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明
【摘要】在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的今天,更多的小學教育工作者開始對“紅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價值形成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同時,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也日益成為廣大德育教師關注、研究的重點。基于以上一系列認識,筆者結合個人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圍繞“挖掘地方紅色文化整合學校德育資源”,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議,希望可以給德育工作者帶來參考。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學校德育;小學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斗爭、建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信仰、意志和作風的統稱,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者宏觀精神傳統的濃縮和寫照,具有很高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價值。蘇區鎮是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鄉鎮,是孕育了我國最早一批紅色政權和紅色革命隊伍的一方熱土,具有非常濃厚的革命氛圍和紅色革命傳統氣息,在開展紅色文化理念下的德育工作方面可以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基于對上述事實的認識,蘇區鎮小學教師利用進一步彰顯鄉土紅色文化在校園德育工作整合中的先天優勢,以紅色理念作為貫穿自身工作首尾的“紅線”來推動有關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從而為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認知的優化注入不竭動力。在筆者看來,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應當以下列幾點作為主抓手:
一、依托本土環境,體現紅色資源的生活融入性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蘇區鎮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這也就意味著當地不少小學生擁有著比較優越的家庭條件,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經歷過社會的歷練,從而在主觀認識上存在著盲目樂觀的態度和情緒。過去,蘇區鎮小學的德育教學對紅色文化的解讀存在著嚴重的滯后問題,所采用的素材大多來源于戰爭年代和建國伊始的建設時期,素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存在極大偏差,二者幾乎不存在符合小學生感性感知層級的共性焦點,導致小學生難以根據既有的感知經驗理解這些素材的內在價值和道德內涵,遑論從中汲取必要的道德引導。因此,小學德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現代生活元素的類比性代入,必要時還可通過實踐方式完成上述工作,從而營造出熟悉的生活場景或人際關系作為引導小學生對紅色文化素材內容形成共質體會的載體,繼而幫助學生利用個人經驗基礎更好地消化素材中的道德養分,提高紅色文化對德育效果的優化層級。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重溫農民武裝行軍路”的活動,讓每個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在學校周邊開展急速快走活動,盡量縮短學生在中途停留歇息的時間;等到學生的體力達到極限時,教師可以不失適宜地講解道:“遙想當年,農民赤色武裝為了和敵人斗爭曾經也想我們一樣‘快步行軍’,但他們卻堅持了足足半年的時間,一刻也沒有停下來休息過。”借助這種極富代入感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真實感受到當年革命隊伍和群眾所具有的敢于犧牲、刻苦向難的堅定革命意志。
二、依托當前要求,體現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性
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引導的缺失,相當數量的小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革命傳統和精神在當今和平年代里的傳承和弘揚價值。此外,同樣是因為當今社會多元化思潮的興起和泛濫,小學生的注意力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各種“短、平、快”的“快餐文化”稀釋、分流,使得他們很難對需要豐富閱歷基礎和專注精神投入的紅色文化產生真正的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小學德育教師首先要樹立起對紅色文化正確的時代解讀意識,拋開錯誤的“唯形式論”觀點而將教學要義集中在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之上,挖掘新時代、新社會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動人事跡里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內核,并利用豐富的史料和新聞素材為學生構建起一條通暢的紅色文化跨時代傳承通道,進而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長青的生命力和依舊強勁的發展態勢,為實現德育要求和紅色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準備必要的認知基礎。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列舉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同鄉”時,可以把戰爭年代的董先旺、何茂華及和平歲月的韓碩豐、趙有才等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介紹,帶領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剖析出其所共同具有的不怕犧牲、克己奉公、舍己為人的光榮傳統;或者可以結合現實當中廣為學生所熟悉的“雷鋒出租車隊”“‘一鳴’醫療團隊”等公益隊伍來品味“紅色文化”在當今社會的表現形式和作用,讓學生真正從心底里感受到家鄉光榮的紅色傳統和紅色文化的現代傳承、弘揚價值。
三、依托實踐活動,體現紅色資源的現實應用感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沒有什么能夠比參與實踐活動更能夠塑造一個人的精神理念和價值信仰的了。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蘇區鎮很多小學生都比較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經驗,但又同時對社會活動充滿無限的憧憬。蘇區鎮小學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并利用學生的這種客觀心理,在確保基本教學的正常開展的同時,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圍繞紅色文化而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保證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帶領學生以更近的距離接觸紅色文化的行動體現,并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真切感知紅色文化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能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正向改造效力。此外,此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最好以集體或小隊合作的形式,一來可進一步保證學生的活動安全,二來可更好地借助此種形式帶領學生體驗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等紅色文化子集的核心價值。
例如,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大家創作以“我眼中的‘紅色搖籃’”或者“光榮的故鄉”等為主題的手抄報;面對中年級的學生,則可組織大家開展以“故鄉的楷模”或者“紅色歷史,我們評說”為主旨的征文或朗誦比賽;而面對高年級的學生,則可帶領他們開展慰問革命前輩或者為家鄉烈士掃墓的活動,等等。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所必需的精神引擎,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烙印,對于學生道德理念和人生理想的塑造、優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承價值與弘揚意義。蘇區鎮小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點,將鄉土紅色資源作為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建設的重要“養料”,依托本地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展富有質量的紅色道德教育,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穩步提升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胥升維.挖掘地域紅色文化資源拓展學校德育空間[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7(7):176.
[2]任繼眾.弘揚紅色文化和學校德育建設的若干思考[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
37(2):30-32.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