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特征和 2016—2020年青島市10區市的面板數據,選取14個一級指標,36個二級指標構建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法對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數法和Kernel密度法對其空間差距和演進規律展開分析。結果表明,青島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差異性,其空間差距呈現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各區市之間均存在不均衡的發展特征。在考察期內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并未出現極化現象。
[關鍵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Dagum基尼系數;Kernel密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2)01-0046-11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Qingdao's real economy
SHI Yu-hong, DONG Zhan-shan, ZHANG Gong
(Qingdao Tax Bureau,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Qingdao’s real economy and the panel data of the 10 districts of Qingdao from 2016 to 2020, 1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36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f Qingdao’s real economy.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Qingdao’s real economy, and the Dagum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and Kernel density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gaps and evolution of the city’s real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real economy in Qingdao, and the spatial gap decreases first, then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gain. There ar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and c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istricts is unbalanced. During the survey period,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Qingdao’s real economy has been improved, without polarization.
Key words:real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agum Gini coefficient; Kernel density
一、引言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統計體系。高質量發展為中國新階段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也成為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指引[1]。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國民經濟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第三產業共同構成實體經濟[2]。實體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未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隨著中國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熱潮的興起,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虛擬經濟正在擠占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一般存在三種關系:一是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二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三是實體經濟“脫實向虛”,實業企業犧牲在虛擬資本逐利的過程中,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受到阻礙[3]。實體經濟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并催生新興產業,帶動新業態與新模式。“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特別強調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4]。
為響應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出臺關于加快省會、膠東、魯南三個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膠東經濟圈的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區和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青島市作為膠東經濟圈的牽頭城市,只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產業創新協同共進才能加快促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快速發展。在當前區位、城市以及產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在青島市、鄭州市、濟南市對“北方第三城”稱號的爭奪中,青島市若想實現進位趕超,必須不斷發展城市工業,持續加碼實體經濟。因此,2019年3月,《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青島市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對于一些長期性的體制機制問題,各區市、各部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提出相應措施逐步加以解決,構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那么對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如何界定?如何構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怎樣衡量青島市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現狀如何,是否存在地區差異,其在“十三五”期間的演進規律如何?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擬在梳理實體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構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分析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特征,以期對青島市未來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政策建議,加速青島市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二、實體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相關文獻綜述
學界對實體經濟的研究多集中在與虛擬經濟的對比分析上,并根據虛擬經濟引致泡沫經濟來體現實體經濟的重要性[5-6]。實體經濟的概念界定大多以區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為核心。兩者的區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采用資產定價行為方式的差異來界定[7],認為實體經濟是以成本和技術為支撐的價格體系;二是認為實體經濟是提供物質產品以及精神產品的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并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發展質量[8]。中國實體經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不斷壯大,經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曲折探索后逐步擁有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為中國實體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打開了大門,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實體經濟的發展進入加速騰飛階段[2]。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逐步提上日程。
當前學界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概念。普遍觀點認為高質量發展應與中國的“五大發展理念”相結合,在維持國民經濟活力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產生正的外部性效應[9-10]。有學者認為,高質量發展應以創新驅動為特色,以綠色發展為演進方向,最終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和成果共享[11-12];還有學者認為,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應體現在更加具體的領域,如城鎮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生態環境優化和區域的協調發展等,使人民群眾能夠通過主觀視角感受到、享受到高質量發展的成果[13-14]。
基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理解的差異性,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也相應地具有不同側重點。許多學者融合新的發展理念,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地區差異、對中國各省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和分析[15-16]。也有學者基于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理解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通過構建高質量供給、高質量需求、發展效率、經濟運行和對外開放五個維度的指標體系,測算中國省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17];或者以經濟發展能力和經濟發展效益兩大維度為基礎,構建經濟結構、要素增長、收入能力和綠色發展能力等共27個二級指標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2007—2018年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情況展開分析[18]。此外,部分學者針對不同的行業,對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進行構建。如以農業生產質量、農業生態質量和農民生活質量為準則層,對四川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全面衡量[19];或者以經濟效益、產品質量、創新能力、智能程度、數字水平和綠色發展為一級指標,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分析[20];或者以經濟結構、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和生態環境為一級指標,構建包含40個二級指標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對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行理論分析[21]。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了多角度的闡述,并在不同視角下演化出各類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這對本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然而,已有文獻的不足之處在于:有的對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界定過于狹隘,并未與中國當前的發展目標相結合;有的在高質量發展指標的設置上未能區別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對高質量發展指標的選取不夠準確,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鮮有文獻構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缺少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并展開分析的研究。本文針對上述不足,在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內涵的基礎上,系統科學地構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法對青島市2016—2020年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探究其空間差距和演進規律,為促進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三、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以及研究方法
(一)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體系構建。實體經濟創造產品、服務和生產資料等,能夠滿足民生的基本需要,也滿足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需要,是人民生活和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社會發展的支撐,實體經濟在整個經濟運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決定著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21]。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也要滿足人民不斷改進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結構以及動力狀態[1]。當前許多學者建立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22-23],但存在較多重復的指標。本文綜合考慮已有相關成果,并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從實體經濟運行、創新驅動、協調共進、綠色發展、開放包容和成果共享六大維度入手,構建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1)實體經濟運行。良好的實體經濟運行狀態是提高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前提。從中國經濟整體來看,經濟增長速度已由中高速轉向中低速,并且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在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由“量”轉變為“質”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不斷下降,整個中國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消散,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經濟社會中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體經濟的產業優化升級體現為:保障實體經濟絕對規模中低速增長,為整個經濟運行提供后盾;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勞動結構;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投資,提高要素資源配置的效率;為居民創造更多的精神產品和服務,優化居民消費結構。
(2)創新驅動。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力量源泉。面對勞動力要素價格不斷上升、生產行業技術不斷革新的現象,維持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不能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及購買國外淘汰的機器設備,必須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舍得投入。作為山東省內第一大經濟體,相比于山東省內的其他地級市,如濟南和煙臺等,青島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的政策并不突出,因此需要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從而將科研投入有效轉變為創新型技術和產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3)協調共進。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過程中,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后富起來。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在實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盡管近年來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得到一定的重視,但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由于地貌狀態、交通設備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并未縮小,甚至出現了“馬太效應”。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也阻礙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制約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青島市作為沿海城市,各區市的經濟定位與其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城鎮化率也較高,具有典型的區域、城鄉發展不均衡特征。因此,縮小地區、城鄉的收入和消費差距,加快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是青島市實現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4)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要求創造物質財富,也需要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高質量發展更加深刻和豐富的內涵[24]。實體經濟的運行必然會消耗自然資源和礦產能源等,并且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工業產出的“三廢”,被視為實體經濟發展的“負產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應以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高污染、高耗能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青島市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遵循,加強對工業企業和人民群眾關乎綠色生產和保護環境的宣傳,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大環境治理投資額,保護好歷史文化古城,維持好“碧海、藍天、紅瓦、綠樹”的旅游城市形象,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高質量發展成果。
(5)開放包容。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深入人心,開放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凈出口是拉動內需的三大馬車之一,出口產品的增加有助于通過了解國外對出口品種類、結構和數量的要求,及時調整本地產業結構,避免出現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有利于本地經濟的平穩運行。加快構建現代開放體系,擴大對外開放新格局,引進先進的技術水平和優秀國際人才,學習國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內外聯動,是提高本地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青島市作為港口城市,擁有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的青島港,擴大青島市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能夠為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可靠和前沿的發展方向。
(6)成果共享。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高質量發展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最終目標的發展[14]。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增加社會福利,讓群眾享受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青島市的教育和養老等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皆需要以實際資本運行為基礎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解決。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居民安居樂業,“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是青島市實現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
針對上述六大目標維度,綜合考慮“五大發展理念”,兼顧指標的代表性、獨立性、完備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進行嚴格篩選。在指標的測度形式上,一般采用比例指標、結構指標、能力強度指標以及平均值指標等,對總量指標采取標準化處理,以避免因單位不同造成的數據誤差。在指標的測度屬性上,一般采用正、負相關性描述此指標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正相關性表明此指標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負相關性則相反。最終本文選取14個一級指標,36個二級指標對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綜合性測度(見表1)。
2.指標說明與評價方法。表1二級指標中產業結構合理化采用泰爾指數來測度[25],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Y表示增加值,L表示就業,i代表不同產業,n為產業部門個數,本文將產業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三產業除去房地產和金融業兩個行業,n=3。其余二級指標測度方式均在表中列出相應計算公式。
當前學者對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測度存在多種研究方法,如綜合指數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權Topsis法等[26-29]。綜合指數法是將建立的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數據進行簡單加總,或者根據專家打分給予各類指標不同的權重再進行加總,通過比較計算加總結果的大小來判斷發展水平的高低。綜合指數法思路過于直接,并且權重的賦值主觀性太強,難以客觀反映青島市各區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高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維的思想,對選取的各類指標進行簡化,根據原始數據本身的特征確定權重,保留權重較高的幾種指標,從而保障了權重結構的客觀性,但當主成分的因子負荷中的符號有正有負時,主成分的含義變得比原始變量更加模糊。熵權法屬于靜態評價方式,可根據指標之間的差異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Topsis法可以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量化和排序,因而熵權Topsis法是目前測算高質量發展水平最普遍的方法。
本文在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將所有數據標準化①,借鑒武云亮[30]、傅為忠和儲劉平[23]的研究,采用熵權Topsis法對青島市2016—2020年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3.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基于行政區劃的變動問題②和數據的可得性與有效性,最終,本文選取的樣本為2016—2020年青島市及其10個區市的面板數據。數據來自歷年《青島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以及歷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青島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缺失數據以線性加權移動平均法進行補齊。
(二)地區差距以及時空演進趨勢研究方法
1.Dagum基尼系數。測度空間差距的方法有Theil指數、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等,而Dagum基尼系數能夠對空間差距進行分解,因此被廣泛采用。Dagum基尼系數將空間差距分解為地區內差距(Gw)、地區間差距(Gnb)和超變密度(Gt),滿足
,這一思路解決了子樣本數據之間的交叉重疊問題[31-32]。
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數描述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空間差距,為更加合理公平地對比青島市各區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本文并未將青島市以及各區市進行分組,而是直接采用各市區之間的測度指標結果進行分析,因此本文中的基尼系數結果僅保留了組間基尼系數Gnb,而" " " " " " " " " " 。在計算Dagum基尼系數之前,要先將各個區市按照發展水平進行升序排列。基尼系數定義如公式(1)所示,其中,n為區市個數,k為劃分的子群個數,在本文中n=k,j和h表示不同區市," "表示青島各市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平均數,Yji或Yhr是j或者h子群中i或r市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公式(2)、(3)分別表示j地區的地區內基尼系數Gjj和j、h地區間的基尼系數Gjh。公式(4)、(5)、(6)為地區內差距的貢獻Gw、地區間差距的貢獻Gnb和超變密度貢獻率Gt,其中" " " " " " " " " " ,
。公式(7)中,Djh表示j、h地區之間相對發展水平的影響,其中,Mjh為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值,是j、h地區中,所有" " " " " " " " " "的樣本值加總的數學期望,Njh為超變一階矩,是所有
的樣本值加總的數學期望,計算方法如公式(8)和(9)所示。Fj和Fh為j和h地區的累計密度分布函數。
2.Kernel密度法。Kernel密度法是隨機變量概率密度估計的一種非參數方法,其對模型的依賴性較弱,常被用于研究非均衡分布問題。Kernel密度法通過光滑的密度函數曲線繪制隨機變量的分布形態[33],使演進趨勢以圖形方式展現。假設隨機變量x的密度函數為f(x),則x的概率密度可表示為:
其中,N為觀測值個數,b為帶寬,K(*)為核函數,其本質是一種平滑轉換函數,為獨立同分布的觀測值,是均值。不同形式的核函數皆需滿足以下條件:
)
本文選擇高斯核函數進行估計,表達式如下:
當數據特征和核函數給定時,帶寬越小,估計精度越高,但核密度估計的有效性降低,密度函數的曲線也會變得不平滑[34]。一般選擇較小的帶寬。
四、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與結果分析
(一)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結果
基于前文中構建的指標體系,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六大目標維度分為36個二級指標,使用熵權Topsis法,對青島市以及各區市2016—2020年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測度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青島市各區市平均數值來看,2016—2020年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市內五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黃島區),占青島市區市的50%,此五區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平均值均在0.75以上,高于青島市高質量發展水平平均值(0.7716),而其余兩區三市的平均高質量發展水平則在0.75以下。
具體來看,2016—2020年,黃島區高質量發展水平平均值為0.8716,在各區市中是最高的。“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對黃島區的發展給予充分的重視,如《中共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中共青島市黃島區委關于制定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區)交通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建議的頒布,加大了對黃島區的實體經濟建設力度,加之黃島區的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相較于市南區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因此黃島區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拉動整體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從而使得其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在2018年以后高于其余各區市。其次為市南區(0.8596),作為青島市的老城區和經濟發展中心城區,考察期內市南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再次為嶗山區(0.8556)、市北區(0.8177)和李滄區(0.7822),其中嶗山區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高于平均值0.85。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和萊西市則低于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平均水平,其中平度市和萊西市的平均值低于0.70。
從發展趨勢來看,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以2019年為分界點,在考察期內處于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但總體呈上升趨勢。相較于2016年,2020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年均增長約0.42%。市南區、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即墨區和膠州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發展趨勢與青島市相同,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這可能是由于2016—2019年,在“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各行各業的生產和發展均有序進行,并以穩步增長的態勢呈現,但是2019年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的經濟運行產生沖擊,造成各區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李滄區、黃島區和即墨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2020年相較于2019年分別下降10.12%、7.54%和5.09%,是所有區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3個區。
但也存在2020年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降反升的地區,如平度市和萊西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由2019年的0.6556和0.6432上升至0.6921和0.6762。平度市和萊西市本身依靠外來務工人員的比例較少,區內各行業如石墨礦資源的開采基本雇傭本地人員,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對這兩個區市的影響相對較小。2020年下半年國內疫情已得到一定的控制,人員流動相對較小的平度市和萊西市已開始正常的生產工作,由此使得2020年兩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仍舊出現上升態勢。
(二)地區差距及分解
為更加直觀地反映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數法測度青島市各個地區2016—2020年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差距。
1.總體地區差距分析。圖1顯示:2016—2020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總體呈現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態勢,基尼系數為0.047~0.066,平均值為0.056。2017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基尼系數出現小幅下降,但此后出現連續兩年增長,說明青島市各區市在2017—2019年的發展差距在不斷增大,尤其是在2018年,基尼系數增長幅度達36.42%,這可能是由于2018年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為各區市帶來不同的發展效益,加劇了區市之間的不平衡發展。2019—2020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基尼系數下降0.014,呈現大幅下跌,正如前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青島市6個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給正處于發展勢頭良好黃島區帶來了嚴重沖擊,這反而縮小了各區市之間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差距,使得2020年的基尼系數幾乎恢復至2016年的水平。
2.地區間差距分析。青島市各區市之間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地區間差距如表3所示。從地區間基尼系數的數值大小來看,2016—2020年,萊西市與其他區市的地區間基尼系數的平均值為0.0016,是地區間基尼系數平均值最大的地區,其次為黃島區和其他區市的平均值為0.0015,市南區與其他各區市的平均值為0.0014。市北區與其他各區市之間的地區差距最小,基尼系數平均值為0.0009,城陽區和即墨區與其他各區市的差距相對較小,地區間基尼系數平均值為0.0010。
從波動態勢來看,嶗山區、平度市與其他區市的地區間基尼系數最小值分別為0.0007和0.0010,最大值分別0.0014和0.0017,兩者相差0.0007,地區間基尼系數波動幅度最大。就嶗山區而言,2018年以后地區間基尼系數一直居于0.0014并沒有回落。2018年青島市全力打造金家嶺金融區,政府對嶗山區的定位是青島市金融集聚中心,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各類人才和投資者,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效應,因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迅速提升,拉大了其他各市區的差距。對平度市而言,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且增長速度較慢,2016—2019年,在其他區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逐步提升的情況下,則會出現與其他區市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其他區市實體經濟發展不景氣,并且根據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結果,平度市反而出現逆向增長的勢頭,這自然縮小了平度市與其他區市的差距,從而使得地區間基尼系數出現回落。
考察期內市南區、萊西市與平度市的基尼系數走勢一致,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值得注意的是市南區的最高點0.0015出現在2018年,說明2018年市南區與其他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均衡的狀態最為明顯。波動趨勢最穩定的地區為市北區,在考察期內,幾乎未發生明顯的上升或下降態勢,說明市北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其他區市的平均水平差距最小,即市北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更加接近青島市平均水平。
綜合來看,相較于2016年,2020年除嶗山區和平度市以外,其余各區市的地區間基尼系數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這說明青島市各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地區間差距總體下降,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有所改善。
(三)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演進趨勢
1.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演進趨勢。本文采用Kernel密度法,分析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演進趨勢,把握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動態特征。
圖2展示了2016—2020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Kernel密度估計結果。從整體來看,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核密度曲線向右偏移,說明在考察期內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從曲線的走向來看,2016—2019年,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核密度曲線呈現連續右移的態勢,表明在此階段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但2019—2020年,密度曲線向左回偏。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連續上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密度曲線出現小幅左移。從波峰數量來看,2016—2020年,密度曲線一直為“單峰”狀態,表明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考察期內并未出現極化現象。從波峰的形態來看,與2016年相比,2019年的波峰變得比較扁平,密度函數中心整體右移,說明此階段在提高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同時,地區差距稍有增大,但2019—2020年波峰收緊,說明此階段地區差距逐漸縮小。
2.主要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演進趨勢。為對青島市各個區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演進趨勢進行更加充分的了解,本文選取青島市老城區市南區、近年發展勢頭較強勁的黃島區以及在2018年撤市劃區的即墨區作為代表性區市展開分析。
圖3、圖4和圖5分別為市南區、黃島區和即墨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Kernel密度估計結果。整體來看,三區市的核密度曲線走勢與青島市一致,均呈現2016—2019年右移、2019—2020年左移的態勢,說明三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存在先上升再下降的情況,但總體仍呈現上升狀態。尤其是黃島區,不論是密度曲線左移還是右移,移動幅度均最大,表明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呈現大起大落的狀態。
從波峰數量來看,三區市在考察期內均為“單峰”狀態,未出現極化現象。從波峰形態來看,市南區核密度曲線左拖尾較長,波峰2016—2019年開始收緊,逐漸陡峭,說明此階段市南區的空間差距在不斷減小,但是2019—2020年,波峰下降,變得相對較扁平,說明此階段市南區的空間差距稍有增加,且對比青島市的核密度曲線,市南區核密度曲線的波峰更加扁平和寬大,表明市南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距要高于青島市平均水平。黃島區核密度曲線左拖尾較長,波峰一直處于較陡峭的狀態,但密度函數中心的移動跨度較大,說明黃島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空間差距較小,但是發展相對不穩定,受政策影響較大,應對不可抗力的能力較差。即墨區核密度曲線右拖尾較長,密度函數中心靠左,波峰在考察期內均處于較陡峭狀態,未發生明顯的收緊或放寬趨勢,表明即墨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空間差距一直較小,且未發生明顯改變。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五大發展理念”構建了評價青島市實體經濟發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利用熵權Topsis法,對2016—2020年青島市10個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數法和Kernel密度法對其地區差距和演進規律進行了描述。主要結論為:
青島市各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從數值上來看,市內五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黃島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平均值要高于青島市平均水平,而其余兩市三區的水平相對落后;黃島區、市南區和嶗山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平均值超過0.85,而平度市和萊西市的平均值低于0.70,存在區市之間的發展差異。從發展趨勢來看,大部分區市與青島市平均水平走勢相同,均以2019年為界,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發展態勢,在下降階段,李滄區、黃島區和即墨區的下降幅度最大,但平度市和萊西市在2020年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反而出現了上升趨勢。
青島市各區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性顯著。從Dagum基尼系數的測算結果來看,總體上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空間差距呈現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考察期內,2018年的基尼系數增長幅度最大,2020年基尼系數再次回歸至2016年的水平。從地區間差距來看,萊西市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基尼系數平均值最大,說明萊西市與其他地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市北區與其他地區的基尼系數平均值最小,表明市北區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處于中間位水平,與青島市平均水平最為接近。而嶗山區和平度市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基尼系數變動幅度較大,表明這兩個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容易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因而地區間差距波動較大。
Kernel密度的估計結果表明,考察期內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總體上青島市Kernel密度曲線呈現先右移后小幅左移的態勢,“單峰”表明青島市內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未出現極化現象。而各個區市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Kernel密度曲線的走勢也出現較大異質性,市南區、黃島區和即墨區在考察期內的Kernel密度曲線走勢與青島市一致,但在2019—2020年波峰更加扁平,空間差距略有增加,黃島區的Kernel密度曲線中心的移動幅度較大,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緩解不可抗力影響方面的能力較差,即墨區Kernel密度曲線波峰均較陡峭,空間差距一直在縮小。
根據上述結論,現階段青島市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存在非均衡的特征。為實現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重視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合理科學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再是由單一的實體經濟國內生產總值衡量,而是融合新的發展理念、由與時俱進的一系列綜合指標來衡量。加快傳統實體產業的結構調整,促進實體經濟的產業升級,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工具,實現智能生產、智能服務和產品價值鏈的提升。加強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環境,通過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改革,實現產業政策維護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
第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揮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青島市政府要鼓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出臺柔性人才管理系統,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創新知識的溢出效應。完善科技成果的各類信息,提高科技成果轉換率,要有長遠的眼光,精確定位并搶占新技術產業高地。
第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改變生態環境治理手段是實現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同時,政府對環保創新型企業應采取減免稅收、增加補貼等方式鼓勵其發展,并積極推進其他企業轉型,更新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設備和廢棄物的處置方式,加快環保創新型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同時加強區域協作能力,促進區域之間生態資源的整合,推動青島市區域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第四,改善和保障民生,對社會民生領域的短板加以重視。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打破城鄉和區域之間的政策壁壘,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在實現城鄉和區域基本公共設施和服務一體化均等化的前提下,補充和提供更多的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對農村和落后地區要格外關注,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產業發展等領域的短板。保障在崗人員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對失業人員的救濟金要落實到位。根據青島市各區市的現實情況,發展特色產業,穩定保障當地居民的就業。
[參考文獻]
金碚.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黃聰英,李建平.中國共產黨發展實體經濟的百年征程、輝煌成就與基本經驗[J].當代經濟研究,2021(10):34-45.
劉曉欣,田恒.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比較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21(10):61-8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陳享光,黃澤清.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兼論“脫實向虛”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 (5):53-65.
劉曉欣,張耀.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分布與空間關聯:基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視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6):4-20.
成思危,劉駿民.虛擬經濟理論與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黃群慧.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7(9):5-24.
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究,2019 (1):4-14.
何立峰. 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積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宏觀經濟管理,2018(7):4-6.
王淑婧,李俊峰.長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均衡性特征及障礙因素[J].自然資源學報,2021(12):1-15.
白謹豪,劉儒,劉啟農.基于空間均衡視角的區域高質量發展內涵界定與狀態評價:以陜西省為例[J].人文地理,2020 (3):123-130.
孫久文,蘇璽鑒. 新時代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J].經濟縱橫,2020(2):6-14.
劉家旗,茹少峰. 中國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人民群眾感知視角[J].經濟縱橫,2021(5):93-101.
詹新宇,崔培培.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與評價: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6(8):40-53.
陳景華,陳姚,陳敏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 (12):108-126.
馬茹,羅暉,王宏偉,等.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測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9(7):60-67.
李強. 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1 (15):109-113.
銀西陽,余茜,李建強.四川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演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 (19):97-104.
張愛琴,張海超.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 (19):68-75.
何玉長,潘超.經濟發展高質量重在實體經濟高質量[J].學術月刊,2019 (9):57-69.
ATKINSON R D ,WU J J. The 2017 state new economy index[J/OL].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7.https://doi.org/10.2139/ssrn.3066923.
傅為忠,儲劉平.長三角一體化視角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基于改進的CRITIC-熵權法組合權重的TOPSIS評價模型[J].工業技術經濟,2020(9):145-152.
方若楠,呂延方,崔興華.中國八大綜合經濟區高質量發展測度及差異比較[J].經濟問題探索,2021(2):111-120.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的研究[J].經濟研究,2011(5):14.
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 (11):4-21
朱子云.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動趨勢與提升動能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 (5):23-43.
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 (4):26-40.
呂承超,崔悅.中國高質量發展地區差距及時空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 (9):62-79.
武云亮,錢嘉兢,張廷海.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J].華東經濟管理,2021 (12):30-42.
DAGUM C .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1997 (4):515-531.
呂承超,索琪,楊歡.“南北”還是“東西”地區經濟差距大?:中國地區經濟差距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 (9):80-97.
ROSENBLATT M. Remarks on some nonparametric estimates of a density function[J].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1956 (3):832-837.
SILVERMAN B W. Density Estimation for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M]. New York:Chapman and Hall,1986.
[責任編輯 張桂霞]
[基金項目]青島市社科規劃項目(QDSKL2101386)
[收稿日期]2022-01-04
[作者簡介]史育紅(1963-),男,河北定興人,青島市稅務局一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