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雙
(合肥共達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1135)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與之相對應的,隨著改革開放時期“部分人先富”的經濟政策的制定,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逐漸顯現。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環境惡化、交通擁擠、熱島效應嚴重、房價高、生活成本高、通勤成本高的現象,使得一小部分人內心充滿了壓力、沖動、暴力甚至報復社會等負面情緒,使得城市的犯罪率也為之上升。
大學校園作為學術文明的重要載體,存在著微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校園違法犯罪問題作為城市違法犯罪現象的一部分,屢有發生,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割喉案、徐玉玉案、校園貸詐騙、凌霸、盜竊、傷人、性侵犯等事件,逐步被相關媒體報道,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大學校園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會區域,擁有較為完善的學習區域、商業區域與居住區域,屬于基本特征較為穩定的特殊公共區域。學生和老師是校園人員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其學習和生活的場所,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成長。然而,高校校園沒有太多預防犯罪威懾手段,加之學生屬于社會群體中的弱小群體,對于自身安全、社會防衛經驗不足,雖然多數高校采取半封閉化邊界管理,但多數學校并未對外來人員進行嚴格審查,缺乏安全性管理,使得校園依然是犯罪發生的高熱區域。
“可防衛空間”的概念由國外學者提出,發展至今在城市公共空間、公園、住區、商業區等空間已經相當完善,而對于高校“可防衛空間”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環境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CPTED)理論及可防衛空間等理論,設計物理環境降低犯罪行為活動的誘發,同時減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城市犯罪引發的恐懼感,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高校校園。本文的目的是探索CPTED理論在大學校園空間設計中的應用,使校園空間環境設計防衛具有更加完善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優化校園空間環境,給學校教師和學生以更加安全、可靠、舒適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概率。
Jane Jacobs作為研究城市空間與犯罪模式間關系的首位學者,開創性地提出應該采用一些“眼睛”監控空間環境以降低犯罪率,該理論構成了后續可防衛空間以及CPTED理論的基礎。C.R. Jeffery在其著作《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PTED)》中首次明晰了CPTED概念,紐曼的《可防衛空間:通過城市設計預防犯罪》著作中提出了可防衛空間理論(Defensible Space),克拉克則推崇情景犯罪預防策略,主要包含理性選擇理論、日常活動理論、環境犯罪學理論。這4項理論體系在物質空間設計、技術設備和組織管理3個方面,對環境與違法犯罪之間的關聯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CPTED理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可。
國外對于 CPTED 的相關研究已形成體系,主要分為基礎理論、實施操作和實施評測,其中基礎理論包含ICA(International CPTED Association,國際 CPTED 協會)的兒童活動場所、校園設計方法探討[1]等。實施操作有建筑與建成環境委員會的《設計及其實現方法說明——如何撰寫、閱讀和使用》[2]。實施評測則有ICA的《貝克斯利城鎮安全計劃——執行總結和最終報告》[3]等。
國內對CPTED的運用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隨著建筑學及城市規劃學的深入研究,國內出現了較多關于城市空間環境防衛空間的研究成果[4]。本文以CPTED理論為核心,結合城市公共空間與犯罪的聯系,以成都市天府廣場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對城市開敞式公共空間安全性進行了設計。文[5]以CPTED理論為核心理論,針對合肥市包河區三個不同的城市住宅,通過采集犯罪數據,GIS模擬空間等多種途徑,探究了住區環境設計與犯罪及犯罪發生地點之間的有效聯系[6]。本文以可防衛空間為核心理論,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了校園空間的安全性現存缺陷,并給出了解決方案。國內防衛空間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間、社區、居住區,只有一篇期刊論文以高校校園為對象。
CPTED理論在預防犯罪方面的主要特點表現在:領域強化、通道控制、自然監視、形象維護、鄰里關系及活動支持這六方面。領域強化是指對于私有化領域應得到相應的保護,尊重具有明確分界性的他人領域。通道控制是指區域內劃分不同功能的屬性空間,有效提升領域控制力,減少犯罪分子對不同空間區域的潛在威脅。自然監視是指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減少具有阻礙視線能力的物質環境。形象維護是指對已經建立的環境進行有效合理的保護與管治,以保持空間的可持續性合理利用。鄰里關系是指增強區域空間防衛性的社會屬性,減少對陌生人的恐懼。活動支持是指增加公共空間內的活動頻率,預防犯罪發生。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和以官方公布的犯罪案件為基礎,以合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近3年校園內犯罪活動進行解析,其中有效案件數據15起。從受害者的角度看,他們大多數為學生;從案件性質上分析,多為盜竊案件,主要是電瓶車、手機、電腦、服裝;從犯罪空間上分析,多集中在教室、操場、食堂、圖書館、宿舍等公共空間。
犯罪行為與校園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完善的校園環境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為師生提供安全保障。如圖1所示,校園環境問題與校園布局、校園環境要素、校園環境運維3個方面相關。圖2給出了合肥某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環境現狀。

圖1 校園環境問題框架

圖2 校園環境現狀
在校園總體規劃設計階段,由于建筑和環境布局的不完善和僅著眼于短期需求,是后期違法事情的成因之一,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邊界空間構成因素復雜。校園邊界集中在北側、東側、東南側、西南側,邊界空間構成因素復雜,包括市政道路、荒地、城中村住宅、廢棄廠房、爛尾樓等區域,易為犯罪死角。
(2) 部分空間可達性較差。校園空間中存在綠地及建筑的部分區域可達性較差的情況,使得空間利用率降低。
(3) 動態靜態空間分布不均衡。動態空間多存在于操場、食堂、教學樓附近,靜態空間則多位于學生宿舍、衛生所周圍,且學生宿舍臨近邊界空間,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校園內設施缺乏合理性所導致犯罪行為,例如不完善的基礎設施、校園出入管控不嚴,給予犯罪人員潛在的行為動機,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戶外空間照明設施不合理。校園內主干道上部分路燈運維狀況差,無法正常使用,此外部分區域無路燈、設置過高或被建筑物樹木遮擋,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 校園出入口管控不嚴。當前校園在西側和東側設有出入口,然而對于人流的進出并未嚴格管控,若存在喬裝打扮的情況可以隨意進出,此外存在學生對于校園周圍的圍墻和鐵絲柵欄任意攀爬破壞進出的情況。
(3) 建筑外墻易攀爬。學生公寓陽臺未安裝防盜網,存在水管、陽臺等易攀爬處,給犯罪人員的潛入留下空間,被盜案件時有發生。
(4) 部分戶外空間缺乏設施。校園內部分戶外空間缺乏建筑景觀、板凳、亭廊等設施,人員參與感弱,使得人難以駐留活動。
在校園環境內沒有適宜的運維流程,使得校園空間領域感薄弱、安全性能降低,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師生防范意識弱。相對其他城市空間而言,校園的人員群體單一,師生會在潛意識中認為校園環境安全,使得防范意識降低,部分盜竊案件的主因是受害人自身疏忽。
(2) 戶外設施運維差。健身、照明等戶外設施損壞維修周期長,空間領域感降低。
(3) 植被修剪速度慢。部分空地被種植蔬菜,導致空間視線被擋,降低安全性。
(4) 機動車輛停靠無序。校園內機動車未按照預設定區域而隨意停放,占據公共空間,易形成視覺死角,使得偷盜者的機會增加。
(5) 監控設備運維更新慢。校園邊界、主干道、學生宿舍周圍的監控設備數量有限,尚未實現全景監控,維修周期長,存在部分案件無監控信息的情況。
以合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結合當前校園內環境的安全問題,基于CPTED理論的基本理念,提出如下高校校園空間環境設計完善策略。
校園環境的領域屬性強化設計,要求使用醒目且實質的障礙物保護高校校園[7]。通過強化領域屬性可以提高對于校園內犯罪意圖的警示,或是強化實驗教學的安全示范,使得領域屬性能夠制約安全問題的發生,進而大大降低安全問題的發生。教學實驗區、宿舍區均要設置足夠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設施網點,教學通道應保持平整、堅實、暢通。校園內部分區域安置圍欄和隔離帶,在教學和實驗區域內架立了安全標志牌,實現對校園內部各區域的安全可控。新增設步行系統,擴展活動空間增強領域感,同時大力宣傳安全防范意識。
我國人員存在密集、流動的公共場所發生犯罪的概率低,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大力推行的天網工程,極大提升了人員密集場所的監控因素[8]。結合智慧校園建設的需求,依托監控設備以及云數據平臺,配合校園廣播系統,實現車輛管理、熱區監控等安防功能,掌握校區內車輛信息與具體車位使用狀態,優化車輛引導服務,規范校園內的交通環境。針對校園內有一些需要重點防護的區域,如財務室、配電間、網絡中心機房、教學實驗廠房及教學樓樓層的走廊等,專門設計熱區監控與報警系統。如學生上課等大流量人群活動時間段,主校園區域無須監控和報警,而在夜晚門禁時間后開啟監控;在實驗廠房中,為了給學生操作活動中提供實時安全防護,則該區域24小時實時監控。在外部景觀設計之初可以首先進行景觀視線模擬,減少對空間的遮擋,并在戶外空間增加照明燈具,尤其是偏僻角落,豐富夜間氛圍,減少犯罪活動。
通道控制設計的目的在于對校園出入口的控制,形成清晰的空間界定,有效降低犯罪者接近侵害目標的機會,大幅降低學校內部發生犯罪事件的概率[9]。
隨著當前科技的發展,通道控制設計已不僅僅局限于物理空間上的設計,還要求虛擬空間的通道控制[10]。從物理空間上看,整個校園設有圍墻,只有前后2個校門。前后校門都設有治安崗哨且24小時值班,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一些便民服務,如失物招領、快遞信件領取等。大門處設有高能聚光燈,提供良好照明的同時給學生帶來很強的安全感,加強自然監視的效果。每棟學生宿舍樓均設有門衛室,門禁系統能夠起到監督和安全防范作用,同時校領導晚間親自帶隊巡查,同時還有學生組成的校衛隊的巡邏,確保學生在校安全。從虛擬空間上看,為防止外界犯罪分子通過網絡系統攻擊校園網竊取學生隱私,或者對學生電子設備植入木馬病毒以竊取學生財物,網絡信息管理中心采取用戶身份認證及權限管理、訪問控制、實時還原、數據加密及安全域隔離等多效并施的手段,隔絕虛擬空間中不法分子對學生侵害。
鄰里關系設計是為了增加犯罪實施的難度與風險,以期達到對校園環境和在校師生強化保護措施的一種方式[11]。首先,提醒師生鎖好門窗與車輛,并在多處安裝防護門欄,在校園的圍墻柵欄安裝倒刺。降低建筑外墻攀爬的元素,例如空調機位、水管道采用建筑表皮柵格包裹。除了物理強化外,學校后勤保衛處和輔導員在日常工作開展中,經常組織安全宣講活動、安全教育和心理輔導,從學生自身精神層面加強安全意識教育。
形象維護的基礎理論在于“破窗理論”,當某個場所內的景象衰敗、混亂,公共設施老舊損壞嚴重,那么該區域中的犯罪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校園內的景象維護設計,目的是通過對校園內環境的管理、運維,使得學校的各項公共設施保持完好,從而有效降低犯罪發生率[12]。在戶外場地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增強場地氛圍,使得公共空間人氣活躍。后勤保衛處系統地安排清掃消極空間,組織校衛隊進行日常巡邏督,同時在各個宿舍樓門衛室設立報修點,以保證學校設施不會被破壞的同時,老舊設施能及時得到維修和更換。
通過人為地增加校園內的人員流動,來達成降低犯罪的預期,加強學校師生主動預防犯罪的意識,是活動支持設計的目標。校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在放學后,校園內人流量較少。學校通過鼓勵學生參加社團,由輔導員牽頭組織學生參加主體活動,有效提高了師生間的關聯度,密切學生人際關系。而學校操場所有鍛煉設施、籃球和網球場對學生無條件開放,促進了自然的監視和所有權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安全問題的發生。監控設施需要定期更新與維護,校園車輛的停靠應按照學校規章制度,雜亂擺放只會給盜竊者更高的作案機會。同時,及時維護戶外設施使之能夠正常使用,植被應定時修剪確保監視視線通透。
當代中國大學高等教育事業建設正蓬勃展開,但過快的擴張速度和形式主義的影響都嚴重損害了高校辦學的質量。基于CPTED理論的高校可防衛空間體系設計也許不足以解決高校面臨的所有安全問題,但卻無疑可以使設計理念建立在對人的環境心理、行為模式的深入探究,尋求更加適宜的校園環境設計對策。所以,基于CPTED理論的高校可防衛空間體系設計的啟示,不僅僅局限于建設校園環境以降低校園安全問題,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從總體到最細微部分的綜合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