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要:北京市在2017年開始了新一屆的高考,旨在從“育分”向“育人”過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多樣化的學生。在智能社會的今天,我們所關心的學校教學已不僅僅局限于獲得知識,更應該注重于培育具有獨特思維和個性的人才。本文剖析了高中育人工作中的多樣化發展與教育方法轉變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對高中育人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多元發展;高中;育人方式;變革
前言
在智能社會的今天,我們所關心的學校教學已不僅僅局限于對學習的探究與獲得,更多的應該是以獨特的思維方式來塑造個性鮮明的個體。要推動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必須推動高中育人模式的改革:一是建立分級的課程系統,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二是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建構多元的校園;三是以生涯教育為引領,開展全面而有個性的學生發展指導;四是喚醒學生自我精神的覺醒,引導學生自主發展;五是創設開放、自主、支持性的成長環境,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支持。
1學生多元發展與高中育人方式變革
1.1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亟須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變革
首先,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在我國工業發展和分工變動的背景下,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已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人才戰略則是國家振興、國家強盛的首要策略。為了適應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面調整和全面調整,高中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各類拔尖的、層次的拔尖的、實用的、個性鮮明的、各有所長、相互協作的復合型的高素質的學生。其次,高中是學生個性形成和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中教育的目標已從單純地為高中培養和輸送人才,而更關注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重視面向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的要求,實現適應中等教育、適應社會生活、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教育新定位。
1.2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變革,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2019年,國家教育部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上,為全面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為培養對象的多樣化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途徑。培養人的目標,既是從知識到技術,也是人生發展:由自然向社會性人轉變,并有能力在將來的社會中繼續存在與發展。就學校的教學來說,就是立德樹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要轉變育人方式,不僅僅要從課程上、課堂上進行,更要注重培養人的內在機理與途徑。
2普通高高中生多元發展的依據
多元化發展是指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從整體走向分散。高中生發展是一個人的身心和整體的組織和特點持續地發生著連續的改變,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機體的各個組織和功能的改變,以及個人的行為和精神狀態的發展和改變。高中生在與外界交往過程中,由于身體發生了改變和成長,他們的先進的認識水平得到了發展,他們也在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地得到了自我的升華,并對自身的發展進行了反思。根據學生心理發育和身體發育的特點,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要注重在每個時期的具體體現。
3基于學生多元發展的育人方式變革的思考
3.1開發分層分類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新時期對新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學載體是新的。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和學校的辦學思想是學校建設的一個主要途徑。以北京市為例,以北京“四個中心”為核心,根據不同的學生智力發展趨勢,制定豐富多樣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實施分級教學的課程體系,包括:第一,建立分級的教學大綱。建構以學校思想為統領、以育人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分級分級的教育課程體系,形成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育人課程,課程目標體現學生需求,拓寬育人途徑。二是要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例如:發展國際化的多元課程,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以滿足不同的課程需求。三是在課程的發展和執行中要有多種途徑。在實踐活動中,要有室內外、科技場館、實驗室、綜合社會實踐教室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
3.2聚焦“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構建多元活力的課堂
重視課堂教學的變革,必須回到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所謂“以人為本”,即在課堂上以人為本,開展相應的教育,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師的核心。注重以“以人為本”的課堂,營造具有多樣性的、充滿生機的教室,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第一,建立學生的主體性,全面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學習體驗。體驗學習注重體驗和參與,注重直觀的體驗,而在課堂上進行的不僅是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對學生的情緒的投入和對學生的影響。二是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學習風格和個體的優點,不斷推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啟發、討論和參與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創新教學技術,將線上、線下、線下融合,通過在線和老師之間的資源連接,通過網絡作業、在線討論,上網查找資料,突破地區、時間局限,打造線上標準化、線下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形成適應學生多元發展要求的課程教學新常態。四是在課堂上培養和培養思維能力,注重培養思維能力、運用思維方法、思維深度和思維素質,以實現教育目標。
3.3以生涯教育為引領,開展全面而有個性的學生發展指導
加大對高中生的調查,探討在大數據環境下對高中生進行輔導的適宜程度。職業生涯教育是實現學生自覺學習、自主發展、實現人生觀、價值觀和責任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強化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從評估入手,建立一個大數據的平臺。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發現不同類型的智能傾向、不同的認知風格、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價值觀等,進行針對性的針對性的教學。二是以情景為起點,以研學為核心,構建校園和校園生活體驗的平臺,根據不同的發展特征和不同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使學生在不同的人際交往和學習實踐中得到提升。
3.4喚醒學生的自我驅動力,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在這個時代,人們將成為一個知識大爆發、終生不斷學習的時代。家長們都想讓自己的子女獲得成就,只有他們自己的動力,他們的期望才會實現。自我激勵是學生不斷成長的內在動力,要自覺地培育幼兒的內在動力,使其學會獨立思考、自主決策、對自我負責,形成終生成長型思考。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面對人生的種種壓力,面對未來的各種困難,獲得更優秀的學業成就,獲得更高的事業成就,并獲得獨立發展。
3.5創設開放、自主、支持性的成長環境,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支持
高中生的生長環境主要有家庭、學校和所在的社會。家庭是個人生活的出發點,個人的遺傳基因、家庭氛圍和教養方式都會對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學校是學校最重要的教育基地,教師、同學、學校的文化對每個人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社會交往中,高中生可以在社會交往中積極地開展社會交往,培養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研究表明,開放、接納、支持的校園氛圍對高中生的創新能力和開放性的發展都是有益的,而建立良好的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則能促進其對創新能力的發展。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育人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保障高中生的多樣化人格發展。
結語
高中教育是高中與義務教育之間的紐帶,也是學生個性形成和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
參考文獻:
[1]薄貴利,鄭雪峰.論人才高地建設戰略[J].中國行政管理,2017,(11):12-15.
[2]張家軍,靳玉樂.論教師一般育人能力的內涵與價值向度,中國教育學刊,2020,(7):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