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曼
中國石化首席科學家許友好滿懷赤誠之心,將30年歲月奉獻給了我國催化裂化事業。

許友好:一生一事一團隊,唯真唯實唯奮蹄。
許友好,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石科院)正高級工程師、中國化工學會會士。
他發明了變徑流化床反應器,首創變徑流化床催化反應工程科學與技術,做到了“為人所不能為”并得到國際認可。他研發的基于變徑流化床的多產異構烷烴的催化裂化工藝市場覆蓋率高,在我國車用汽油質量升級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油化工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在國防工業和民生領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發展祖國的煉油事業,許友好滿懷赤誠之心投身于石油化工領域,從事催化裂化工藝研究與開發,一干就是30年。
如果說催化裂化是有情懷的,那么許友好的情懷與催化裂化的反應過程非常相似。在催化裂化反應過程中,無數微小的催化劑成群結隊地沖向原料,在不到3秒的時間里完成化學反應,把原料轉化成優良的產品,因此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活性;失活的催化劑來到再生器中,在700℃高溫下長時間煅燒以恢復活性,隨后再沖向下一次反應。許友好就像是那一顆顆細小的催化劑,用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完成一項項的課題攻關。
2022年1月13日,許友好獲聘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石油煉制領域首席科學家。
“我的成長就是在實踐中一步步走來的。做科研工作,不能想著一步登天,一定要深入一線積累經驗。”許友好中肯地分享著他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感悟。
1988年,化學工程專業的許友好一畢業就來到了石科院,恰好趕上石科院正在進行一項催化裂化技術的研發,便參與了進來。正是有了這一次的際遇,催化裂化成了他一生的攻關課題。
說起石油石化,就不得不提到閔恩澤與陳俊武。是他們填補了我國多項石油煉化技術的空白,奠定了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在閔恩澤與陳俊武兩位院士的帶領下,我國的石油化工行業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煉油技術向前飛躍,基本結束了依賴進口汽油、柴油的被動局面。許友好這一代人相當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攻堅,從踏入石科院起,他就開始做自主創新的研發工作。
“我很幸運,在剛進入實驗室的時候就能夠追隨多位院士和著名專家的腳步。我也很苦惱,因為讀書時課本上學到的內容大多是已經完成的事情,而實際情況常常需要在現有的實驗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創新。所以說,不了解一線很難有嶄新的思路。為了彌補自身的專業水平差距,我足足扎根一線十年。這十年來,我沒有發表任何的論文與成果。”
為了能夠將自己也變成專家,青年時期的許友好沒日沒夜泡在研發一線。凡是參與過的科研項目,他勢必從頭跟到尾,熟悉每一項工藝技術,了解每一個裝置的設計原理,能夠庖丁解牛般地將整個工藝流程復刻出來。
不僅如此,當實驗室中技術搬到生產線上時,工廠里就出現了許友好忙碌的身影。他會全天候盯在現場,以便直接拿到一手數據并及時處理工業裝置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常常一連就是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濟南、海南、榆林……從南到北,從東至西,許友好的足跡遍布全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許友好將青春最美好的十年獻給了“催化裂化”,而這十年反饋給他的實踐經驗也成為了他最寶貴的財富。1998年,石科院共申請60余項專利,有10項來自許友好,其中包括1999年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變徑流化床”。
30年前,許友好從工業實踐中發現了一種分子篩可以使制得丙烯的濃度提高,然而卻一直沒有機會能讓他進行應用實踐。為此,他將此種方法寫入自己所著的《催化裂化化學與工藝》,希望能給他人帶來一些參考。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中國石化青島石化需要丙烯、丁烯和燃料油組分,便將30年前所發現的催化劑推薦了過去。2021年,這家企業成功應用上了催化劑,由此開啟了中孔分子篩催化劑的催化裂化新時代,為煉油低成本、低排放向化工轉型提供了國際首創的技術。
埋頭一線十年,培養了許友好作為科技人員的科學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后來,他所擁有的數不勝數的專利與論文都是從那十年的積累中得到的。

1月13日,中國石化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為許友好頒發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聘書。
科學技術每前進一步,就會帶動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就是在技術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許友好激情滿懷地說:“我們必須在前面蹚路,敢于甘于在戰略性、前瞻性的未來領域當先鋒。”
還好熱愛無聲,否則震耳欲聾。許友好對于專業的熱愛,充分體現在了他的創造之中。
從事催化裂化工藝研究與開發30余年,他共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10余件,獲授權境外發明專利15族近百件;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次,獲中國專利金獎1次、優秀獎2次,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3次,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科技進步一等獎5次;獨著《催化裂化化學與工藝》、合著《變徑流化床反應器理論與實踐》等6部學術專著,在國內外發表文章100余篇。由他所設計研發的變徑流化床大幅提升了車用汽油的質量,一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應用。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但石油必須經過煉化,才能使用。催化裂化就是石油煉制的核心。以車用汽油為例。燃油汽車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百年的時光,為人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了3億輛,其中汽油車超過2億輛。老百姓對車用汽油質量與價格的關注,如同對待糧食的質量與價格一樣十分敏感。在每年消耗超過1.3億噸的車用汽油中,70%來自國產催化裂化裝置。由此可見,催化裂化裝置在我國的石油煉制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我國煉油廠生產汽油的裝置構成與歐美國家明顯不同。我國車用汽油主要來自低成本的催化裂化汽油。若按歐美國家模式生產汽油,則需斥數千億元巨資新建更多的催化重整、烷基化和異構化裝置。許友好帶領團隊開發出了一種用于烴類催化轉化的變徑流化床反應器,巧妙地解決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研制了復雜催化反應技術。這一技術能將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烯烴轉化為異構烷烴,從而使得異構烷烴含量大幅度增加,烯烴含量從原來的50%降低到20%以下,明顯提高了催化裂化汽油的質量。
目前,全國大部分催化裂化裝置采用變徑流化床作為反應器,加工量占總加工量的70%以上,提供約50%的國內車用汽油量,在我國車用汽油質量從國Ⅲ提高到國Ⅵ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高達千億元。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家石化企業使用該技術。到目前為止,該技術開發方通過專利許可收益接近10億元。
如今,我國車用汽油質量標準與歐美國家同類型的年用汽油已基本相當。許友好帶領團隊自主創新、銳意進取,為我國的煉油事業做出了眾多貢獻。
為大力推進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全方位搭建人才梯隊,石科院成立了首席專家工作室。在許友好的帶領下,工作室將主要圍繞車用汽油高端制造、烴類定向催化裂解及相應的低碳烯烴生產技術的基礎性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為未來生產乙烯和丙烯技術開發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注重篩選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在工作室揭牌儀式上,許友好寫下“一生一事一團隊,唯真唯實唯奮蹄”,與工作室青年科研人員共勉。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石油科學家,需要有矢志不渝的石油精神。這原因不是別的,只因為石油是世界第一能源,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日常民生的基礎保障。當前,我國的催化裂化技術發展得非常繁榮,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而許友好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繼續向“無人區”進發。
對于“無人區”的探索,許友好自信地說:“悠悠七十載,我國的催化裂化工藝完成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顛覆。現在,我們要做最前沿的科技,讓其他國家向我們看齊。”
創新雖是自由的,但一定是有方向的。近年來,許友好帶領團隊以市場導向為基礎,不斷讓催化裂化技術開枝散葉。近期,他們完成了“綠色低碳的中國車用汽油質量升級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課題研究,完全依靠中國自身的煉油技術力量,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汽油標準,開發出適應不同排放階段汽油生產的國有技術及響應的技術路線,提供了汽油質量升級的中國獨有技術解決方案。
在“無人區”中搞創新,是一件相當寂寞的事。市場對他成果的認可,是他得到的最大的回報。因此,勇攀科技高峰,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許友好秉持著“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始終如一地砥礪前行。他勉勵青年人:“科技創新沒有捷徑,要戒驕戒躁戒投機取巧。只有腳踏實地,讓學術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當科技獨領風騷之時,最缺乏的就是參考系。此時,一個成果的價值大小只有放入市場才能看到答案。然而,普羅大眾對于這一現狀的認識度并不高,這讓科學家們辛勤挖掘出的“金子”黯淡了許多。
在“無人區”潛心修“煉”的許友好,和眾多的科技工作者一樣,為著心中的理想、沿著創新的道路銳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