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凌
近年來,自治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在去杠桿、金融嚴監管和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等政策疊加影響下,金融供給、需求兩端受限,金融指標增速、增量不斷回落,金融業存在的問題加速顯現,本文就問題形成的內外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治理能力、發展普惠金融、幫助地區性銀行提升能力以及完善地方金融體系建設四方面建議。
一、金融業基本情況
近年來,自治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在去杠桿、金融嚴監管和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等政策疊加影響下,金融供給、需求兩端受限,金融指標增速、增量不斷回落。2020年末內蒙古自治區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約為36706億元,同比增長2.63%,較2019年末回落1.58個百分點。2020年,內蒙古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95億元,比2019年同期少382.6億元,占全國比重為0.31%,位列全國第27位, 若剔除包商銀行影響因素,內蒙古自治區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5.3%,社會融資規模增量2048億元,同比多570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金融債務風險較大
截至2020年末,全區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857.07億元,較年初減少1000.21億元;不良貸款率3.66%,較年初下降4.17個百分點,不良率全國排名由第一下降至第六位,自治區金融風險指標明顯好轉,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整體風險上升的勢頭得到顯著遏制,但并未全面根本性好轉,高風險機構造血能力仍然不足,資本充足率處于較低水平。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仍然存在,部分企業債務風險隱患尚未徹底解決。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輸入風險和農村牧區高利貸問題仍需關注。受綠色轉型和增長動力轉換影響,全區部分傳統行業經營壓力加大,潛在的金融風險仍需關注。
(二)地區性銀行實力弱
整體而言,全區的金融業貢獻率還偏低,與上海、廣州等金融業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顯著差異,金融業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十分有限,地區性銀行實力較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產品和服務競爭力不足。近年來,由于監管要求、國有銀行業務發展模式調整以及系統建設的加強,大行也進一步拓展小微企業、“三農三牧”業務。大行具有產品優勢、規模優勢、系統優勢、成本優勢,地區性銀行展業范圍受到沖擊,業務發展受到影響,面臨目標客戶重疊、優質客戶流失、競爭加劇的局面。大行線上業務的推開,進一步蠶食中小銀行市場份額,中小銀行效率高、貼近客戶的優勢嚴重弱化。
2.負債業務增長緩慢,成本上升較快。受內蒙地區整體經濟下行及新冠疫情影響,存款增長緩慢,對公存款持續下降,大型機構及國有企業、財政存款在招投標時對地方法人機構有排斥的現象,新增的做不了原有的還要再轉移出去。同業負債渠道有限,規模持續下降,負債業務成本居高不下。
3.不良資產化解渠道單一。地區性銀行經不良處置渠道單一,不良貸款只能用轉貸、接收抵貸方式來化解,對形成的損失只能靠自身積累解決,加之地區性銀行經營成本高、盈利能力弱,通過自身利潤計提撥備處置不良資產日益艱難。
4.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整體資產質量較差,資本有效補充嚴重不足,風險抵御能力差。截至2020年末,農合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343.91億元,較年初增加77.57億元,占地方法人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的71.5%,不良貸款率為9.93%,高出地方法人機構平均不良貸款率2.25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末,93家農合機構中有32家機構不良貸款率超過5%的監管標準,7家機構不良貸款率超30%,1家機構不良貸款率超50%。 35家農合機構資本充足率低于10.5%,15家資本充足率為負值,其中農村信用社平均資本充足率只有3.65%,遠低于監管標準。
5.部分村鎮銀行長期受不良貸款拖累盈利困難。截至2020年末,全區73家村鎮銀行盈利額合計0.92億元,利潤同比下滑77.61%,其中有20家機構呈現虧損,虧損額合計2.62億元,同比擴大66.88%。村鎮銀行中有25家機構所有者權益已低于實收資本,資本金缺口合計達6.7億元,這24家機構中有13家持續虧損,其余幾家盈利微弱,有5家機構的所有者權益已不足實收資本的50%,3家機構的所有者權益已為負值,經營狀況非常脆弱。
(三)金融服務普惠性、精準性有待提升
從信貸投向上看,地區間、行業間金融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對農村牧區和產業薄弱環節的金融供給仍然不足。從產品服務上看,對不同企業和企業不同階段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針對性不足。
(四)利用資本市場難度大
目前,全區地方性銀行尚未上市,無法利用資本市場采取公開發行股票、二級資本債等方式實現資本的多種補充,導致只能依靠內源補充資本和增資擴股補充資本,資本補充渠道手段單一,嚴重制約銀行業務發展。
(五)地方金融體系不健全
金融組織體系仍以商業銀行為主體, 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依然擁有全區大部份金融資源, 證券、保險、金融租賃等法人機構在機構數量、整體質量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小銀行、農村信用社、小貸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治理機制有待完善,資本補充壓力較大,服務本地實體經濟能力有待增強。農牧區金融機構缺乏,有效供給不足。企業直接融資占比少,銀行信貸是企業融資的最主要渠道,占全區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達到100%。經濟發展對信貸依賴性較強,融資渠道單一, 多層次、多樣化、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尚未建立。中小銀行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金融管理部門、有關部門、金融機構間信息共享機制仍需完善。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仍需完善。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自2012年起,受產業結構調整、三去一降一補等政策影響,全區經濟增長中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原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2020年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為17360億元,排名全國第22位;同比增長0.2%,增速排名全國第30位。從三次產業上看,2020年末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11.7%,39.6%,48.7%,從數據結構上看相對合理,但其中煤炭、能源化工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在整個結構中占比相當大,對傳統行業的依賴還比較嚴重,新經濟、新動能發展緩慢,制約全區金融業發展。
(二)內部原因
一是股權與股東行為管理不夠規范。表現為股權結構不合理或股權結構過于集中,部分大股東動機不純,濫用股東權力過度干預導致銀行受損,或過于分散導致股東監督職能缺位,出現委托代理問題;股東行為不規范,對地區性銀行干預較多。
二是董監會履職有效性不足、專業性不夠。地區性銀行履職有效性不足,體現在對核心事項關注不夠、權利行使不充分、專業委員會發揮作用不夠等方面;董監會履職專業性不強主要體現在部分董監事缺乏相關專業背景或銀行從業經驗、工作精力受限、履職能力建設滯后等方面。
三是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能力較弱。表現為地區性銀行內審建設相對滯后,部分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對內審質量控制及結果應用不足;風險偏好傳導不到位,董監會應通過風險偏好及其傳導對風險進行控制,但實際操作中存在風險偏好制定不科學、傳導管理不實、重置不及時等問題;重點風險管理較弱,董監會及風險管理委員會對戰略風險認識不足,沒有識別、管控戰略風險的流程和工具,創新業務風險管理和并表管理較弱。
四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董監會及成員履職評價形式化,對于董監會及其專門委員會履職不到位、不充分的情況,股東大會未發揮約束作用,大部分地區性銀行未邀請外部機構對董監會及其下設委員會開展履職評價;在董事、監事履職評價方面,地區性銀行主要采用自評、互評結合方式,極少引入外部機構對董事、監事進行評價,對其的履職也鮮有負面評價。
五是外部治理環境不優。主要表現為政策制定的系統性不強,一致性不夠,部分政策缺乏實施細則;基礎信息系統建設滯后,股權質押信息共享不足;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獨立董事資源有限;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作用發揮不充分等。
四、對策建議
(一)主動作為,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推進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做到機制融合、組織融合、文化融合、業務發展全方位融合。規范股權和股東行為管理,推動股權結構多元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或國有法人等大股東的支持,通過減持、增資擴股等方式,形成適度分散、相對集中、有效制衡的股權結構。引進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經驗豐富、能帶來協同效應的戰略性投資者,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強股東行為管理,提高董監會履職有效性,提升戰略研究與戰略管理能力,加強內控建設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完善約束激勵機制,構建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完善其履職評價。優化治理環境,建議金融監管部門系統性梳理銀行業公司治理監管制度,加強協調聯動,彌補制度缺失,及時廢止過時制度,提升制度的系統性、一致性和全面性。建議金融監管部門牽頭建立“監管+銀行+工商+托管機構+股東”的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將銀行股東或關聯方信息刻意隱瞞、不如實填報信息等行為納入全國征信系統。優化選人用人機制,完善員工成長機制,規范干部選拔機制,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完善薪酬分配機制。
(二)提高地區性銀行能力,盡快實現上市
能力提升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工程,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對于提升各項能力制定長期規劃、定出階段性實施目標,并列出具體計劃,有序推進實施。同時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從最欠缺、最薄弱、最容易見成效的地方入手,哪里薄弱補哪里,做好短期內、重點領域的“速贏”。第一,持續提升基礎管理能力。從技術創新、組織架構改革、信息管理、風險控制、用戶體驗等方面尋求突破口,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建立人才梯隊和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形成一批業務精專、行業領先且創新意識強的專業人才隊伍。第二,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咨詢公司的合作,或引入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全方位進行組織架構優化、業務流程規劃、人員素質提升、科技系統建設等工作,學習借鑒對方的先進理念、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第三,地方政府應提高對地區性銀行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降低地區性銀行資金成本,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提高地區性銀行盈利水平;第四,在增強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從戰略層面明確上市的時間安排,啟動上市輔導工作,借助資本市場,增強多渠道補充資本能力,支持業務更好的發展。
(三)拓展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
地區性銀行結合自身實際完善網點布局,合理下沉金融服務重心,構建“縣域支行+鄉鎮支行+農金站”的布局體系。在注重風險防范的基礎上,推動數字化轉型,在農村地區和城鎮偏遠地區發展手機銀行等數字化業務,借助金融科技解決“金額小、客戶散、信息缺”導致的覆蓋面小、成本高、效率低問題,并逐步建立大數據庫。制定數字化方式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構建“物理網點+虛擬網點”相結合的立體化金融網點布局。在產品和服務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針對小微企業、“三農”和邊遠地區目標客戶群體,差異化設計“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產品套餐,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積極參與供應鏈平臺建設,為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以核心企業增信為基礎的金融服務,推廣應收賬款、特許經營權、訂單融資、“銀行+政府+核心企業+保險(+擔保)”等融資模式。用足用好鄉村振興配套金融政策,加大支農支牧小額貸款、財政貼息貸款的運用,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順應國家政策,成立鄉村振興部門,創新金融產品,精準滴灌,做好金融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精神指導下,結合地方實際,進行普惠金融地方層面的頂層設計,明確地方普惠金融發展的目標和具體的行動路線圖,并建立健全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組合拳”。一是不斷完善普惠金融專項資金、稅收優惠、財政貼息、財政補助、風險補償等多種手段,引導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資源流向普惠金融體系;二是設立普惠金融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發揮地方政府性擔保體系對發展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探索多種形式的擔保增信方式;三是把握好風險管控力度,穩步推進差別化的監管政策,為中小金融機構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在有效防范風險、切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基礎上,鼓勵中小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進一步激發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積極性;四是完善地方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地方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建立地方普惠金融統計體系和評價指標等。
監管部門應放款小微企業、“支農支牧”不良貸款容忍度,還應在存貸比和資本充足率方面進行差異化監督,在網點設置和產品創新方面給予鼓勵支持,對不同類型的銀行小微企業、“支農支牧”貸款占比設置相應的激勵值和約束值進行分類激勵和約束。
(四)完善金融體系建設
進一步深化地區性銀行改革。圍繞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的市場定位,推動其回歸本源、深耕本地、下沉服務。健全地區性銀行公司治理,完善適合自身業務特點的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實施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打造特色金融產品、服務品牌。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發展多元化資本補充方式,加快利用地方專項債補充資本步伐。深化農信社改革,探索符合地方特點的自治區聯社改革模式,按“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則,穩步有序推進法人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在保持縣域法人地位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對農信社聯社和農村合作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壯大地方金融組織、機構資本實力,進一步提升地方金融組織、機構服務能力和運營水平。支持主發起行向村鎮銀行補充資本以及協助處置不良貸款,適度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引進合格戰略投資者幫助收購和增資,強化對主發起行的激勵約束。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部門、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間信息共享機制,完善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參考文獻:
[1]趙琳. 內蒙古金融業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 北方經濟, 2015(9):78-80.
[2]李京陽. 內蒙古金融業發展改革的思路——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J]. 銀行家, 2020(1):40-42.
[3]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內蒙古自治區金融運行報告(2020).http://huhehaote.pbc.gov.cn/huhehaote/129766/4029815/index.html, 2020-05-29.
作者單位:內蒙古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