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醫學技術系,北京 102433)
在醫療改革事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水平要求逐漸加強。高職是為臨床提供發展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的教學水平高低對臨床的人員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教學方法的選擇則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1]。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在我國最早提出混合式學習的模式。他認為混合式學習模式就是要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的方式相結合,并且提出只有將兩種學習模式有效結合,才能做到二者的優勢互補,并且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近些年的發展中,我國互聯網技術得以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網絡教學不斷發展,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結合,此教學方法已經在高職院校得到廣泛應用。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通常需要教師開展教學設計,促進教學知識的有效傳遞[2]。將網絡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促進傳統教學應用優勢和互聯網教學應用優勢的充分融合和發揮,促進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引導,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將教學質量的實施效果進行有效提高。
選擇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研究開展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校展開,共選取4個班的學生進行研究,每個班有40例學生,共有160例學生,為了探究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本研究將4個班學生分為兩組,兩個班一組,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80例學生中,其中男性有57人,女性有23例,學生的最大年齡為19歲,最小年齡為17歲,患者的年齡均值為(18.33±1.20)歲,對照組中,有男性59人,女性21例,患者的年齡選取范圍在17—19歲,均值為(18.02±0.87)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其差異較小,表示為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根據教學大綱內容,對重點知識進行詳細講解,保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促進學生的有效吸收。
實驗組患者則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基本形式和平臺應用:就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來說,其主要包括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和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但是任何一種混合教學都需要借助網絡信息平臺進行實現,可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借助微信,云班課App和課堂派等對課前資料進行設置,促進任務的上傳,學生可在課程開展前,登錄相關平臺,對學習資料進行下載并閱讀,同時,學生可通過平臺對所需知識進行搜索,實現自學。本次研究所使用教學平臺為清華優慕課和云班課。
具體教學內容的實施過程:首先,促進線上學習資料平臺的構建,便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教師需要從高職醫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病理學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等對課程進行設置,并將知識點進行劃分,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知識單元。根據不同學習單元的自身特點,對此學習章節的圖片和內容進行收集整理,制成PPT病例和動畫等,并在我校使用的清華優慕課平臺進行上傳,以便于學生進行學習和觀看。同時教師還需要設置部分測試題目,保證系統的科學性和整體性,以便于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測。與此同時,教師可通過對學生測試的完成情況進行查看,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學生存在的疑問,簡單的可通過線上指導完成,疑難的則可在線下課堂解答,從而保證學生對知識的全面吸收和掌握。
其次,需要進行授課答疑,突出重點,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此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過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需要將混合教學模式中的線上平臺進行應用,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掌握,針對難以解決的重點問題,教師需要進行引導性設計,針對問題促進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合作進行問題探究,促進學生的思維培養,提升其合作探究能力,使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得到加強。例如,在講授大葉性肺炎內容的時候,通過對課前學習情況的摸底和了解,以臨床病例導入新課,任務驅動引領課堂,將大葉性肺炎的重難點知識設計劃分為以下幾個問題:①大葉性肺炎的致病菌是什么?該致病菌有何特點?②大葉性肺炎的病理分期與病理臨床的聯系?③大葉性肺炎的并發癥有哪些?④大葉性肺炎的病人發生肺肉質變的機制是什么?學生針對以上問題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團隊合作,由組代表進行發言匯報,教師進行總結,同時在總結過程中,進一步地引導深化,將知識點與臨床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和提升,加強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和塑造。最后,需要為學生提供資料,促進教學反思。教學完成后,教師要想保證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吸收,還需要促進多種形式復習題的設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進行課后復習。教師通過網絡平臺上傳參考書目,為學生尋找教師上傳資料提供便捷,可將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在此過程中將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復習,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需要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過程中的成效進行分析,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不斷改進,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教學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案不斷地進行優化和改進,以保證教學效果。
對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評分,主要包括病理理論知識,大體標本和切片的考核,教師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高表明學生成績好。
對學生的教學模式認可度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思維、學生主體、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等,問卷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學生的認可度越高。其中分數在90分以上的為非常認可,分數在70~90分的為認可,分數在70分以下的為不認可。排除不認可為本研究的總認可率。
對數據進行統計,主要將SPSS20.0軟件進行應用,其中,對計量資料的計算,結果表示以(±s)為主,驗證以t值為主,而計數資料的統計,比較結果采用(n,%)進行計數,進行驗證,則用χ2值表示,在結果顯示數據比0.05小時,表示此次研究計算存在意義。
實驗組學生的期末成績和總成績分別為(90.34±8.12)分和(89.33±9.34)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差異較大,P<0.05,存在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情況(±s)

表1 兩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情況(±s)
組別 期末成績(分) 總成績(分)實驗組(n=80) 90.34±8.12 89.33±9.34 80.944±14對照組(n=80) 81.22±10.23 .35 t 10.003 11.223 P<0.05 <0.05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表示認可的有76人,認可度為95.00%,對照組患者中對教學模式表示認可的有70人,認可度為88.00%,組間數據差異較大,表示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情況[n(%)]
在醫學教育中,病理學是學生的必修課程,其可有效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3],促進學生對病理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可將學生對臨床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行提高,實現對患者病情的有效診斷[4]。病理學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建立起病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還應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從臨床當前發展情況來看,病理學診斷是各種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提高高職院校病理學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對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具有積極意義[5]。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臨床對病理學學生展開教學工作,大多是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應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而且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降低,學生難以形成臨床邏輯思維,導致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相對低下[6]。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病理學教學,還應該促進教學新模式的應用,將學科特色進行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加強,保證學習效率[7]。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在網絡學習平臺上下發的視頻展開自學,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增強,完成自主學習,并能夠以互聯網技術為媒介,對自己所需信息進行搜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培養[8]。而且在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應用時,還可將教師的教學效率進行提高,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具體實施混合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進行學習計劃的設置,并對教學環節進行設計,保證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9]。隨后將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應用,將傳統教學的空間和限制打破,教師可在課堂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掌握,并以輕松的狀態與學生展開溝通交流,對學生不會的問題進行解答,加強教學效率,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保證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同時促進教學的特色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10]。最后,在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法進行應用時,教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此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具有成熟的計算機操作技術,能夠有效掌握信息資源,可針對動畫和視頻等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完成制作。這些操作技術對以往的教師來說相對較難,需要教師在加強知識學習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計算機能力的學習和培養,通過專業的訓練,完成學習視頻的制作,更有利于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提高,促進教師教學素質的不斷提高,保證高職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教學應用意義顯著[11]。本研究在將此教學模式進行應用后,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而且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更高,各項數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表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應用價值較高,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使用,促進高職病理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在高職病理學教學中,其效果顯著,可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提高,增強學生對教學的認可度,保證教學效率,為臨床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意義顯著,可在高職院校進行推廣使用。