、濕熱內生、下注大腸乃至肛管而成,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1]。西醫認為,此病是肛門瓣、肛竇引起的急慢性炎癥,與肛竇的解剖位置、性激素影響、胚胎發育影響、微循環障礙、免疫力降低以及情志異常等因素有關[2-3]。AC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肛內常伴有輕微隱痛、墜漲或不適感,長期遷延不愈還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5]。由于本病初期癥狀較輕,診斷較為困難,常被醫師忽視,若未及時醫治易發展成肛周膿腫和肛瘺[6]。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有80%肛周疾病的發生與AC有關[7],中藥灌腸療法治療AC療效明顯[8]。本文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收集中藥灌腸療法治療AC的文獻,分析中藥灌腸治療AC的用藥,總結其治法原則,為提高臨床效果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以“肛竇炎”“療效”“觀察”“中藥灌腸”為主題詞模糊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數據庫自建庫至2020 年6月1日收錄的相關文獻,收納中藥灌腸療法治療肛竇炎的方劑。
1.2 文獻納入標準臨床研究或療效觀察類文獻;研究對象為明確診斷的肛竇炎患者;干預措施包含中藥灌腸治療,且經臨床觀察驗證有效者。
1.3 文獻排除標準文獻類型為綜述、經驗總結、個案報道、理論探討等文獻;灌腸方劑藥物不全的文獻;方藥完全相同的文獻,采用其中1篇。
1.4 數據分析方法應用Excel建立“肛竇炎中藥灌腸治療信息數據庫”,將納入研究文獻的名稱、方劑中藥錄入所建立的數據庫,中藥的名稱、功效分類參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和《中藥學》[10]的分類標準進行規范化處理。例如:“生甘草”與“炙甘草”全部歸屬于“甘草”。采用Excel 2013軟件對高頻中藥的頻次、頻率進行分析;應用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的數據挖掘,并運用系統聚類方法對中藥因子進行聚類分析。
2.1 一般情況初步檢索文獻共429篇,進一步閱讀題目和摘要篩選出文獻98篇,閱讀全文后,最終納入92篇文獻,有效方劑92條,共涉及中藥115味,使用頻次共計784次。
2.2 中藥灌腸治療AC高頻用藥頻次分析中藥灌腸治療AC使用頻次≥10次的中藥共有26味,依次為黃柏、黃連、大黃、金銀花、苦參、甘草、蒲公英、地榆、當歸、赤芍、黃芩、乳香、敗醬草、桃仁、白芷、五倍子、延胡索、冰片、防風、白及、沒藥、魚腥草、皂角刺、紫花地丁、白芍、野菊花等。以功效進行分類,以清熱藥居多,其中清熱藥11味,活血化瘀藥4味,補益藥3味,止血藥2味,解表藥2味,收澀藥1味,化痰藥1味,攻下藥1味,開竅藥1味。藥物使用頻次與劑量,見表1。
2.3 中藥灌腸治療AC藥物性味及歸經分布情況對納入標準的115味中藥進行性味、歸經統計分析,詳細頻次分布情況見圖1、圖2、圖3。

圖1 藥物四氣分析雷達圖

圖2 藥物五味分析雷達圖

圖3 藥物歸經分析雷達圖

表1 中藥灌腸治療AC高頻用藥頻次與劑量分析
2.4 高頻中藥關聯規則分析使用SPSS Modeler軟件對所納入方劑的中藥進項關聯規則分析,用Apriori 算法挖掘中藥配伍規律,支持度設為 10%,置信度設為80%,得到提升度1.0以上的10條關聯規則,見表2。核心藥物網絡,見圖4。

表2 高頻中藥關聯規則分析
2.5 聚類分析運用SPSS 20.0對藥物出現頻次≥10次的前26味藥物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到冰狀圖和樹狀圖,見圖5、圖6。

圖4 中藥灌腸治療AC高頻藥物網絡圖

圖5 中藥灌腸治療AC高頻藥物聚類冰狀圖

圖6 中藥灌腸治療AC高頻藥物聚類樹狀圖
梁靖華教授認為,AC病機為氣滯血瘀兼情志失調,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理氣解郁為主[11]。張燕生教授提出“毒邪”理論,如過食辛辣刺激,內生濕熱熱毒;腸燥便秘,破損成毒;五志過極,郁熱邪毒等,主張內服外治,以清利濕熱、活血通絡、托里透毒為治療總則[12]。沙靜濤教授主張以脾胃為本,辨證施證,遵循消托補原則,內服外用治療AC[13]。尹強等[14]認為,AC的致病因素由熱、濕、血、瘀組成下襲肛門,治療以健脾疏肝、清熱利水、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
本研究對納入的92首中藥灌腸方劑進行頻次分析,高頻藥物(頻次≥10次)中黃連、黃柏、黃芩、苦參清熱燥濕;大黃、地榆涼血解毒;金銀花、敗醬草、魚腥草、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乳香、沒藥、延胡索散瘀止痛;當歸、白芍活血養陰;甘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止痛。冰片清熱止痛;白及消腫生肌;皂角刺化痰散結消腫,白芷、防風、五倍子除濕斂瘡。對115味中藥性味及歸經進行分析,四氣統計中,寒性藥物頻次為57次,占比51.25%,溫性藥物頻次為28次,占比23.72%,熱性藥物頻次為3次,占比2.54%,平性藥物頻次為8次,占比4.25%,涼性藥物頻次22次,占比18.64%。在五味統計中,頻數最高的是苦(70次,36.84%),辛味藥物次之(48次,25.26%)。
肛竇炎致病因素與濕、熱、血、瘀有關,通過對中藥數據的挖掘,也體現了治療肛竇炎宣通氣血、苦寒燥濕的治療理念。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苦寒藥多具有解熱鎮痛、抗菌、消炎的功效[15];甘溫藥多具有解痙止痛、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16]。藥物歸經統計結果顯示,肝經、胃經、肺經藥物使用頻次最高,肝經藥物出現頻次58次,占比19.21%,胃經藥物出現頻次50次,占比16.56%,肺經藥物出現頻次47次,占比15.56%。肛竇炎多表現為肛門部隱痛及墜脹不適,現代中醫認為,肛竇炎發病主要與脾、胃、大腸、肝相關,故所選藥物中以肝經、胃經藥物居多。
對高頻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得到10條關聯規則,其中綜合支持度最高的藥對組合為黃柏-苦參。黃柏水溶液具有抗菌、抗感染、解熱作用,并能制免疫反應,減輕炎癥損傷[17]。《名醫別錄》記載:“苦參養肝膽氣……令人嗜食。”現代藥理學表明,苦參水煎液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等多種微生物病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18]。對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可分為3大類。第1類:乳香、沒藥、甘草、白芍、黃芩、黃連、魚腥草、五倍子、冰片、赤芍、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功效。第2類:皂角刺、當歸、桃仁、大黃、防風,為止痛如神湯核心藥物,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止痛,潤腸通便;第3類可分為3個中類:第1中類:苦參、白芷,具有除濕斂瘡的作用。第2中類: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延胡索,為五味消毒飲加減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第3中類:黃柏、地榆,白及,黃柏地榆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白及的有效成分對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19]。
灌腸療法在治療腸道疾病方面有著良好的療效,可使藥物直達病所,避免了藥物首過效應,達到稀釋腸內毒素,減輕炎癥的效果[20-22]。本研究基于數據挖掘的方法,利用Excel、SPSS20.0、SPSS Modeler 14.1等軟件分析臨床相關的實驗數據。關聯規則分析可知,支持度相對較高的中藥組合為黃柏-苦參,與單味藥用藥頻次統計結果高度一致。聚類分析主要以止痛如神湯、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方劑的核心藥物聚類而成。
綜上,中藥灌腸治療AC,以清熱燥濕解毒為主,兼以散瘀行氣止痛,同時調暢情志,酌情使用理氣解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