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圣潔 張復生




摘要:研發支出作為醫藥企業的巨額支出,其相應的會計處理成為影響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醫藥企業存在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問題。文章以WX公司為例,探究其研發支出會計處理的動機及其經濟后果。結果表明,WX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標準和平滑利潤,存在提前資本化時點和研發支出資本化率過高的問題,這可能導致公司未來攤銷期內較大的利潤和稅收壓力、研發過度和會計信息可比性下降等經濟后果。
關鍵詞:醫藥企業;會計核算;研發支出;資本化;費用化
一、引言
研發支出會計處理歷來是會計與審計實務中的一個難題。在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上,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認為研發支出應全部費用化(除非相關材料、設備、設施可以作為其他用途),所有的研究與開發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而我國會計準則(ASEB)在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基礎上,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研究階段由于成果的不確定性,因而將有關支出計入當期損益,即費用化;開發階段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較大,因此若企業能證明該階段的支出滿足資本化的五項條件的,則可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即資本化,否則也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即費用化。然而,滿足資本化的5個條件無法量化且證監會也未對研發支出資本化時點給出一個明確、統一的標準。因此在具體實務操作中如何界定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主要依靠的是企業管理層的職業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使得企業間會計信息可比性下降。而研發支出作為醫藥企業的一筆巨額支出,在反映企業的研發潛力和競爭力的同時,也對企業的利潤產生較大影響。考慮到醫藥企業涉及領域多、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的特點,研發支出資本化時點更難達成一致標準,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的現象更為突出。因此本文以WX公司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為例,通過分析其資本化時點是否合理以及研發支出資本化的程度,闡明企業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的動機和產生的經濟后果,以及醫藥企業研發支出會計處理不一致,導致會計信息可比性下降的現狀,以期為相關準則制定部門和監督機構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
二、案例背景
WX公司于2001年創立,是一家以自主研究開發原創新藥為主營業務的生物醫藥企業。2016~2020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長,研發投入強度大,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維持在50%以上。5年間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24.43萬元、2407.39萬元、3116.48萬元、1942.19萬元和3104.6萬元,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則高達1927.98萬元、3094.13萬元、3932.15萬元、2679.56萬元和4497.4萬元。根據其披露文件,公司在2019年成為首家過會的科創板企業后,證監會卻在注冊環節進行了三輪問詢,而三次問詢都涉及相關產品的研發支出資本化處理。因為假設WX公司將2018年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那么經測算后的凈利潤為-214.58萬元,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凈利潤為-1444.59萬元,達不到“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這一最低的科創板上市標準。而上市之后,WX公司依然維持較為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其2020年的資本化研發支出金額依然高于其凈利潤。
三、案例分析
(一)研發支出資本化時點
根據創新藥研發企業的特點以及《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國內A股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大多以研發部門將項目立項資料提交公司審核通過作為研究階段的起點,終點為取得藥品上市前最后一次臨床試驗批件。開發階段的起點為藥品上市前取得最后一次臨床試驗批件,終點為研發項目達到預定用途,如取得新藥證書或生產批件等。結合各公司年報披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會計政策來看,主要分為三種:全部費用化;取得臨床批件并經專業判斷后進行資本化;以Ⅲ期注冊性臨床試驗批件(最后一期)進行資本化。對于取得Ⅱ/Ⅲ期聯合批件的情況,若有足夠外部證據證明實質開展Ⅱ期注冊性臨床試驗(最后一期);或有足夠外部證據證明實質開展Ⅲ期注冊性臨床試驗(最后一期)的,在同時滿足確認為無形資產的五個條件情況下進行資本化。對于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如取得Ⅱ/Ⅲ期聯合批件并擬開展Ⅱ/Ⅲ期臨床試驗)則全部費用化。
WX公司在具體判斷研發支出是否該資本化時,采用的是第三種標準,即以取得Ⅱ/Ⅲ期注冊性臨床試驗批件(最后一期)。表1列舉了WX公司年報中的可比公司的資本化時點,不難發現除前沿生物以開始臨床Ⅲ期試驗為資本化的起點之外,其他可比公司均以取得新藥上市批件或批文為資本化開始的時點,因而本文認為WX公司存在提前研發支出資本化時點的嫌疑。
(二)WX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進一步分析
對研發支出資本化時點合理性的判斷并不能斷定公司采用了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因而還需結合“研發費用”、“開發支出”、“無形資產”這三個科目來做進一步分析。醫藥企業通常會利用這三個科目來進行盈余管理,從而對企業的業績造成較大影響。研發投入費用化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會降低當期利潤;而研發投入資本化若最終形成無形資產,則在后續期間分期攤銷提升了當期利潤。由于醫藥企業研發項目能否成功變現面臨很大不確定性,對研發費用的資本化處理就需要非常謹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WX公司2016~2020年的研發支出情況以及近三年無形資產和開發支出分別占總資產和營業收入的比重,并與其年報中列舉的可比公司比較,以驗證其是否存在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的情況。
如表2所示,2016~2020年,WX公司研發投入金額逐年增加,且都在5000萬元以上,尤其是2020年,高達13726.45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60.52%、62.01%、55.85%、45.02%和50.94%。研發支出資本化的金額分別為1927.98萬元、3094.13萬元、3932.15萬元、2679.56萬元和4497.4萬元;資本化研發支出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分別為367.63%、128.53%、126.17%、137.97%和144.86%。這表明研發投入和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遠高于當期凈利潤,WX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較為激進,有過度資本化的嫌疑。
表3反映了可比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情況。從橫向比較的角度來看,除前沿生物2017年過高的資本化率和近兩年的連續虧損外,WX公司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以及資本化研發支出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都遠高于其他可比公司,也遠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進一步分析無形資產余額和開發支出余額,如表4所示,2017~2019年WX公司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0.30%、8.96%、6.90%;而可比公司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均值僅為6.90%、8.08%、6.46%。WX公司無形資產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1.12%、43.48%、67.16%;而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20.11%、41.89%、61.33%。從開發支出科目來看,2017~2019年,WX公司開發支出占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11.85%、16.34%、5.21%;開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0.36%、79.27%、50.70%。同時期,可比公司開發支出占總資產的比重平均為4.03%、0.10%、0.12%;開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50%、0.21%、0.18%。因而通過WX公司研發投入、無形資產和開發支出科目的分析,有理由懷疑其研發支出涉嫌過度資本化的問題。
(三)WX公司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的動機及后果
1. 過度資本化的動機和原因
本文認為2019年之前WX公司采用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主要目的是滿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這一最低上市標準。若WX公司將2018年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經過測算凈資產減少3932.15萬元,凈資產調整為70636.02萬元,研發費用增加3932.15萬元,凈利潤為-214.58萬元,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凈利潤為-1444.59萬元,不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而上市之后,WX公司依然實行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則是將其作為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降低利潤的大幅波動。因為將大量的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而不是費用化能夠提升企業收益,減少費用,從而增加資產賬面價值。并且資本化的研發支出反映在投資活動現金流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項目中,會使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虛高。
其次,醫藥行業缺乏一套研發支出會計處理體系及標準,這給了WX公司過度資本化的契機。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對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時點進行了劃分,但由于醫藥研發的特殊性導致會計處理上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大部分企業對于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時點判定可以說各有不同。且對于不同種類的藥物,也無法用固定的方法進行處理。
2. 過度資本化的后果
雖然企業通過對研發支出采取資本化的處理手段能降低企業當期的費用,從而提升利潤增加收益,但同樣會使企業在未來攤銷期內的利潤和稅收壓力增大。WX公司資本化研發支出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本就很高,而按照醫藥行業慣例在未來五年內對資本化的研發支出進行攤銷,這對于WX公司未來幾年的利潤影響巨大。此外,根據我國稅法規定,允許企業研發支出按150%的比例稅前扣除。如果WX公司2020年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則可以少交4497.40*150%*15%=1011.915萬元,這將大大減輕其未來幾年稅收壓力。
其次,將大量的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會導致企業研發過度。WX公司實行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會計政策能夠在加大研發力度的同時,確保收益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提升利潤,這雖激發了企業對于開展研發活動的熱情,但也容易出現過度研發情況。WX公司2016~2020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平均為54.87%,相較于醫藥行業大部分企業7%到9%的比例,WX公司不免有過度研發的嫌疑。
最后,研發費用資本化還會導致企業間會計信息可比性下降。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和證監會對于醫藥行業研發活動資本化的時點沒有清晰、統一的標準,因而在實際操作中,各醫藥企業對于研發支出資本化會計處理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導致企業的財務報表之間失去可比性,干擾投資者對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和財務成果的分析和判斷。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WX公司資本化時點的合理性和研發支出資本化程度,結果表明相較于其可比公司,WX公司的資本化時點較為提前,研發支出資本化程度較高。而WX公司采用較為激進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主要是為了美化其財務報表,達到上市的目的。且在上市之后為了降低利潤的波動性,繼續保持較高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
本文認為研發支出過度資本化可能導致的經濟后果有:首先,會使企業在未來攤銷期內的利潤和稅收壓力增大以及容易導致企業研發過度。其次,資本化時點的不一致使得企業間會計信息可比性下降,增加了投資者分析的難度和風險。
鑒于上述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從實際操作層面是否可行的角度,適時修訂和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應用指南。增加關于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具體的劃分標準,以及對開發支出滿足資本化的5項條件進行量化和細化。
證監會應加強對企業研發費用是否滿足資本化條件進行嚴格審核,重點關注資本化時點以及研發各階段的劃分標準,確保企業披露的研發支出相關信息的真實性,防止部分企業將研發費用資本化作為調節利潤的工具。
參考文獻:
周華.法律制度與會計規則——關于會計理論的反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