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忠
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碑、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海廣東銀行大樓……在這張發行于1944年的股票上,由一批中國近代建筑杰作構成的裝飾圖案尤為醒目。股票下方一行小字:“紀念本公司已故建筑師呂彥直君”透露了它的來歷。原來,這是中國僅見的紀念性質股票,其文化意義已超出了商業價值。

真裕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發行于1944年,由黃檀甫親自策劃設計。票面底紋由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碑、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海廣東銀行大樓等建筑圖案構成。
呂彥直,1894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幼年即顯露繪畫天賦。8歲時喪父,時任北洋水師學堂英文教習的國學大師嚴復肩負起教養之責。翌年,呂彥直隨其姊呂靜宜夫婦(姐夫乃嚴復的長子嚴璩)僑居巴黎上小學,數年后回國跟大翻譯家林琴南蒙學,進北京五城學堂修完中學各科。1911年,17歲的呂彥直考取了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實為清華大學初設“高等科”第二屆學員),打下堅實的傳統文化底蘊。
1913年,19歲的呂彥直考取了庚款公費生,前往美國常青藤聯盟康奈爾大學,先攻讀電氣專業,后改學建筑設計5年,入股留學生創辦的《科學》雜志,翻譯《海底水雷》《愛迪生年譜》等科普文章,躋身中國科學社最早的一批股東和社員。畢業前后曾作為美國著名建筑師亨利·墨菲的助理,參與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范大學)和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實踐磨煉。其間,赴巴黎觀摩學習的呂彥直在盧浮宮與利茲大學畢業的華僑青年黃檀甫邂逅,惺惺相惜,并結下維系終生的友誼。1923年,呂彥直回國進入上海東南建筑公司供職,以設計花園洋房為主,較有名的作品是香港路4號上海銀行公會大樓。
后來,同在上海創業的呂彥直與黃檀甫聯合創辦了真裕地產公司,兩人志同道合,相互扶持打理小公司。沉靜緘默的呂彥直主內,負責畫圖設計;活潑外向的黃檀甫跑外勤,承接房屋設計、租賃、修繕等業務。1929年呂彥直病逝后,真裕地產公司名下的“彥記建筑事務所”更名為“彥沛記建筑事務所”。黃檀甫為保住真裕招牌,決定引入股份制,改組為真裕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當時,許多富商名流都慕名入股。梁冠榴(廣東銀行總經理、上海關勒銘金筆廠董事長)出任董事長,黃檀甫與黃漢梁(新加坡和豐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等任常務董事。黃檀甫兼任總經理,副經理為馮少山(曾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

真裕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股款臨時收據
1944年12月1日,真裕地產特別發行股票,由黃檀甫親自策劃設計。股票票面雍容華貴,淡綠花紋圍成邊框,雋永清新,股票底紋采用呂彥直的代表作品圖案:正上方為南京中山陵,左側為聳立于廣州越秀山之巔的中山紀念碑,正下方為廣州中山紀念堂,右側系20世紀30年代后建的上海廣東銀行大樓。這張股票共500股,計國幣5000元,下面有常務董事的簽名。股票董事名銜里雖未出現呂彥直,但在常董印章的下面,有一行容易忽略的手書小字:“紀念本公司已故建筑師呂彥直君”。在票面右下角,還標注有“李錦沛建筑師”,表達黃檀甫對兩位摯友的緬懷。
可以說,呂彥直是真裕地產的靈魂象征。他雖已離世15年,但黃檀甫對摯友的思念依然沒有淡去,他們的友情感天動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紀念建筑相關珍貴圖紙文檔資料也仰賴黃檀甫及家人半個世紀的用心保存,得以躲過戰火浩劫,最終入藏博物館。
1924年,呂彥直與同為留學海歸的建筑設計師莊俊、范文照、張光忻、巫振英等組成沙龍,醞釀組建中國建筑界第一個學術團體,1927年正式成立“中國建筑師公會”(1931年改名“中國建筑師學會”)。直到1929年病逝,呂彥直在短暫的5年設計師生涯中,憑借兩大國寶級建筑文物——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高高矗立起“近現代建筑奠基人”的標桿。

廣州中山紀念堂
歸葬鐘山是國父孫中山的夙愿。1925年5月13日,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向海內外懸賞征求陵墓建筑設計圖案。當時籍籍無名的呂彥直在繳納了10元保證金后,按章領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標高圖。他開始廢寢忘食,不斷地構思優化設計方案。為直觀起見,每畫出一稿,就用桐油油灰捏出中山陵模型,然后對著模型修改。改完再畫,畫完再捏,捏了再改……最終捏出今天人們看到的建筑造型樣式。到了1925年9月20日,呂彥直最終提交的鐘形陵園圖案簡樸莊重,在40多種中外設計方案競標中一鳴驚人,斬獲頭獎。競標結果在上海公示,轟動了上海灘。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張榜招賢,準備籌建中山紀念堂與紀念碑,呂彥直嘔心瀝血摹畫設計,他的創意圖紙在28份中外建筑師應征方案中再奪魁首。

南京中山陵
出道即巔峰,一個小建筑事務所幾乎同時承擔起兩大國家級紀念性建筑物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監理等任務,這在中國建筑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在短短4年中,呂彥直除承擔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與紀念碑的圖紙繪制,主持監理陵墓工程施工,參與孫中山坐像、臥像、棺槨底座和華表、牌坊的設計外,共9次出席了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會議,討論議決分部工程項目、造價、招標、修改圖樣、施工進度等問題。
呂彥直跋涉于滬寧之間,并長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1926年春,過度的勞碌讓他第一次病倒,遂委托黃檀甫代表自己出席中山陵奠基典禮,發表講話,跟蹤監理并拍攝中山陵和紀念堂的建筑施工過程。拼命的工作方式過早燃盡了天才的生命之火,1927年9月初,他再次病倒,在病榻上仍扶案畫圖。1928年初,呂彥直被確診患有腸癰。面對絕癥加身的境況,他仍然執著地心系建筑,食不甘味。經過一年多的醫治,病情不見好轉,他便寫下遺囑,向黃檀甫交代自己的遺愿,期待兩大中山紀念建筑工程如期竣工。1929年1月15日,廣州中山紀念堂、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呂彥直久困病榻,無奈依然委派黃檀甫出席。
呂彥直把自己的智慧與剩余的生命之火,全部凝結在其心系的南京首都計劃中,他在病榻上繪制出《規劃首都都市區圖案大綱草案》和《國民政府(五院)建筑設計鳥瞰圖》。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些遺作凝結著他最后的愿望,杜鵑啼血,感人肺腑。1929年3月18日,呂彥直永遠合上了眼睛。
天妒英才,人生無常。1929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第472號褒揚令:“總理葬事籌備處建筑師呂彥直,學事優良,勇于任事,此次籌建總理陵墓,計畫圖樣,昕夕勤勞,適屆工程甫竣之時,遽爾病逝,眷念勞勚,惋惜殊深,應予褒揚,并給營葬費二千元,以示優遇。”以政府的名義褒獎建筑師非凡的勛勞,這在中國是絕無先例的。根據1929年4月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的決定,還在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紀念碑。紀念碑上部為其半身遺像,下部刻有于右任題詞:“呂彥直建筑師建筑陵宮積勞病故,特此紀念”。
呂彥直所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巧妙地應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漸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軸線上安排了陵前廣場、博愛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他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西方現代的建筑技術中,吸收西洋建筑之長處,洋為中用,中西合璧。中山陵寬闊的廣場,寬闊的墓道、臺階,全為適應大型公共祭奠活動的需要而設計。自竣工起,南京中山陵就成為城市地標,被世界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中國大型公共會堂的開山之作。采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風格與近代西洋平面設計手法結合,以八角攢尖重檐歇山頂八角形的中國宮殿式建筑為基調,紅柱黃磚襯著寶藍鈀琉璃瓦蓋。禮堂內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大屋頂的8根柱子隱藏在壁內,給人一種新穎、寬敞、明亮的感覺。這座建筑以中國寶塔式的雄姿成為廣州市的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