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 繼承、弘揚和超越

2022-04-20 02:01:10厲建強曲新英耿波范睿心

[摘 要]仁愛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習近平不僅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還將其加以弘揚,用于治國理政理念的創新和實踐。習近平從仁愛的對象、仁愛的價值目標、仁愛的使命擔當、仁愛的范圍等方面超越了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升華,不僅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還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關鍵詞]傳統文化;仁愛思想;治國理政;仁愛道德;人民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2)01-0007-09

Study on Xi Jinping’s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 Jian-qiang1, QU Xin-ying2, GENG Bo1, FAN Rui-xin1

(1.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Precision Medicin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As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s the essen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human civilization. Xi Jinping ha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moved forward to apply it i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Xi Jinping has further developed this thought with regard to the object of benevolence, the value goal of benevolence,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benevolence, and the scope of benevolence, thus sublima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not only enhances the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m in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benevolence and morality; the people

一、引言

仁愛思想和仁愛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的文明進步。習近平非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注意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并將其貫穿于治國理政的理念、決策和實踐之中。為順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國際國內大勢,習近平從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仁愛思想中不斷汲取治國智慧,將“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并將仁愛道德精神貫穿于人民至上的新發展理念之中、彰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之中。作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包含了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繼承和弘揚,還有多方面的超越。

目前,學術界研究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成果,主要側重研究和探討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創新,如薛慶超等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視角探討了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1],林國標從方法論的視角探討了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2],李小園、李新從汲取治國理政智慧的視角探討了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3-4]。然而,學界關于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的仁愛思想的繼承、弘揚和超越,卻少有人涉獵,尚缺少深入系統的研究成果。客觀地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不凝結著習近平對人民至深至厚的仁愛情懷。因此,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內涵,闡釋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繼承、弘揚和超越,不但有助于全面清晰地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文化淵源,而且有助于從更加廣闊的視域系統地理解和深刻把握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鮮明底色和重大創新。

二、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主要內涵

仁愛思想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優秀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并被世界所尊重的重要基石。在以儒墨道為代表的土生土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以仁愛作為治國理政之道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以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理念,視“仁”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原則。如,孔子認為“仁”即“愛人”,提出“泛愛眾,而親仁”(《論語 · 學而》)和“修己以安百姓”(《論語 · 憲問》)等思想,主張愛護百姓,反對當權者濫用權力。荀子也強調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他說:“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荀子 · 議兵》)他認為,(君王)唯有愛民如子,國家才會強盛,反之,國家必然走向衰敗。

西漢文學家劉向談及治國之道時,也強調了仁愛的重要性。他說:“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說苑 · 政理》)他認為治國者,就要像父母愛子、兄長愛弟那樣,治國者如果有這樣的情懷,就不愁國家不治、人民不安。

東漢史學家荀悅則從君民一體的角度論述仁愛施政的治國之策,他說:“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民為手足。”(《申鑒 · 政體》)他通過闡明君主重視民眾和善待民眾的重要性,要求君主應該有愛民情懷。

唐代名臣房玄齡提出了“黎元為本”的治國理念。他說:“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晉書 · 宣帝紀 · 制曰》)他強調天大地大,但黎民百姓是國家之根本。正是這種“黎元為本”的治國理念,成就了大唐的“貞觀之治”。

可見,儒家強調治國者需以仁德之心、仁愛之道治理國家,堅決反對對人民施行暴力、暴政,體現了儒家愛民、惠民的情懷和道德理想。

墨家也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尤以倡導“兼愛”思想而聞名于世。墨家提出兼愛思想,強調仁愛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墨子主張兼愛,主張“愛人若愛其身”。強調平等、友善、和平、博愛,強調人人應該相互愛護,反對相互殘害。他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互相友愛。他說:“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 · 兼愛中》)他認為,仁愛之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就是因為他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如果國家之間相互攻擊,家庭之間相互打擊,人與人之間相互為害,君臣之間互不信任,父子之間沒有慈孝,兄弟之間不和諧,這就是天下之大害。

墨子警示統治者,若“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眾必劫寡,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墨子 · 兼愛中》)。墨子向統治者指明,如果天下人不能平等博愛,而是倚強凌弱,以富辱貧,以貴欺賤,以詐欺愚,其后果是極為嚴重的。

(二)以仁愛作為行為規則

儒家一貫主張以仁愛善心作為行為規則。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 公孫丑上》),強調君子最大的美德莫過于與人為善。朱熹曾言:“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四書集注 ·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他認為,真正仁愛的人,不僅是懂得愛人的道理,其內心還具有善良的品德。《大學》也載有:“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謂絜矩之道。”表明做人之道,若對上級的做法不贊成,就不要將這套做法用于下級的人;同理,對下級的做法不贊成,就不要用于上級。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漢代的儒者恒寬提出:“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惡惡。人君不畜惡民,農夫不畜無用之苗。……刑所正民,鋤所以別苗也。”(《鹽鐵論 · 原刑第三十四》)按照恒寬的觀點,每個人尤其是君子應以仁愛善心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和行為標準,應該愛憎分明、賞罰明確,只有懲罰少數惡人,才能使社會正氣得以弘揚。

道家也倡導以善心和仁愛作為人的行為規范。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老子認為,圣人總是以行善教化人、挽救物為美德,主張對待人要寬容、要有容忍之量。他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就是指,對友善之人,我能善待之;對沒有善心的人,我也善待之,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也強調為善的價值,他在《墉城集仙錄》中指出:“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后代神真,……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他認為人活于世要有善心,人越是善,就越能得到好報;鼓勵人人行善遠惡,各盡其職。

(三)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儒家崇尚仁政,強調為政以德、寬厚待民、以民為本,反對君主不行仁政和諸侯為一己之私的戰爭。孟子說:“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 · 離婁上》)在孟子看來,國君不施行愛民政策而斂財致富,都是孔子所厭棄的,更何況那些替他賣力打仗的人呢?為爭奪地盤而戰,往往殺人遍野;為掠奪城鎮而戰,往往殺人滿城。孟子對這些“率土地而食人肉”的君主和將軍們萬分憤恨,認為判處他們死刑都難以免除他們的罪行,斥其為“不志于仁”。

墨家“非攻”思想的核心是和平共處,從維護民眾利益和圣王之道出發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墨子主張以兼愛來消弭禍患,他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戰禍不斷的最大弊病,就是源自人們不能互相友愛。由此,他提出“非攻”思想,從愛利百姓高度,反對侵民掠地、殃及池魚的不義戰爭,主張和平相處。他在《墨子 · 非攻中》,用八個“不可勝數”,痛斥戰爭造成喪師失地、傷兵害民之罪狀,彰顯了墨家的兼愛思想和仁愛之心。

道家的“不相害”思想,也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道家強調國家要守住“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不加害”。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多處可見對戰爭的憎惡、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譴責、對民眾的同情和悲憫。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道德經》第三十章)他認為,應該用道輔佐君王,而不是用兵力逞強于天下,因為用兵力逞強于天下,容易遭到報應:駐扎過軍隊的地方,容易長滿荊棘;大戰過后,必定有荒年。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驕傲自大,逞強自滿。老子對挑起戰事、殺人為樂的人予以痛斥。他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他認為以殺人為樂事的人,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老子還進一步指出,為了維持戰爭之所需,國家會向百姓攤派苛捐雜稅:“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以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也就是說,民眾之所以饑饉,是因為統治者征稅太重;民眾之所以難治,是因為統治者剝奪太多;民眾之所以看輕生命,是因為統治者太看重自己的生命。

道家的“不相害”思想與墨家的“非攻”思想極為相似,從對戰爭的厭惡到對苛捐雜稅的鞭笞,再到對民眾生命生活的悲憫之心,仁愛思想得以充分彰顯。

仁愛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以仁愛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而深深鐫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習近平深諳中華傳統文化,常常在講話、文章中旁征博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闡述自己的治國理政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在實踐中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繼承、弘揚和超越,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三、 習近平對仁愛思想的繼承和弘揚

(一)以仁愛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加以弘揚

1.習近平認為傳統文化倡導的仁愛是一種大愛、博愛

中華文化里的仁愛很平實,但又包容萬象。在習近平看來,“仁”是以關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對每個人來說,首先是孝敬父母,其次是尊重兄長,再次就是把這種愛擴充出去推廣到社會。因此,人人都應該以這種愛作為基點,然后以仁愛之心推己及人[5]。習近平認為“德莫高于愛民”[6]15,唯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7]。這種愛,是由愛親人,推而廣之到愛他人,由愛黎民百姓推廣到愛世間萬物,即博愛。他引用荀子的“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8]33闡釋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待自然的仁愛之心和環保意識。習近平在2018年5月18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9]

宋儒張載將這種愛推及宇宙世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10],表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情感的相通和休戚與共,表達了人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仁愛之心和責任感、道義感;而習近平則將這種愛人及物的仁愛思想發展性地融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之中。2021年10月,習近平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借用荀子《天論》篇中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指出人類應該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11]。

習近平還特別推崇歷史上廣義的仁愛,其中就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他認為仁愛也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四維八德的核心要義,他引用《管子》的話,認為“禮義廉恥”是當代中國的“立國之維”[6]75,強調“天地之大,黎元為先”[8]11,認為為官理政之道,首要的就在于仁愛之心,即關心百姓疾苦、仁政愛民,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仁愛”精神家喻戶曉、世代傳承[5]。

2.習近平引用文獻典籍闡發仁愛思想和為民情懷

習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間,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孟子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12]247。他借用孟子的這句話,強調共產黨人要建立與人民之間的血肉關系和魚水之情,要以群眾之憂為憂,以群眾之樂為樂,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引用劉向《說苑 · 政理》中的“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13],要求干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一心為民,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履行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習近平在2013年的《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中,引用了鄭板橋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強調為官者尤其是基層干部,必須善于傾聽群眾疾苦聲[6]7。而共產黨人唯有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冷暖疾苦安危掛心頭,才能成為一個受民眾歡迎的好干部,才能堅守黨的初心,實現黨的歷史使命。

2013年7月,習近平在河北調研時曾引用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求領導干部堅持走群眾路線,經常下到基層,注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了解人民群眾的快樂與悲哀,有目標地去做事創業。他認為,干部如果高高在上,是聽不到“屋漏”和“政失”的,必須做一個“下沉干部”,深入基層,才能真正知民心、懂民意,也才能解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突出問題,也才能真正服務民眾[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習近平最喜歡引用的一句古語,也正是在這種大愛情懷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走向完善,全國數億人民深受其惠,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中國先哲的理想成為現實。

3.習近平要求干部有仁愛思想和為民情懷

習近平把對人民的仁愛當作考核和衡量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標準。習近平認為仁愛思想在當今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中有著巨大的生命力,要求各級官員對人民有大仁大愛。他在《之江新語》一書中,引用老子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12]257,強調領導干部應該以民心為己心,不私心自用。他引用《晏子春秋 · 內篇問下》中的“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要求領導干部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立身、處事、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12]257。習近平把愛民還是賤民,利民還是害民,是否做到心系群眾、服務人民,是否恪守為民之責、履行為民之職,作為檢驗和衡量領導干部作風是否端正的試金石[12]257。在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深情地說:“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獻身時,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我們都做不到,讓誰去做?我們的一切都應該為了人民。”[15]他語重心長地向各級領導干部提出了“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16]363,要求領導干部集中力量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切實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可持續性。

習近平明確指出干部要有為人民利益尤其是民生工作大干苦干的愿望和理想。他說:“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發揚釘釘子精神,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16]361這些話語,句句說的都是老百姓天天盼望的東西,體現的是習近平對人民群眾的大愛之心,而唯有心存善心、善念,對人民群眾有真感情,才會說出這樣貼心的話語。

4.習近平要求人民教師有仁愛之心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到北京師范大學慰問和看望教師,向全國廣大教師提出“四有”導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他認為,仁愛之心,是教師職業操守的體現,彰顯了教書育人的真諦與和諧育人的導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真誠地關愛每一名學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仁愛之心,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是教書育人的動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具有仁愛之心,才能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涌現出一大批好老師、好園丁。習近平認為教師要心懷仁愛之心,熱愛這份職業,把學生當親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他還提出要提高教師的待遇,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加入教師行列,實現學生想當教師、教師想教學生的其樂融融的喜人局面[17]。

愛是教育的靈魂,習近平提出的教師要有仁愛之心,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和本質,抓住了成為一個好教師的關鍵,即教師必須關愛學生,真誠為學生服務,把學生看成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人民的希望。這既是習近平對仁愛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全面繼承和弘揚,也是他對我國教育思想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內涵發展所作的杰出貢獻。

(二)以仁愛思想治國理政,堅守初心使命

習近平從仁愛思想出發,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之后,在同中外記者的一次談話中,習近平連續用了“十個更”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深切地表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18]3短短的一段話,仁愛思想充溢在字里行間,一方面肯定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渴望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另一方面強調黨的任務就是竭盡全力去實現人民群眾的這種期盼和需求。

1.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19],是習近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彰顯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價值理念,是黨的初心使命的通俗表達。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高度關心和重視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和困境,習近平親自指揮、果斷部署,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對人民群眾高度關心的情懷,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疫戰爭。面對不斷蔓延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采取措施嚴防死守,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患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用10多天時間先后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了16座方艙醫院[20],并要求武漢方面必須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對醫務人員提出“提高治愈率,減少病亡率”的要求,從嬰兒到百歲老人,每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21]。習近平還高度關心醫護人員尤其是一線醫務人員的生命健康,為他們提供了優良的保護設施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調動“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21]和醫療物資甚至動用軍隊人員奔赴抗疫前線,進行全國性的救援活動,傾一國之力救援一個地區,取得了令中國人民驕傲、令世界贊嘆的重大戰略成果。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全國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對安全生產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命重于泰山。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把安全生產擺到重要位置,樹牢安全發展理念”[22]。要求領導干部采取一切措施,切實把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

從中國抗擊疫情到復工復產的安全生產,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在治國理政上對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進一步闡發和弘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濃濃大愛。這一點不僅中國人有親身的感受,而且世界人民也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優勢。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奈斯在中國接種完疫苗后,發自內心地稱贊道:“中國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23]

不難看出,較之世界上一些國家在此次疫情中實行“群體免疫”的做法,我國“動態清零”“全面抗疫”的疫情防控策略更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我國不惜代價、不計成本以搶救生命為最高準則的做法既是儒家、墨家、道家等的仁愛思想在當代的具體體現,也是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繼承和弘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與擔當。

2.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一直關心中國脫貧攻堅的事業,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脫貧攻堅戰,力爭解決中國人民的絕對貧困問題。即使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艱苦的時期,習近平仍然關心全國的脫貧問題,他指出:“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24]并且強調,脫貧攻堅和幫扶政策要一以貫之地貫徹落實,貧困帽子摘了,但絕不能摘責任、不能摘政策、不能摘幫扶、不能摘監管[24]。他把實現全國的脫貧,看作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擔當。

正是在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指引下,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解決了9899萬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使他們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25],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還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做出了表率和榜樣,贏得了全世界的高度尊重與贊揚。

3.在愛民、利民方面推行“廁所革命”和綠色發展理念

習近平堅持不懈地推進“廁所革命”,領導中國人民對舊式廁所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升級。習近平認為廁所問題并非小事,而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他把“廁所革命”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加以重視,把它作為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來抓[26]341。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關。革除不衛生的習俗,不僅能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也是社會進步和人民文明生活方式的體現。在不到5年的時間,我國農村居民的廁所得以更新和改造,許多城鄉旅游景點的廁所也完成全面改造,旅游環境得到了整體性的提升。“廁所革命”大大地改變和美化了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環境。習近平推進中國舊式廁所的改造,彰顯了愛民、親民、為民的公仆情懷。

面對我國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世界性“全球變暖”等生態環境危機的出現,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凸顯,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他說:“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27]這一發展理念考慮的不是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長期利益和全局利益。要“綠水青山”,要的就是生態平衡和宜居安全的生活環境,反對的就是竭澤而漁和暴殄天物的掠奪式開發。2005年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出只有真正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保證長遠和快速的發展[28]。

(三)以仁愛思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胸懷天下,以仁愛思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合作交流與和平發展。在第二屆全球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發出了“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8]15。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26]47,強調“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6]46。習近平說:“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29]在2017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進一步強調:“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30]在習近平看來,在世界范圍內的愛民、仁民,莫過于與世界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一道來建設共同的家園,實現共同的發展、共同的富裕。而這一美好的愿望只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才能實現,這既是習近平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也是中華仁愛思想在國際新形勢下的又一集中體現。

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能使我國走上發展之路,也會使世界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擺脫貧困,享受發展的成果和幸福。自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8]287以來,我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與沿線各國積極進行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忱歡迎和交口稱贊。“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這是一條合作之路、共贏之路,是各國人民互利共贏的大合唱。沿線沿路各國,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受益者,更是“一帶一路”平等互利的共贏者,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得以弘揚和踐行的又一表現。

習近平特別強調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治理中,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積極開展對外援助。尤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援助他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在習近平仁愛思想理念的指導下,中國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援外醫務人員,運送出大量醫療物資和設施進行無私的支援,表現了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懷,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仁愛精神和高尚品質,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而這一切也都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對仁愛思想的傳承和踐行。

四、習近平對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的超越

(一)傳統文化的仁愛對象主要是群體的人,而習近平的仁愛不僅指群體的人,還包括個體的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中,有很多關于“民”的論述,但指的都是群體的人、抽象的人。如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 為政》)這里的“民”就是一個群體的概念,意指百姓。《道德經》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這里的“民”指的也是群體的民,意指人民。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中的“民”也是群體的人。

在習近平大量的論述中,有很多關于群體的“民”的重要論述。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8]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1]。但與傳統文化典籍不同的是,習近平所講的“民”,不僅是指群體的人,還指具體的個人。最典型的就是他在2020年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出的“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1]的理念,這里所說的“人民”已不再是抽象的民、群體的民,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的“民”。從表面上看,這一提法與傳統的說法并沒有大的變化,但卻蘊含著深意,標志著習近平對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的偉大超越。習近平所說的“人民”,表明黨和政府不僅重視群體的人,還關心每個具體的人;不僅關心數字上的人,還關心每一個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人。這也就解決了長期以來將群體的人和個體的人割裂開來的矛盾,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使中國人民更加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溫暖。正是在習近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號召和指引下,我國開展了全國性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取得了舉世稱頌的成就。思想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習近平對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這一超越石破天驚,影響巨大,而且已經轉化成一種強大的保護人民的力量,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溫馨。

(二)傳統的仁愛主要是人民的物質資料的滿足,而習近平的仁愛不僅有人民物質需求的滿足,還有人民精神、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滿足

中華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主要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集中體現在孟子的論述中。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 · 梁惠王上》)這里的“衣帛”和“食肉”就是指要關注人民的溫飽問題的解決。但習近平的仁愛思想內容就要豐富得多。2013年,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說:“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8]41這就包含了從民主權利到公平正義,從教育、收入、醫護到養老和居住等多方面的內容,顯然已經超越了古人的溫飽的愿望和目標。

在2016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16]103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18]208。可見,習近平不僅認為黨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還要滿足人民實實在在的物質文化需求;不僅這一代的中國人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還要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有良好的生存環境。

2017年12月,習近平又進一步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6]342在過去“獲得感”的基礎上,增加了“幸福感”和“安全感”兩項內容,這就使得人民群眾的滿足感從物質需要向精神需求進一步擴大,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方向發展。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31],就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全過程的民主。這既是對傳統仁愛價值追求的顯著擴大,也標志著習近平的仁愛思想對傳統的仁愛思想的偉大超越。

(三)傳統的仁愛思想是建立在治國者的恩賜基礎上的,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而習近平講的仁愛是建立在黨和政府的使命擔當基礎上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仁愛、仁政是學者對治國者提出的政策建議,對治國者并沒有約束力。也就是治國者可以實行它,也可以不實行它;可以多實行,也可以少實行。這也是為什么歷代的學者都向統治者提出了仁愛思想,但人民溫飽卻難以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

習近平認為,堅持仁愛思想,對人民實行仁政,不是黨和政府居高臨下對人民的恩賜,而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必須實行的,這是黨和政府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職責:“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于泰山。”[18]4092019年,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26]133他認為對黨員、干部而言,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初心變沒變”“使命”擔當如何,必須由群眾來評判、讓實踐來檢驗。因此,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的疾苦喜樂記在心間,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掛在心頭[26]13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強調“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1]。

綜上可知,在習近平看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非做好不可的問題;這是歷史賦予黨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擔當,是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所決定的,是黨和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所在,也是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更是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果說對中國古代的治國者而言,仁愛、仁政僅僅是一項“軟約束”;那么對今天以至未來的黨和政府來說,就是一項“硬約束”,是非做不可、必須做好的事情。

(四)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范圍是中國人,而習近平仁愛的范圍不僅包括中國人,還包括天下人

中國處于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地理單元,北面有浩瀚無際的沙漠,西部和西南部有難以逾越的高山峻嶺,東部和東南部則有大海阻隔。在科學尚不昌明的時代,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必然影響人們對“天”和“天下”的認識,限制人們對“天下”地理界限的認知。如《援神契》說:“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內也。”就是把天下限制在“五千里內”。古人有不少“以天下為己任”“公天下”的說法,范仲淹更是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不朽名言。顯然,這些先賢對天下范圍的認識主要局限于中國這個地理范圍。古人對“天下”認識范圍的狹小,必然也使他們對仁愛對象和仁政范圍的認識受到影響和限制。

習近平眼里的“天下”,是一個更加廣大的空間范圍,即全世界的范圍,而不限于中國一個國家。所以,他的仁愛對象也不限于中國人的范圍,而是世界人民的范圍。如2013年,他在博鰲亞洲論壇會上的主旨演講中說:“親仁善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中國愿同五大洲的朋友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造福亞洲和世界人民!”[18]333-334表達了要努力使亞洲以及全世界人民從我國經濟發展和合作中受益的意愿。

2017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做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縱論歷史、思接千載,說:“這100多年全人類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與發展…… 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16]536表達了他愿意順應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通過“一帶一路”把經濟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實現人類社會共贏共享發展的美好愿望。

2021年7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題為《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福》的主旨講話中強調,政黨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要擔負起“引領方向”“凝聚共識”“促進發展”“加強合作”“完善治理”的責任。他呼吁各國政黨應順應時代潮流、傾聽人民心聲、加強各國合作,把本國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2]。這既是馬克思主義者以全人類利益為最大利益的博大胸懷的表現,也是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劃時代的偉大超越。

五、結語

仁愛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為世界所尊重、信奉和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習近平不僅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這一精華,將其運用于治國理政和實踐當中,還超越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習近平不僅在理論上繼承、弘揚和超越了仁愛思想、豐富了中華文化,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在實踐上,他通過對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繼承、弘揚和超越,高度凝聚人心,使得全黨、全國人民空前團結,使得我國的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充滿了勃勃生機,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薛慶超,薛靜,劉伊純.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2(1):1-15.

林國標.習近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J].湖南社會科學,2020(4):123-129.

李小園.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學習習近平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相 關重要論述[J].觀察與思考,2019(10):36-43.

李新.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傳統文化意蘊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20.

講仁愛 重民本 守誠信[N].光明日報,2014-07-22(16).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一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本報評論員.儒家發祥地 上合新起點[N].光明日報,2018-06-10(1).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EB/OL].[2021-12-10].http://www.gov.cn/xinwen/2019-01-31/content_53628.36.htm.

徐洪興.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N].光明日報,2020-12-12(11).

習近平.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J].社會主義論壇,2021(10):4-7.

習近平. 之江新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08.

充分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 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光明日報,2013-07-13(1).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33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人民日報評論員.讓人民過上好日子[N].人民日報,2020-05-24(1).

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20-09-09(2).

楊俊峰.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網友點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9-18(5).

李濟國.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N].人民日報,2019-04-11(1).

姚宇琛.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在東川接種疫苗后點贊:中國共產黨好 社會主義好[EB /OL].[2021-12-22].http://guoqing.china.com.cn/2021-06/28/content_77592076.htm.

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3-07(2).

本報評論員.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之一[N].光明日報,2021-02-26(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36.

何立峰.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EB/OL].[2021-12-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0/c40531-29656065.html.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2017年12月1日,北京)[N].人民日報,2017-12-02(2).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2017年1月17日,達沃斯)[N].人民日報,2017-01-18(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7(1).

[責任編輯 祁麗華]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19CZDJ13)

[收稿日期]2021-12-21

[作者簡介]厲建強(1966-),男,山東日照人,青島大學《精準醫學雜志》編輯部主任,副編審;

曲新英(1963-),女,山東萊西人,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反腐倡廉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拍拍拍|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嫩草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青青草欧美|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大秀91|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无码丝袜人妻|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1精选国产大片|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9|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日韩黄色精品|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91网在线| 综合网久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v|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一二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日韩AV无码一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91热爆在线|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综合色在线| 美女被操91视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久久精品丝袜|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