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鑫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山西省平順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將處于惡劣地區的居民從不適宜居住的環境中遷出,從而達到消除當地居民貧困并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關于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所發揮的作用,相關研究結論并不一致[1]。從現有研究來看,皮海峰根據生態移民的目的及在國內的實踐將生態移民分為6類[2]。包智明[3]則將視角集中于移民主體自身上,提出根據是否有政府作為主導,分成自發性移民與政府主導移民。學術界從生態移民的概念、安置政策、收入變化以及搬遷意愿等方面對生態移民展開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許多有具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但構建可持續生計的關鍵要素是生計資本,因此本文通過對平順縣扶貧生態移民生計資本的變化進行相關研究。
本文通過對山西省平順縣扶貧移民進行問卷調查,觀察其生計資本的變化狀況,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到51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79份,有效率達到93.5%。在479個有效調查樣本中,男性為241人,占比50.31%,女性為238人,占比49.69%。戶主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共計417人,占比87.05%。在所調查的移民當中,整體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數占比83.72%。
平順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對平順縣鄉(鎮)開展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自然條件差、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人口較為分散;基礎設施十分落后,與外界溝通不暢,村民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系;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信息閉塞、創業意識弱,觀念比較落后,過著較傳統、保守的單一農業生產生活;經濟基礎十分薄弱,隨著21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斷有村民主動流入并進一步融入城鎮甚至城市。從而造成村中土地日漸荒蕪及貧瘠。與此同時遷入地具有以下條件:自然條件改善,移民新區所選之地土地都較為平整,人口分布較為合理,不浪費土地資源;基礎設施得到日漸完善,大部分移民新區水質明顯得到改善,交通十分便利,之前坑坑洼洼的土路變成了瀝青路,道路非常平整,群眾也可以自由出行;農民接受最新信息的渠道增加,在不斷給其講解新政策的情況下,移民有了一些符合實際的、能夠帶動經濟增長的創新想法;經濟狀況得到改善,移民之后村民較少以耕種土地為生,而是轉而加入符合當地情況的其他產業的建設中。
人力資本是指家庭或個人在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個人勞動技能、學習能力和健康水平[4]。通過對移民的調查,用移民的家庭勞動力數量、文化程度、是否有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這4個指標來衡量人力資本的變化。

表1 扶貧移民人力資本指標值
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也決定著農戶能否合理地運用其他資產。由于移民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十分小,所以改變幅度也小,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在移民后不會有很大的改變,雖然移民之后各種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但是對農戶的影響不能很快顯現出來。同樣,家庭勞動力數量、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移民前后基本不變。而唯一明顯的就是外出務工人員在扶貧移民后明顯增多,有85.39%的調查用戶家庭中有外出務工的人員。因此移民前后人力資本必然增加。

表2 扶貧移民前后金融資本指標變化值
金融資本是指農戶可用來支配和可以籌借到的資金,在這里將這2個指標作為金融資本的評價指標。家庭的人均收入作為農戶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征,家庭中是否可以獲得貸款則是其可利用的資金來源。如表2所示,從所得結果來看,移民前后家庭人均月收入指標均值由2.10增加到了2.83,增加值較大。而對于移民家庭在需要貸款時,貸款獲得的難易程度指標均值從0.23增加到了0.52,增加值較小。所以移民前后金融資本增加。
本文的物質資本是指農戶進行生計活動所應有的基礎設施與生產資料。物質資本可以反映移民家庭生活情況的好壞。物質資本主要包括住房面積、生產工具、耐用消費品和牲畜擁有情況[5]。調查過程中主要通過5大指標來衡量其物質資本。房屋面積;移民家庭擁有耐用消費品數量;耐用品包括手機、電視機、洗衣機、電腦、電冰箱、移民家庭擁有的家庭農耕及交通工具的數量,包括摩托車、小轎車、拖拉機、農用車、耕地機、收割機;家里所養牲畜情況,包括豬、牛、羊、雞、馬、蠶;去往村莊的道路設施情況。
如表3所示,從統計結果看,移民后房屋面積和牲畜資產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小。房屋面積減小,并不能體現此類物質資本降低,從房屋結構來看,移民搬遷前的房屋為土木結構,搬遷后住上了整齊劃一的鋼筋混泥土蓋成的移民房,所以搬遷解決了其住房安全問題。搬遷前雖然院子面積大,但實際居住面積小,剩余房屋主要用于養殖牲畜等,房屋利用率低。搬遷后移民房屋的功能齊全,房屋利用率高。對于牲畜資產,移民前養雞的比例高達29.65%,搬遷后由于各種原因養雞的概率下降到了6.89%,故移民前后牲畜資產有所下降。道路狀況、家庭農耕及交通工具、耐用消費品數量的指標平均值都有升高。家庭交通工具中摩托車由原來的24.84%上升到39.87%,是變化最明顯的一項指標。耐用消費品中,每項指標的平均占比都有上升,并且上升幅度較大。

表3 扶貧移民前后物質資本的指標變化值
社會資本是指在可持續生計下,人們在追求最終生計輸出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即指移民的社會組織及社會關系網[6]。社會資本主要通過2個指標衡量,分別是和親朋好友關系的好壞,以及家中是否有村干部。社會資本會直接影響其獲得社會支持的強弱。

表4 扶貧移民前后社會資本指標變化值
如表4所示,農戶在搬遷時大都選擇和自己之前的鄰居或者親戚一同搬遷,并且選擇同一個搬遷區域,安置的直接結果是農戶居住距離的縮小,交往機會的增加,使得農戶的社會資本相應地也會增大。扶貧移民工程使得農戶之間親朋好友的關系更加緊密。但是由于移民之后人口規模更大且房屋分布更有序,從而需要重新選舉幾個有代表性的干部,使得家中是否有村干部這一社會資本下降。得出的結論是移民前后社會資本增加。據研究發現,扶貧移民政策使得農戶4大資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提高移民人力資本有以下方法,培訓家庭主要勞動力,使之具有專業技能,從而可以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通過村集體培訓組織對不同區域居民進行分類培訓,提升勞動力自身素質,自力更生拓寬致富渠道。重視其科學文化以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發展新型職業培訓與農業職業發展教育,更新和創新傳統扶貧移民搬遷發展觀念;同時還要提高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改變其對于教育的觀念,鼓勵孩子上學增強移民自身脫貧致富的意識,使移民能夠更快地融入城市中去[7];對于物質資本,應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移民后的基礎設施較之前有很大改觀,但是還有不足之處。因此,適當的疏導和正確的引導對移民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就金融資產來說,要規范民間信貸業務行為,及時解決村民購買生產設備所需要的資金短缺問題。對于社會資產,可以組織移民參加各種培訓及各項文化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移民的生活,減少移民之間的生疏感,同時可以增加移民之間的互動[8]。提高移民對社區活動的關注度,讓更多的移民參與社區活動,增加其歸屬感,提高其社會資本。此外,還能夠通過現代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幫扶推動其發展,以契約形式將居民與服務發展組織模式相聯結,將居民從傳統的生產與銷售分離向生產與銷售一體化轉變,這時需要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兩只“手”,即政府與市場來引導發展,予以外部國內市場刺激與政府改革推動,進行多元化經營。相對于居民以前的傳統農業來看,現代產業更適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是生態、優質、高效的發展形式,現代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工業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支撐與指導,所以居民要想與現代產業相接軌,應從生產規模、市場融合、技術傳播、機械化協作4方面來推進。從生產規模來看,因為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來推動居民的發展,因此就能夠將有意愿擴大生產規模的居民匯集起來,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提高生產協作效率,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從市場融合的角度來講,龍頭企業具有現代企業的科學化、集約化、產業化、市場化的優點,推動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因此會將居民發展過程之前的物資采購、生產過程中期的產品生長追蹤以及生產過程后期的產品質量把控以及農產品銷售進行時間化空間化統一安排,既滿足了企業在產品原材料供應和產品質量把控的需求,及時洞察市場方向,調整生產結構,同時又降低了居民生產成本,擴展了銷售渠道,從生產加工到市場流通再到最終的銷售環節,形成現代化集約高效發展模式,提高居民的經濟效益。在科學技術傳播方面,居民在現代企業這個平臺上,更好地進行生產培訓,科學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使其認識到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以便更科學有效地引用到生產領域中,培養居民對產品進行初加工與深加工的能力,通過經濟理論的融入與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更好推動了搬遷地移民發展與進步。從機械化協作方面來講,傳統的居民大多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自耕自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擴大等的影響,這種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高效集約的發展潮流,并且搬遷地也沒有這樣的條件提供給其從事之前的發展模式,現代產業則是用機械來替代人力與畜力,實現生產工具的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省時省力。在扶貧搬遷過程中共享農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