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保

清嘉慶九年(1804年)期票
在筆者的收藏中,有一張清代嘉慶九年(1804年)期票,為筆者目前所見使用年代最早的期票實物。雖然其誕生距今已有200多年,但仍保存比較完整,且票券字跡清晰、票幅較大、圖案精美,非常難得,是筆者的珍愛之物。
多年來,在關注收藏中國人民銀行期票之余,筆者還收集了不少民國時期發行的個人期票、公司期票和銀行期票。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自己期票類藏品的不斷增加,愈發對我國期票始于何時等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不妨在此從藏品與資料入手,與諸位探討。

1945年晉察冀邊區銀行遼西支行拾圓期票(原為中國臺灣李維楓舊藏,現由中國臺灣李善文收藏)
說來也巧,2018年4月,當筆者在網上查找期票資料時,看到福建紅色貨幣收藏家洪榮昌先生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的《關于期票,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發行的》一文。文章中寫道:進入21世紀,許多人對人民幣的衍生品——期票開始關注,尤其在對20世紀60年代初期各省銀行發行的期票進行考證后,收藏者們紛紛發表了諸多文章。2004年1月,由中國臺灣新竹的期票收藏愛好者李維楓先生撰文、王宣瑞先生主編的《世紀珍藏》一書出版,稱經過其十多年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地區最早的期票是“晉察冀邊區銀行遼西支行期票”,該期票的發行時間為1945年9月。
那么期票究竟始于何時?研究者劉秋根、謝秀麗在所著的《明清民間商業信用票據化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稱,早在乾隆時期就有了期票。例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發生的葉爾羌辦事大臣高樸私鬻玉石案,高樸與山西商人張鸞合伙販玉。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張鸞因欠高樸銀三萬五千五百七十一兩而立有期票,約至第二年二月底張鸞到京交清。可以說,這種期票既是個人之間的信用憑證,也是期票出現的初期形態。到了民國時期,至于民國政府有沒有發行過期票,目前筆者尚未查找到足夠的證據。
洪榮昌還在上述文章中表示,1934年由中央蘇區湘贛省財政部發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收買谷子期票”,是發行時間早于“晉察冀邊區銀行遼西支行期票”的革命根據地期票。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由政府發行的期票。
另外,經過筆者的仔細查閱,注意到《明清民間商業信用票據化的初步分析》一文中還有一則對清代道光年間使用期票的描述:“江蘇常州府江陰人瞿三淋種田度日,道光四年六月向顧開福買牛一只,講定價二十七元,因無現洋,央任旭初出面擔保,寫立期票交執,言明九,十兩月還清。”

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收買谷子期票(洪榮昌藏品)
研究表明,清代是我國古代票據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在專門經營票據匯兌業務的信用機構,如票號、錢莊等金融組織出現后,各種形式的票據越來越完備。此時流通比較廣泛的主要有會票、憑貼、兌票、莊票、錢票、銀票等等。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信用票據中,期票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由呂來明、郝維紅合作撰寫的《清代票據習慣探析》一文認為康熙年間,會票就有即票與期票之分。而綜合清代所有種類的票據來看,票號的會票、錢莊的莊票和匯票有即票與期票之分,而上票、壺瓶貼、期貼則不一定立即付款,屬于期票。可見當時的票據普遍具有信用工具的價值,并且作為信用工具的使用對商業活動有著普遍又重要的影響。
另有俞鴻昌、韓有政撰寫的《會票考據》一文則認為,在中國明清民間商業信用票據的演變過程中,期票的出現和使用是晚于會票的。會票不但因流通能變成鈔票,還體現了對大額支付的用鈔之意,它所具有以券取錢、暫以權錢的特征使其得以廣泛應用,并導致了其后出現的匯票,期票、兌據,特別是商業匯票的產生。由此可見,會票在中國貨幣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會票不只演變為匯票,還有錢票、銀票、存單、期票,因此關于會票的研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天順亨會票(圖片來自俞洪昌、韓有政著《會票考據》)
綜合相關文獻史料以及清代票據研究論文的佐證,可以認為,乾隆時期已有期票使用的說法是真實可信的。當然,倘若能夠以實物來證明于此,無疑更有說服力。很幸運,在拜讀了洪榮昌先生的文章后沒多久,筆者竟然在票證交易網上看到了浙江寧波的一位藏友欲出售一張清代嘉慶九年期票的信息,甚為驚喜。經過與賣主的多次商議,筆者終于以合理的價格得到了這張珍貴的清代期票。
這是一張清代嘉慶九年(1804年)訂立的個人期票。票面長41.5厘米,寬24.7厘米,自右至左墨書:“期票立期票莊文孝今期到范茂芳范元愷足錢念伍仟貳佰二十六文期至九月中一并清還不改拖欠恐后無憑立此期票存照嘉慶九年五月日立期票莊文孝(畫押)憑保莊裕美(畫押)朱廷良(畫押)代字莊宗芳(畫押)。”
該期票右下角是一幅木刻水印人物山水彩畫圖,畫圖左上角銘記“啟茂“二字。期票用紙是帶有水印篆字的宣紙,票券的期票二字,就書寫在水印篆字的中間位置。10個水印篆字字跡模糊,已難辨認。據筆者初步分析認為,這些水印篆字既有可能是當時專用的票據紙張設計防偽暗記,也有可能是這種專用票據紙張供應商的票號鈐記。
在筆者喜獲這張嘉慶九年期票之后,江蘇如皋的藏友孫殿林先生也有幸收集到了一張光緒三十年(1904年)仁和義商號因丟失期票而申明期票作廢的立據。這也是筆者首次見到的一件與清代期票有關聯的衍生藏品。這張光緒年間丟失期票立據的發現,也再次見證了期票作為一種信用契約票據,已在我國清代民間商業往來中被普遍使用與流通。
事實上,在清代民間商業往來和個人信貸所使用的票據中,會票、錢票、匯票、賬單、借據、執照等票據實物發現得比較多,而留存下來的期票實物卻非常稀少,正如前面所述,至今還未發現乾隆時期的期票。因此,以筆者的認識體會,這張嘉慶九年期票為我們掀開了清代期票的神秘面紗,一定程度地填補了清代期票收藏的空白。它不僅真實反映了清代民間個人信用票據的使用流通狀況,也為今天的人們了解研究清代商業信用票據和民間金融經濟活動提供了直觀的實物資料,其金融史料研究和收藏鑒賞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光緒三十年(1904年)仁和義商號丟失期票申明作廢的立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